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給皇上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最近,小編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好友顯擺自己剛剛補完牙,新補上的傢伙們都是進口貨,個個鋥光瓦亮。至於價格嘛,五位數以上,瞬間感覺隔著屏幕都肉疼,於是只好拿起牙刷乖乖刷牙去了,以免將來把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拱手送給牙醫。可刷著刷著,突然間卻想到一個問題:今天的我們可以靠刷牙來保持口腔的衛生,可是在古代,人們會不會、又有沒有條件給牙齒做做清潔呢?
漱口大法好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認識到了愛牙護牙的重要性。在古人看來,牙齒是生命之根。若人有一口好牙,不僅象徵著健康,而且還被視為長壽的標誌。例如《爾雅》中便說:「齒,壽也。」《禮記》也提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然則齒是年之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為齒,故云齒列也。」
但是受限於當時的生活條件,古人起初對牙齒的清潔僅能通過漱口來進行。尤其是在刷牙工具產生之前,漱口幾乎是人們唯一的一種護齒方法。《禮記》中有言:「雞初鳴,鹹盥漱。」說明最遲在春秋時,人們就已有了漱口的習慣。古人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醋、酒等為漱口劑。鹽水、醋和酒有解毒殺菌的作用,茶葉中含有氟和維生素,可以防蛀並清潔口腔。孫思邈的《千金方》就寫道:「每天早晨以一捻鹽放入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飲食後,用濃茶漱口,煩膩除去,而脾胃自和。」
在當時,漱口還被用來治療口腔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西漢初,齊國的一位大夫患有齲齒,倉公,也就是名醫淳于意灸其左大陽明脈,然後以苦參湯日嗽三升,五六日後病情便有好轉。倉公的針灸加漱口之法,是古時醫治齲齒的一種常見療法。無獨有偶,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也指出:「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
開始要求高了
然而,漱口大法雖好,但清潔能力畢竟有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人也在想法設法地讓牙齒更健康,以便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大快朵頤。
首先登場的便是「揩齒」。顧名思義,揩是擦的意思,所以揩齒也就是擦牙齒。但是怎麼擦,拿什麼擦,這裡面很有講究。《紅樓夢》裡寫過賈寶玉用手指醮著青鹽擦牙齒,所謂青鹽是一種塊狀的結晶體,主要成分和食鹽一樣,也是氯化鈉,但雜質很多,不能吃。為了便於使用,擦牙的青鹽一般都被做成柱形,模樣有點類似石刻印章。估計賈寶玉就是拿著這種「印章」往牙上一按,來回刮幾下,然後喝水漱口,把水吐出來。一塊青鹽擦一次肯定用不完,擦完了放回去,下回吃完飯再擦。
不過,用手揩齒多少會讓人感覺不衛生。特別是當很多人一起就餐時,吃完後大庭廣眾之下公然用手揩齒,跟今天用牙籤剔牙又不遮擋一樣,十分不雅。於是乎,人們又發明了手指揩齒的進化版——揩齒巾,就是用小布條纏繞在手指上來擦洗牙齒,一般擦洗前會沾些鹽水或茶水。揩齒巾既不用使手接觸牙齒,還能在揩齒時對嘴部進行遮擋,可謂一舉兩得。
接著出現的便是牙粉。牙粉可以看成是古代版的牙膏,或者說是牙膏的前身。當鹽水、茶水的潔齒功效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牙粉便應運而生。古時候的牙粉五花八門,但大多是由各種藥物製成的。比如皂角、生薑、升麻、地黃、旱蓮、槐角、細辛等,都被古人用來製作過牙粉。牙粉一般是在揩齒之前塗抹在揩齒巾上,然後用於擦牙,也有的直接和在水中用於漱口。因為配料複雜,清潔效果自然比單一的鹽水要好得多。在製作牙粉的過程中,漸漸地牙膏也就出現了。宋代醫書《太平聖惠方》記載有中國最早的牙膏製作方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但認真地講,這種牙膏並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牙膏,只能說是一種護齒藥膏。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
沒有勇氣刷不了牙
早期的牙膏出現了,與之相對應,早期的牙刷也在唐朝時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最早被用作牙刷的是楊柳枝,把楊柳枝泡在水裡,用的時候拿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纖維就會出來,像細小的木梳齒,古語「晨嚼齒木」的出處就來自這裡。《處臺秘要》中寫道:「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早上起來把楊柳枝咬開,蘸上牙粉揩齒,是不是和今天我們刷牙已經很像了呢?楊柳枝相比於揩齒巾,既攜帶方便又乾淨衛生,而且成本也很低廉。但問題是,楊柳枝畢竟不像牙刷的刷毛那樣溫柔,揩齒時用力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弄得滿口鮮血。所以在古代,沒有勇氣的話,你還真刷不了牙!
楊柳枝的「野蠻粗暴」,迫使人們需要一種更加舒適的刷牙器具。進入到宋代,隨著經濟空前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人們開始有條件去好好雕琢一下自己的生活,於是更現代化的「牙刷」也誕生了。宋人周守中在《養生類纂》中寫道:「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說明從宋代開始,人們已經用上了帶刷毛的牙刷,最初的材質是馬尾毛。到了南宋,牙刷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甚至出現了牙刷「專賣店」——刷牙鋪。宋吳自牧的《夢粱錄•鋪席》寫道:「獅子巷口徐家紙札鋪、凌家刷牙鋪、巷口陳花腳麵食店、傅官人刷牙鋪、楊將領藥鋪.」可以看到當時刷牙鋪已經有了很多「大品牌」。從宋往後,刷牙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普遍。由此看來,古人不僅注重口腔衛生,對牙具和「牙膏」也是頗為講究的,這一點是不是很出乎今人的意料呢?
最後還要說一點,牙刷這玩意在古代並不是什麼充滿「黑科技」的高大上產品。成書於元朝的《樸通事》中,以對話的形式介紹了南宋時期的住宿飲食、貨物買賣等情況。裡面有一段發生在市井間的對話,說一個人去買東西,買了一把帽刷、一把鞋刷、一支牙刷再加一把梳子,總共花去200文。如果我們忽略這幾種商品的價差,那麼牙刷的單價大約為50文錢。而南宋淳熙年間,一支蠟燭的售價大約為15至20文。也就是說,大概用買兩到三根蠟燭的錢,就可以買一支牙刷。可見,牙刷雖然要比一般的生活用品貴,但絕不是貴到沒譜,一般百姓家還是用得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領域毫無建樹的美國牙醫學會最近宣稱,世上第一把牙刷是中國明朝皇帝明孝宗在1498年發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豬猔毛插進一支骨制手把上……至於這些,咱們就別計較了吧。
作者:林森,字天俊。魚羊秘史籤約作者。網絡新銳通俗歷史作家,擅長用故事刻畫、分析歷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誰將主宰未來天空》《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盛世餘光》等歷史、軍事類專著。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