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總是在大把閒散的時間裡,抱怨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想過要做些什麼?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考,還要從今天的一段經歷入手。作為一名心理學作者,每天都跟書打交道。書裡的內容已經校驗了上百年了,從來沒有錯。平時吃飯要麼是外賣,要麼是在旁邊寬敞明亮的餐館裡吃飯。所以,我的文章重理論、輕實踐。為了讓自己更加「接地氣」,中午突發奇想的我,來到樓下不遠處一個街邊小店鋪裡面。
店鋪旁邊是樓道,店鋪內的環境很逼仄,僅能夠容納兩人並肩而行。裡面只有一個人在工作,是一位年齡在35左右的婦女。此時店鋪只有我跟另一個人,沒有外賣訂單,已經夠她忙活的了。簡單攀談幾句,似乎她很享受這種忙碌,一讓她閒下來才會覺得心慌。這另外引發了一個思考,像他們這樣每天忙忙碌碌,絲毫沒有空餘時間的人,會抱怨自己的生活嗎?
抱怨生活的人,大都沒經歷苦難
1、抱怨生活的人,浪費了大把閒散時間
那些忙碌於工作中的人,根本沒有時間來抱怨生活。相反,他們享受自己忙碌時的樣子。對於那些抱怨生活的人,並沒有任何忙碌的時刻,反而浪費了大把閒散時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本應該去為改變現狀做一些努力,可是他們只是在抱怨自己的一切。正如看到本文的你,有時間閱讀一篇文章,應該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你沒有為了討生活,而疲於奔命。
2、沒有經歷苦難的人,對挫折的敏感度更高
我記得在小時候,有許多同學不愛上學,覺得上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們的家長就會讓他們去建築工地做小工,通常就是搬磚。不出三天,他們一定會乖乖地去上學。相比於搬磚而言,上學真的是一件天大幸福的事情。正如此刻正在讀文章的你,難道不比那些熙熙攘攘的人們,更加幸福嗎?如果連一段空閒時間,都不能讓你感到愉悅,你內心想要的又是什麼呢?
面對生活不要太矯情,要皮實一點
太過於矯情,就會養成一顆玻璃心;學著讓自己皮實一點,也就是讓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更強一點。生活給你一記重擊,別著急還手,學會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無論你此刻身處什麼環境,你都應該發揮自己全部的能力,不一定為了改變這一切,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變成廢柴。人們說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你有什麼才能夠,全部都使出來,才不辜負你生命的意義。
人盡其才,不是讓你發揮你「本來的才能」,而是發揮你此刻所處環境中,可發揮的最大能力。有許多同學畢業之後,都沒有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於是會聽到好多同學抱怨:「這根本就不是我的強項嘛!」或許你覺得自己有強項,可是你所謂的強項解決不了你的一日三餐問題。最近地攤經濟火了,於是看到一些段子:一位電腦工程師去擺攤,給人家手機貼膜。這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很難放下自己身段,去做這麼接地氣的工作的。
用空閒時間抱怨生活,不是明智的選擇
一個具有能動性的人,如果他對自己的生活不滿,他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改變自己。你隨便翻看一下勵志故事,都能夠看到那些為了改變自己,焚膏繼晷的努力的人。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共識:如果某個人被各種負面情緒纏繞,甚至出現了強迫性認知思維(窮思竭慮),那麼這意味著他一定是「閒得太久了」。面對這樣的人,我會建議他們去做些實際的事情,因為他們想得太多了。
讓自己忙碌起來,一定會感到幸福嗎?
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理論,人們在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時候,大腦皮層控制邏輯思考的區域會特別活躍。這將意味著與人們情緒感知有關的大腦皮層,會變得不那麼活躍。也就是說,讓自己忙碌起來不一定會感到幸福,但是一定沒有痛苦和無聊。按照這一原理,人們醉心於工作,的確可以逃避一系列情緒體驗。之所以用逃避這個詞,是因為醉心工作並不是解決情緒問題的好方法,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足夠了。
歸根結底,不要再抱怨生活,如果你有這份閒暇時間,不妨去做一些實際點的事情。如果你有其他問題困擾,也可以在評論中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