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中醫袁淑芳:生前救人無數,去世後將秘方刻在墓碑公布於眾

2020-12-26 青琯評史人

京劇、國畫與中醫並稱我國的三大國粹。國粹是我國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是我國的珍寶。其中承擔著救死扶傷的中醫文化,更是珍貴無比。中醫追溯到最早應該是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理論是在春秋戰國,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分科治療的先進理念了。中醫發展到如今,凝聚了無數先人的探索,浸透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中國很多珍貴的文化傳承都是家學淵源,基本都是一個家族的傳家的東西。由於文化家傳,很多寶貴的技藝因種種原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讓人惋惜不已。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個願意把家傳秘方公布於眾的河南女中醫——袁淑芳

醫生這個職業是危險的。如今的醫鬧事件,也是屢見不鮮。醫生要在醫治時精準判斷病情,還要開合理有效的藥品,中醫更是其中用藥的翹楚。

戰火打開封閉的國門,槍炮帶來了傷害,同樣帶來了文明。比如,見效極快的西藥。西藥對中醫的衝擊,是毀滅性的。在現代文明裡的我們,生病了會去藥店買點藥,就水送服。不會去中醫那裡,把脈開藥,回家熬煮後送服。如今我們在潛意識裡更信任的,是西醫

命運的選擇

醫生是難做的,中醫的處境是尷尬的。選擇成為中醫,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袁淑芬從小選擇了中醫,一生救死扶傷。高明的醫術讓她救人無數,高尚的醫德讓她被無數人牢記。

袁淑芳,出生在河南省的盤龍村袁家。袁家也是當地有名的醫藥世家,袁淑芬從小就愛泡在藥房,咿呀學語的念藥名。中醫的學習需要大量的積累和經驗,知識儲備量對其很是重要。成千上萬種中藥材的藥名、藥性、藥方都是要熟知的。所以明確自己學醫的目標後,小小的她便開始為行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袁淑芬真正開始系統學習中醫,是在她16歲的時候。她的行醫技術,也在家裡的教導下,有了脫胎換骨般的進步。可以獨自出診後,袁淑芬在家附近,開了一家小小的診所,取名袁氏婦科診所。從名字可以看出,袁淑芳是專注於婦科疾病治療的。

對此她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她本身是女性,她對女性的構造包括被病痛傷害的感覺,是感同身受的。她在救治的過程中,將心比心,給病人親人般的關懷,她的醫德,令人敬重,她的醫學素質,值得很多醫生學習。

在行醫的過程中,她的心裡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病人是痛苦的,病人的家屬也是痛苦的。病人纏綿病榻,面黃肌瘦,家人心疼不已,面露祈求。一切的一切,讓袁淑芬深切感受到了無力。當時從醫的人,太少了。好醫生,更是一醫難尋。

中醫本來就是代代相傳的經驗積累,是一門傳承科學。而中醫學的家傳化,讓很多珍貴的古方,無重見天日的機會。意識到這些的她,開始有意識的記錄自己的行醫經驗,包括一些奇特的病歷。

無私的中醫師

她90高齡的時候,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記錄,她露出了輕鬆地笑容。她做了了很多年前,她想做的事:把這麼多年攢下的經驗和家裡的秘方公布出去。而察覺到自己命不久矣,她把秘方定成了自己的墓碑。

她臨終前,親自把這些資料和秘方,按照類別標註好。她告訴自己的兒子,一定一定要把這些東西刻在碑上,公布於眾,絕不可藏私。

兒子王泰升看著虛弱的母親,含淚答應了

從小給村裡人治病的經歷,讓袁淑芳認為:好的醫生絕不是自私的,她經常和其他的醫生交流經驗,分享一些古方。只有大家都做到"仁愛無私,"中醫才能真正地發揚光大。

袁淑芳婚後和丈夫孕育了三個孩子。其中二子王泰升繼承了母親的衣缽,成為了一名醫生。王泰升自幼跟著母親學醫,深受母親的影響。他在醫學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作為醫藥世家的十八代傳人,他的母校是河南中醫學院。

