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但凡能夠看到本文的人,都不該抱怨自己的生活

2020-12-21 九霄心理

你是否總是在大把閒散的時間裡,抱怨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想過要做些什麼?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考,還要從今天的一段經歷入手。作為一名心理學作者,每天都跟書打交道。書裡的內容已經校驗了上百年了,從來沒有錯。平時吃飯要麼是外賣,要麼是在旁邊寬敞明亮的餐館裡吃飯。所以,我的文章重理論、輕實踐。為了讓自己更加「接地氣」,中午突發奇想的我,來到樓下不遠處一個街邊小店鋪裡面。

店鋪旁邊是樓道,店鋪內的環境很逼仄,僅能夠容納兩人並肩而行。裡面只有一個人在工作,是一位年齡在35左右的婦女。此時店鋪只有我跟另一個人,沒有外賣訂單,已經夠她忙活的了。簡單攀談幾句,似乎她很享受這種忙碌,一讓她閒下來才會覺得心慌。這另外引發了一個思考,像他們這樣每天忙忙碌碌,絲毫沒有空餘時間的人,會抱怨自己的生活嗎?

抱怨生活的人,大都沒經歷苦難

1、抱怨生活的人,浪費了大把閒散時間

那些忙碌於工作中的人,根本沒有時間來抱怨生活。相反,他們享受自己忙碌時的樣子。對於那些抱怨生活的人,並沒有任何忙碌的時刻,反而浪費了大把閒散時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本應該去為改變現狀做一些努力,可是他們只是在抱怨自己的一切。正如看到本文的你,有時間閱讀一篇文章,應該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你沒有為了討生活,而疲於奔命。

2、沒有經歷苦難的人,對挫折的敏感度更高

我記得在小時候,有許多同學不愛上學,覺得上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們的家長就會讓他們去建築工地做小工,通常就是搬磚。不出三天,他們一定會乖乖地去上學。相比於搬磚而言,上學真的是一件天大幸福的事情。正如此刻正在讀文章的你,難道不比那些熙熙攘攘的人們,更加幸福嗎?如果連一段空閒時間,都不能讓你感到愉悅,你內心想要的又是什麼呢?

面對生活不要太矯情,要皮實一點

太過於矯情,就會養成一顆玻璃心;學著讓自己皮實一點,也就是讓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更強一點。生活給你一記重擊,別著急還手,學會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無論你此刻身處什麼環境,你都應該發揮自己全部的能力,不一定為了改變這一切,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變成廢柴。人們說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你有什麼才能夠,全部都使出來,才不辜負你生命的意義。

人盡其才,不是讓你發揮你「本來的才能」,而是發揮你此刻所處環境中,可發揮的最大能力。有許多同學畢業之後,都沒有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於是會聽到好多同學抱怨:「這根本就不是我的強項嘛!」或許你覺得自己有強項,可是你所謂的強項解決不了你的一日三餐問題。最近地攤經濟火了,於是看到一些段子:一位電腦工程師去擺攤,給人家手機貼膜。這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很難放下自己身段,去做這麼接地氣的工作的。

用空閒時間抱怨生活,不是明智的選擇

一個具有能動性的人,如果他對自己的生活不滿,他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改變自己。你隨便翻看一下勵志故事,都能夠看到那些為了改變自己,焚膏繼晷的努力的人。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共識:如果某個人被各種負面情緒纏繞,甚至出現了強迫性認知思維(窮思竭慮),那麼這意味著他一定是「閒得太久了」。面對這樣的人,我會建議他們去做些實際的事情,因為他們想得太多了。

讓自己忙碌起來,一定會感到幸福嗎?

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理論,人們在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時候,大腦皮層控制邏輯思考的區域會特別活躍。這將意味著與人們情緒感知有關的大腦皮層,會變得不那麼活躍。也就是說,讓自己忙碌起來不一定會感到幸福,但是一定沒有痛苦和無聊。按照這一原理,人們醉心於工作,的確可以逃避一系列情緒體驗。之所以用逃避這個詞,是因為醉心工作並不是解決情緒問題的好方法,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足夠了。

