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國畫與中醫並稱我國的三大國粹。國粹是我國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是我國的珍寶。其中承擔著救死扶傷的中醫文化,更是珍貴無比。中醫追溯到最早應該是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理論是在春秋戰國,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分科治療的先進理念了。中醫發展到如今,凝聚了無數先人的探索,浸透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中國很多珍貴的文化傳承都是家學淵源,基本都是一個家族的傳家的東西。由於文化家傳,很多寶貴的技藝因種種原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讓人惋惜不已。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個願意把家傳秘方公布於眾的河南女中醫——袁淑芳。
醫生這個職業是危險的。如今的醫鬧事件,也是屢見不鮮。醫生要在醫治時精準判斷病情,還要開合理有效的藥品,中醫更是其中用藥的翹楚。
戰火打開封閉的國門,槍炮帶來了傷害,同樣帶來了文明。比如,見效極快的西藥。西藥對中醫的衝擊,是毀滅性的。在現代文明裡的我們,生病了會去藥店買點藥,就水送服。不會去中醫那裡,把脈開藥,回家熬煮後送服。如今我們在潛意識裡更信任的,是西醫。
命運的選擇
醫生是難做的,中醫的處境是尷尬的。選擇成為中醫,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袁淑芬從小選擇了中醫,一生救死扶傷。高明的醫術讓她救人無數,高尚的醫德讓她被無數人牢記。
袁淑芳,出生在河南省的盤龍村袁家。袁家也是當地有名的醫藥世家,袁淑芬從小就愛泡在藥房,咿呀學語的念藥名。中醫的學習需要大量的積累和經驗,知識儲備量對其很是重要。成千上萬種中藥材的藥名、藥性、藥方都是要熟知的。所以明確自己學醫的目標後,小小的她便開始為行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袁淑芬真正開始系統學習中醫,是在她16歲的時候。她的行醫技術,也在家裡的教導下,有了脫胎換骨般的進步。可以獨自出診後,袁淑芬在家附近,開了一家小小的診所,取名袁氏婦科診所。從名字可以看出,袁淑芳是專注於婦科疾病治療的。
對此她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她本身是女性,她對女性的構造包括被病痛傷害的感覺,是感同身受的。她在救治的過程中,將心比心,給病人親人般的關懷,她的醫德,令人敬重,她的醫學素質,值得很多醫生學習。
在行醫的過程中,她的心裡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病人是痛苦的,病人的家屬也是痛苦的。病人纏綿病榻,面黃肌瘦,家人心疼不已,面露祈求。一切的一切,讓袁淑芬深切感受到了無力。當時從醫的人,太少了。好醫生,更是一醫難尋。
中醫本來就是代代相傳的經驗積累,是一門傳承科學。而中醫學的家傳化,讓很多珍貴的古方,無重見天日的機會。意識到這些的她,開始有意識的記錄自己的行醫經驗,包括一些奇特的病歷。
無私的中醫師
她90高齡的時候,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記錄,她露出了輕鬆地笑容。她做了了很多年前,她想做的事:把這麼多年攢下的經驗和家裡的秘方公布出去。而察覺到自己命不久矣,她把秘方定成了自己的墓碑。
她臨終前,親自把這些資料和秘方,按照類別標註好。她告訴自己的兒子,一定一定要把這些東西刻在碑上,公布於眾,絕不可藏私。
兒子王泰升看著虛弱的母親,含淚答應了。
從小給村裡人治病的經歷,讓袁淑芳認為:好的醫生絕不是自私的,她經常和其他的醫生交流經驗,分享一些古方。只有大家都做到"仁愛無私,"中醫才能真正地發揚光大。
袁淑芳婚後和丈夫孕育了三個孩子。其中二子王泰升繼承了母親的衣缽,成為了一名醫生。王泰升自幼跟著母親學醫,深受母親的影響。他在醫學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作為醫藥世家的十八代傳人,他的母校是河南中醫學院。
他如今在河南省現代醫學研究院任職。他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獎項,醫術精湛,是當地有名的好醫生。他被美國的專家邀請,參加學術討論,讓外國人看到了中國獨特的中醫技藝,不少外國醫生為此嘖嘖稱奇。
袁淑芳去世後,兒子王泰升按著母親的想法,請人來雕琢這珍貴的醫學碑文。他專程從北京的醫院回到故土,監督刻碑的師傅完成雕刻。醫學典籍是嚴謹的,王泰升在整塊碑完成後,仔細檢查過後,將碑立在了母親墳前。
這份無私感動了很多人。很多醫生也定了機票來祭奠袁淑芬老人。古時的家傳秘方是概不外傳的,這不只是是傳承,更是一個家族的立足之本,是養家餬口的營生。袁淑芬的行為,顯得格外令人動容。
有人會說,袁淑芬憑什麼有這樣的權利和底氣公布秘方呢?除了無私,袁淑芬最大的底氣來自於她的身份。
她是袁家的家主,就是掌門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被定下了繼承人的身份。要知道,一個醫藥世家繼承人,一般是家族裡,最優秀最有天分的孩子。而袁淑芬沒有愧對她的天分,成為了建國初期婦科疾病治療方面的名醫。袁淑芬老人已經過世,她的事跡和珍貴的治療經驗卻永遠留在人間。
中醫這個偉大的職業,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中醫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有些許的頹勢,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讓它在新的道路上煥發生機。所有的中醫師如同袁淑芬老人一般,相互交流溝通。中醫的光大,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