他如今在河南省現代醫學研究院任職。他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獎項,醫術精湛,是當地有名的好醫生。他被美國的專家邀請,參加學術討論,讓外國人看到了中國獨特的中醫技藝,不少外國醫生為此嘖嘖稱奇。

袁淑芳去世後,兒子王泰升按著母親的想法,請人來雕琢這珍貴的醫學碑文。他專程從北京的醫院回到故土,監督刻碑的師傅完成雕刻。醫學典籍是嚴謹的,王泰升在整塊碑完成後,仔細檢查過後,將碑立在了母親墳前。

這份無私感動了很多人。很多醫生也定了機票來祭奠袁淑芬老人。古時的家傳秘方是概不外傳的,這不只是是傳承,更是一個家族的立足之本,是養家餬口的營生。袁淑芬的行為,顯得格外令人動容。

有人會說,袁淑芬憑什麼有這樣的權利和底氣公布秘方呢?除了無私,袁淑芬最大的底氣來自於她的身份。

她是袁家的家主,就是掌門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被定下了繼承人的身份。要知道,一個醫藥世家繼承人,一般是家族裡,最優秀最有天分的孩子。而袁淑芬沒有愧對她的天分,成為了建國初期婦科疾病治療方面的名醫。袁淑芬老人已經過世,她的事跡和珍貴的治療經驗卻永遠留在人間。