歸根結底,不要再抱怨生活,如果你有這份閒暇時間,不妨去做一些實際點的事情。如果你有其他問題困擾,也可以在評論中告訴我。

相關焦點

  • 【每日心理學】愛抱怨的人是什麼心態?
    抱怨,是人們非常常見的一種人際交往的反應,有抱怨的人,就會有聽抱怨的人,「抱怨」不會獨立地存在於某個特定的人身上,有人際互動,抱怨的行為才有可能出現。每個人都見過抱怨的樣子,抱怨的行為不僅別人有,自己在生活中也會偶有抱怨與不滿,所以,抱怨的體驗對人來說並不陌生。
  • 心理學:真正厲害的人,從不抱怨
    文:陸心說原創文章,抄襲必究抱怨是一種負面情緒,它除了會讓人感覺到憤怒與沮喪之外,不會帶給人帶來任何的好處,因此,習慣於沉溺於「抱怨」情緒中的人,只會使自己漸漸地變得消極,失去直面人生的鬥志。一個月後,王濤順利轉正,工資也翻了倍,而張明輾轉了好幾家公司,都因為待遇不好,而不肯屈尊,最後,他只好回到了家裡,成為了啃老一族。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大,只不過,因為人和人之間面對生活的態度不同,所以,他們才會產生詫異。
  • 心理學:你被人「算計」,不要抱怨,反省自身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人性之中「陰暗面」的特點,幫助你認知人性的醜陋,認知自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開發自身的潛能,超越當下的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實現自我人生的跨越
  • 總是抱怨,看不清自己的處境,德不配位的生活是有多討人厭
    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事情。看似簡單,現實生活真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的。何況孩子長得也不好看。除了擔心孩子被人說笨以外,還要擔心被人說醜,生活怎麼一個慘字了得。但是她也不好好做,能偷懶就偷懶。一點也不珍惜領導給的機會。反而處處給自己找不自在,沒有危機感。不明白在職場,不能發揮你的價值,最後是會被淘汰的。根本不是像她那樣,處處與大家相處好就能安然無恙。也許是由於自尊心作祟吧,她是非常喜歡白領的生活的。不能接受自己是廚房阿姨,衛生阿姨這一類的人。
  • 心理學:覺得自己是一個廢人,什麼都辦不成,逃避有用嗎?
    對比惹的禍在這段描述裡,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對比,無論從哪個層面覺得都不如別人,但維讀沒有自己,或許只有迷茫的人才會去看別人的生活,因為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活,所以會去看,但凡而看完之後,更加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如何度過。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心理學:請遠離那些喜歡抱怨的人,他們太自卑,太負能量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關係,同時也能活出自己。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36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1、喜歡抱怨的人,喜歡外歸因,他們認為事情糟糕的後果是別人或者外界安排的,導致的,自己是一個受害者。2、抱怨最大的影響就是它可以讓周圍的氣氛瀰漫上消極的色彩,讓其他人感受到沉重的負能量,而沒有人願意長期沉浸在負能量中,所以出於人類的本能,自然就會遠離這樣的人。
  • 心理學:三種人格類型讓人討厭,他們自己卻不自知
    本文將列舉較為讓人討厭的三種人格類型,並進行深度解析。這三種人格類型包括:自戀型人格、支配型人格和情感依附型人格。自戀型人格在眾多人格中,自戀型人格是很難被接受的人格類型。自戀型人格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他們常常把幻想中完美的自己,當作現實中真實的自己。他們潛意識強烈渴望得到人們的崇拜,無論在什麼場合,他們需要被尊重,被關注。
  • 那些經常在你面前抱怨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翻身
    現在社會變化越來越快,傳統和創新不斷激蕩,我理解每個人都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職業發展的低谷,需要發發牢騷、排解排解生活的壓力,所以,很多人認為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脫心靈的陰影。因此,抱怨成了蔓延在當今社會中的一種情緒。
  • 愛抱怨,源於認不清自己
    「就這樣的學苗領導還要求升學率,都是咋想的呢?」當時了解他的人只是笑笑,因為大家都習慣了他的抱怨。直至退休,他每天幾乎都是在抱怨中度過的。後來,我又換了幾個單位,發現每個單位都有一些愛抱怨的人。與他們有關的抱怨,與他們無關的也抱怨。抱怨的內容五花八門,從家庭抱怨到單位、社會,從朋友抱怨到同事、領導。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們產生抱怨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發洩消極情緒的一個渠道。
  • 別總抱怨被人誤會,看看溝通時自己是不是踩了這個坑?