中醫這個偉大的職業,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中醫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有些許的頹勢,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讓它在新的道路上煥發生機。所有的中醫師如同袁淑芬老人一般,相互交流溝通。中醫的光大,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河南老中醫袁淑芳行醫80餘年,逝後把藥方刻在墓碑上,供後人借鑑
    在2020年突發的疫情中,更是讓大家看到了無數敬業的醫護人員,是他們用大無畏的勇氣和專業的醫療知識與新型冠狀病毒作鬥爭,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在一線的努力和拼搏,大家才能在後方享受到被保護的安全感。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位人物,也是一位偉大的醫生。她就是袁淑芳。作為一名中醫,她行醫八十餘年,從未間斷。為了造福後人,她在死後將特效藥方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引來無數人的學習與觀摩。
  • 女中醫行醫81載,身故後將治病秘方刻在墓碑上,只為造福後人
    在河南有一位女中醫——袁淑芳,在行醫81年中,用畢生所學治癒上萬人,去世前決定把自己的100個秘藥方刻在墓碑上贈予世人。一、行走中醫之路袁淑芳出生在一個醫藥世家,從小在河南省盤龍村長大。在家裡人行醫救人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她從小對中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 河南一老中醫行醫81年,把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後人
    來源:經濟日報右為袁淑芳老人在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一座老中醫的墓碑遠近聞名,墓主人袁淑芳一生行醫,臨終前囑後人將一生所學總結成百服藥方刻於墓碑之上,供世人借鑑,明示後人、造福一方。特別遺囑袁淑芳,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建國初期著名老中醫。
  • 老人行醫80餘年,去世後把藥方刻墓碑上,許多醫生前來祭拜抄錄
    有一位醫生,她用高超的技術治癒了無數病人,她用溫柔的言行溫暖了無數病人的心靈,她就是袁淑芳老人,一位偉大的老中醫。 袁淑芳要求把自己一生所得知識刻在碑上,供後人學習 在2006年夏天的時候,也就是袁淑芳去世的前些日子,袁淑芳知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不好,恐怕是時日無多了。
  • 她行醫80餘年,死後將藥方刻在墓碑上,供同行前來祭拜抄錄
    我國有位老中醫,她行醫80餘年,死後將藥方刻在墓碑上,供同行前來祭拜抄錄。一、從醫歷史這位老中醫名字叫袁淑芳,她出生於19世紀10年代末。袁淑芳出生於書香之家,因為家中祖傳中醫手藝,所以她自幼時起便被言傳身教,對中醫的種種耳濡目染。成年後,袁淑芳順理成章的傳承了家中技藝,成為了一名中醫。中醫中所包含的學問是十分深奧的,很多獨到的見解都需要醫者擁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
  • 97歲老中醫,懸壺濟世80載,臨死前囑咐兒子:祖傳藥方鐫刻墓碑上
    保守秘密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不守秘密會被人視為叛徒,特別是一些關乎競爭的事情,不能走露半點風聲,有些企業甚至將產品秘方裝入保險箱,這是立足社會的根基。然而有些人勇於突破常規,將祖傳的秘方公之於眾,就如今天話題的主角——一位善良的老中醫。
  • 老中醫行醫80多年,逝世後將藥方刻墓碑上,許多同行前來祭拜抄錄
    自我國古時起,就有不收取費用免費幫助窮人看病的事例,而今,又有袁淑芳老先生勞苦一生,為民造福,在仙逝後,將藥方刻與石碑上供人瞻仰的故事。大愛無疆,醫者仁心袁淑芳老先生的墓碑上,將自己行醫80餘年整理的藥方和經驗無私的分享出來。
  • 雲南白藥創始人一生救人無數,卻因拒交秘方,58歲病逝監獄無人問
    實際上醫學也是一樣的,從人類誕生醫學至今,是經過了無數祖輩們的傳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澱,才有了今天這麼發達的醫學水平。而說到雲南白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雲南白藥的創始人一生救人無數,卻因拒交秘方,58歲病死監獄無人問。雲南白藥在中醫藥領域,是最為人知的止血奇藥。
  • 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墓碑習俗的發展演變在最初,人類的遺骸基本上都是棄之荒野,後來人們逐漸興起了墓葬文化,加上大地孕育著無數人類,等同於「大地是人類的母親」這種概念,所以人類將親屬的遺體放置於地下,寓意為「重回母親的懷抱」。就這好比有些常年生活在海邊的人類,他們會將親屬遺體安置在海中,其寓意也是同理。
  • 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麼意思?很有講究
    一個人生前的所有生平事跡,他的豐功偉績亦或者頭銜名譽,都可以在墓碑上有所體現,因此大部分人都非常看重墓碑上面的刻字,無論到時候自己,因為這是作為評價他們一生的東西來存在的。人在離世時,墓碑上面會刻有很多的信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就是,無論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他們的墓碑上通常都會刻下很多相同的字樣比如「故」「顯」「考」「妣」這四個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你有嘗試了解過他們嗎?
  • 雲南白藥創始人:救人無數,因拒交秘方被軟禁入獄,58歲死於獄中
    而雲南白藥的創始人曲煥章卻因為拒交秘方而被軟禁。一生付出無數努力的他年僅58歲就病逝在獄中,著實讓人感到無比惋惜。波折的童年曲煥章為中國醫學事業作出的奉獻是有目共睹的,而他的一生卻是坎坷無比。他生於1880年,本來有著父母雙親和姐姐,一家人雖然生活簡樸但也是其樂融融。
  • 他是雲南白藥的創始人,一生救人無數,晚年因不交秘方而病逝獄中
    曲煥章後來遊遍滇南名山,還拜武當派的姚洪鈞為師學習治傷秘方。在遊歷期間,曲煥章不恥下問,學習神農嘗百草的精神,求教許多地方的民族醫生和草藥醫生,經過十多年的苦心臨床驗證,曲煥章最終研製出百寶丹(後稱雲南白藥)。
  • 去世多年墓碑慘遭破壞
    隨後工作人員同黃家強〈家駒的弟弟〉一起將家駒送到東京女子醫院,經過診斷得知家駒患有急性腦膜血腫,一直處於昏迷不醒的狀態,經過七天的搶救家駒病情未見好轉!而是永遠離開了我們家駒搶救時的狀態黃家駒的死讓無數歌迷,痛心疾首!時間如果可以倒流,家駒還活著,中國將多了一個歌唱家!
  • 雲南白藥創始人,救人無數卻因拒絕交出秘方,遭軟禁折磨致死
    曲煥章就是雲南白藥的創始人,一生救人無數,但卻因為拒絕交出雲南白藥的秘方,被軟禁折磨致死。曲煥章1880年出生在雲南江川一個不幸的彝族家庭,不到十歲,父母雙亡,和12歲的三姐相依為命。1892年時,隨著姐姐的出嫁他才到了姐夫袁槐家裡跟著學習看病,主攻傷科。
  • 墓碑上刻的「故顯考妣」什麼意思?正確使用,別讓敬意變成笑話
    只有夫妻二人都去世了,並且上無老人,下子孫昌盛的,才可以用這個字,它是一種尊稱。而「先」字,它則是一種美稱,沒有滿足上述條件者,就用這個字代替「顯」。雖用法不同,但所代表的意義卻殊途同歸,都是誇獎長輩是有德之人。「顯」和「先」運用在墓碑上都是元代以後,之前用的都是「皇」字,是元成宗覺得它是對皇家的專稱,不允許百姓再用,於是就改了這倆字。
  • 張幼儀去世後墓碑上刻了4個字,這或許是對前夫徐志摩最好的報復
    所以徐志摩只好將張幼儀接到了身邊,但是他心裡是十萬個不願意的。因為在這個時候,徐志摩和林徽兩人感情已經非常的濃厚,情根深種,此時非彼此不可,所以徐志摩根本無暇顧及張幼儀。為了給林微因一個名分,不久,徐志摩便提出想要離婚,當時張幼儀已經懷有兩個月的身孕。徐志摩知道後,竟然要求她墮胎,他覺得沒有愛情的結晶是不會幸福地,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不應該生下來。但張幼儀不同意,選擇自己獨自生下孩子。
  • 袁淑芳:在社區警務崗位綻放別樣芳華
    來到社區後,袁淑芳從零開始,狠下功夫,以「發案少,秩序好,信息靈,群眾滿意、保一方平安」為工作目標,認真履行社區民警職責。袁淑芳了解情況後,以話家常的形式與對方談心,耐心勸說,經過數小時的促膝長談,左女士情緒慢慢緩和,答應前往醫院治療。後期,袁淑芳經常與左女士電話聊天,時刻關注對方動態,同時多次與左女士的女兒聯繫,調解母女間的矛盾。在袁淑芳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母女兩人的關係得以緩和。現在,左女士已將袁淑芳當成了自己的親人,任何事情都會第一時間跟她傾訴、分享。
  • 科比去世後ins首次更新,生前撰寫新書推出引無數網友淚奔
    科比去世的消息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巨大的熱議,不少明星藝人也都紛紛發文表示緬懷,作為不少人心中的青春記憶,科比的離開是突然的,也讓人無法承受。 在科比去世後,科比的妻子瓦妮莎也曾公開表示,要將曼巴基金改名為曼巴&Mambacita(Gigi綽號)基金。
  •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立碑起源於東漢時期,在墳前立下石碑,刻下已死者生前的履歷,不僅是為了緬懷、歌頌,同時也讓自己的後代了解墳內之人,在農村地區有些墳,就是因為沒有立石碑,所以很多後人去掃墓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墳內的人是誰,還鬧出很多的烏龍,有的人掃墓竟然跑去幫別人家墳掃墓。墓碑上故、先、顯、考、妣的含義。第一、故。
  • 「故、顯、考、妣」,這些墓碑上的常見字都有什麼意思呢?
    這是《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裡記載的鄧艾的碑文,簡單來說,碑文是一種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文字的內容一般都是記敘墓主人的生平事跡、品格志趣、甚至是生活習慣。總而言之,這是一種能夠極大地表明後人褒貶態度的記敘也是一種追憶死者的手段。不僅如此,後人們往往會秉持著「死者為大」的原則進行相對客觀地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