    你是否常在溝通裡被人誤會?抱怨之前,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踩了坑——有一個笑話講的是:主人宴請賓客,可是他十分期待的人卻沒有來。於是他念叨說:怎麼該來的人都沒來呀?在場來賓聽到這話的,都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人,於是起身離開了。主人看到後又說了句:哎?怎麼不該走的都走了?
  • 心理學:一個人總是抱怨生活,是為了逃避他人潛在的求助
    為了逃避他人的求助,這類人總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向身邊的人抱怨自己的生活,這意味著他在逃避別人可能的求助行為。他的行為說明了:他在嘗試說服身邊的人,自己應該獲得溫柔體貼的照料,並且自己也無力再去承擔任何的義務或者責任。換言之,如果有個人天天跟你抱怨生活,那麼如果你有事情求助對方,很大可能性會遭到拒絕。對於這一類人而言,他們試圖通過抱怨的方式,來獲得一種「免責」的安全感。那麼,這一類人的內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
  • 心理學:定期改變房間布局,能夠大大減輕你的心理壓力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奇妙變化,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還是比較簡單的。其中涉及到了注意力效應、新鮮感刺激、對生活掌控感以及狀態終結效應。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深度解讀。注意力效應當個體將全部注意力放在某一事物上時,潛意識中就會存在一個甚至多個期望,如果事情發展沒有滿足你的期望,你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壓力。
  • 一直在和他人對比抱怨自己對生活不滿
    有個朋友,總是抱怨,他老婆不如別人的老婆漂亮;在電視上看到,別的女人那麼體貼,就抱怨他老婆不懂得體貼人;看到別人的老婆賺錢養家時,就抱怨自己的女人不能賺錢,只要聽說別人的比自己的好,就要抱怨,只要看到電視或者電影上別人比自己好就抱怨,或者看到現實生活中比自己好的都抱怨一通。
  • 真正厲害的人:不抱怨,不解釋,不糾纏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不要抱怨生活,那只能說明你的無能,強者從來不抱怨生活。抱怨,除了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悲劇,什麼也不能得到。遇事不抱怨,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與其糾結抱怨,不如坦然接受,接受發生的一切,改變自己,提升自己。02不解釋人生在世,做自己,無需太多解釋。
  • 心理學:你遇到過經常抱怨的人嗎?抱怨的由來有這4個原因
    抱怨來自於哪裡呢?有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們一起來想一想,看一看,到底有哪些地方會產生抱怨呢?第一,抱怨來自於不公平。古人曾經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說,少了,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分配的不均,特別是分配的不公平。可見,公平很重要。
  • 人們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社交心理學:相似效應!
    仔細觀察生活,我們不難發現,熟人之間總是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一個人的朋友大多數都跟自己是同性別的;一個優秀家庭的孩子往往也很優秀;一對夫妻的相似之處則更多,他們的學歷、愛好、背景、身高等,大多數都是相似的居多。
  • 不抱怨,不依賴,靠自己!
    不抱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說生活不容易,太苦了,太累了,太難了。其實,生活就是這樣,沒有不苦不累不難的,但是,你可以把生活過得讓自己滿意。一個人之所以抱怨,就是因為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可是你要明白,你的生活是自己過出來的,過得好與不好,原因都在於你,所以,你要抱怨,就怨自己吧。其實,人這輩子,最容易饒過的人,是自己,最不願意放過的人,也是自己。所以,很多人活著,讓自己太為難了,這又怎能活得好呢?人活著,不要去抱怨,因為這一切主要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沒什麼好抱怨的。
  • 抱怨解決不了問題,生活要遠離抱怨
    去提親的時候,他戴上一副眼鏡,聲稱自己是城市戶口,還叫上一個在車隊上班的親戚開車接送。農村人哪裡分得清真假,稀裡糊塗就同意了這場婚事。結婚之後,女孩才發現男孩說的一切都是謊言。但木已成舟,那個年代離婚很少見,女孩只好默默接受了這場婚姻。
  • 婚姻裡,和「抱怨成癮」的人該如何相處?
    很多人,很多婚姻,都會有著這樣一個人,愛抱怨。說輕了,是嘮叨,說嚴重了就是情緒不好,總是控制不住指責,看什麼都不順眼。最初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對另外一個人的關心和在乎,所以還很享受這種被關注。你會發現,那個人的抱怨似乎已經成癮,成為了習慣。有事沒事,都愛說幾句。於是,你越來越不安,越來越抗拒,越來越心煩。然後,兩個人就會經常吵架,鬧矛盾。你可能越來越迷茫,並不知道該怎樣和這樣的人相處了。是不是呢?那麼今天,我就來告訴你,婚姻裡,該如何和「抱怨成癮」的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