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圍小於32公分當心肌少症!專家建議:50歲後更要做這運動

2021-01-13 騰訊網

肌少症是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若四肢無力則容易跌倒,嚴重則導致失能,甚至縮短壽命。 依照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標準,臺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肌少症的盛行率約達6.8% ,相當於全臺約有超過20萬名老年人正面臨肌少症威脅......「過去常認為肌少症是老人變老的過程、不是一個疾病,但隨著國人越來越長壽、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發現肌肉流失到一個程度,其實活動力會衰弱,跌倒、骨折、住院跟死亡率的風險也會增加!」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陳亮恭解釋,肌肉流失是一個持續性過程,沒有人會到65歲肌肉『突然』開始流失,人體各器官的頂峰大約是25歲上下,之後會開始往下走但還不明顯,50歲是一個較明顯的轉折點,65歲後肌肉流失更快,每年流失1.5-2.5% 的肌肉量。

5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加快!診斷肌少症3要素

既然這麼可怕,為何許多民眾對肌少症的認知仍不足? 陳亮恭提到,目前肌少症診斷困難的地方在於,高血壓有血壓器可以測量、預防代謝症候群可以量腰圍,「唯獨肌少症是跟年紀有關的疾病,卻很難有個普遍的方式測量。 」診斷肌少症有3要素,包括握力及走路的速度、肌肉的質、肌肉的總量。 「目前是先用走路去篩選,走路的速度若低於每秒0.8公尺可能就偏低;再來如果男性握力在26公斤以下、女性在18公斤以下都算偏低,2項只要符合其中1項就代表肌肉的質量有問題。 」陳亮恭進一步解釋,接著再去測量肌肉的量,「這個比較麻煩,目前必須要去醫院做一個全身性的掃描,才能精準測出肌肉的質跟量,診所和小區較無法測出,這也是目前無法廣為推動的原因。 」 於是經過幾年的時間研究,陳亮恭和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團隊,於日前發表臺灣以「小腿圍」作為簡易評估肌肉量的大型研究成果。

小腿圍小於34、32公分,患肌少症風險高達6成!

陳亮恭表示,目前國際都在研究,其中以小腿圍來評估肌肉量最簡易且準確。 因為小腿皮下脂肪比較少、而且較不受內臟器官等影響,不光是在臺灣,最近這幾年其實日本跟韓國都有做過類似的報告。 陳亮恭分析,從1,839位小區健康民眾數據研究發現,50歲以上男女小腿圍一旦分別低於34及32公分,肌肉量可能不足,罹患肌少症風險約達60%。 因為肌肉量跟體型有關係,所以亞洲人跟歐美人標準其實不太相同,以亞洲人來說,發現65歲以上的肌少症盛行率大概是7%,這個前提是這群人相對是健康、在小區行動自如的長輩。 陳亮恭解釋,但今天如果是失能、失智或是已進入長照的個案,盛行率可能會高達30-50%成以上,且男性發生機會比女性高。 肌少症的成因主要是跟年齡有關,但若平常運動量不足、攝取營養不均衡、身上有慢性病沒控制好等因素,也會加速肌肉的流失。 陳亮恭建議,民眾從50歲起應開始重視肌肉的質與量,可先從居家量小腿圍開始,並搭配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防治肌少症。

專家:50歲後別只健走、跑步... 你更該做重訓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全臺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的「肌少症曁老年健康意識」調查發現,雖有4成中老年人有運動習慣,但多以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為主,僅有不到1成從事可幫助肌肉增加的「阻抗型(負重)運動」。 對此,臺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家驊表示,「可能因為傳統觀念多認為練肌肉是年輕人的事,長者不適合也不需要練肌肉。 」但他表示,研究結果顯示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做阻抗型運動能減少死亡率,且越早開始做效果越好,即使年紀大了才開始做也一樣有幫助。 郭家驊推薦中老年人肌力訓練,可以把練「大腿肌」跟「臀肌」當成主要目標,「因為它們佔了全身肌肉最主要的部份,這部分也是吸收養分最主要的位置,當你吃完飯後養分沒被吸收的話,就會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胺基酸等代謝上的問題。 」郭家驊表示,像是「深蹲」就是能幫助降低跌倒風險的運動,但他也建議長者最好還是先到運動中心或健身房,由專業運動教練指導項目及強度才能避免受傷。

優質蛋白質最重要!營養師推超商4大增肌餐

除了運動,郭家驊也提到70歲後最怕體重下降,所以營養非常重要,必須要均衡且足夠量的營養,也要補充足量優質蛋白質。 他表示,運動後若立即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和醣類,肌肉量就能增加;但若在運動2小時後才給予養分,肌肉量和肌力就幾乎不會增加。 所以所謂的『優質蛋白質』並不是食物中蛋白質的總量,而是能否在最短時間被吸收。國健署建議老年人每日應攝取5.5-7.5份蛋白質食物,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也補充,50-65歲開始蛋白質的攝取要增加,以年輕人來說1公斤體重攝取1公克蛋白質即可,但中老年人應攝取到1.2公克才夠。 且要選擇並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如豆、魚、蛋、肉、奶類,才能有助肌肉合成,一般飲食可以選擇蛋類、魚肉、雞肉... 這些食物消化吸收的速率,相較於牛肉、豬肉來說是比較快的。 高繪雯也推薦超商4大增肌餐給民眾參考:

陳亮恭也再次強調,肌力訓練對於肌肉量與個人體能都有幫助,採取質量並重的方式強化肌肉、並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才是維持老後健康的正確之道。陳亮恭也再陳陳亮恭也再次強調,肌力訓練對於肌肉量與個人體能都有幫助,採取質量並重的方式強化肌肉、並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才是維持老後健康的正確之道。亮恭也再次強調,肌力訓練對於肌肉量與個人體能都有幫助,採取質量並重的方式強化肌肉、並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才是維持老後健康的正確之道陳亮恭也再次強調,肌力訓練對於肌肉量與個人體能都有幫助,採取質量並重的方式強化肌肉、並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才是維持老後健康的正確之道次強調陳亮恭也再次強調,肌力訓練對於肌肉量與個人體能都有幫助,採取質量並重的方式強化肌肉、並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才是維持老後健康的正確之道。,肌力訓練對於肌肉量與個人體能都有幫助,採取質量並重的方式強化肌肉、並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才是維持老後健康的正確之道。

相關焦點

  • 銀髮族只做有氧運動 肌少症照樣上身
    臺灣銀髮族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肌肉量加上肌力不足,恐增加跌倒頻率、失能,甚至死亡風險,醫師指出,必須翻轉運動和飲食觀念,攝取足夠蛋白質和搭配「阻抗運動」,才能有效增加肌肉。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和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出席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舉行的肌少症活動記者會。
  • 老年肌少症
    但是,有一種「瘦」僅限於四肢,仔細觀察會發現即便腰腹部位贅肉堆積,而四肢卻鬆軟纖細,這種情況就要警惕「老年肌少症」了。老年肌少症是一種隨年齡增加肌肉力量和功能進行性減退的疾病,它是老年人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它主要影響骨骼肌功能,限制老年人日常活動,增加殘疾、跌倒及跌倒後住院、活動障礙和死亡風險,給社會及醫療體系造成巨大負擔。
  • 肌少症的運動康復
    國內文獻譯為「肌少症」「骨骼肌減少症」「肌肉衰減徵」「老年人骨骼肌減少症」等等。在1989年由Irwin第一次用來描述老年性的肌肉減少和力量衰減。40歲即便開始幹預仍呈線性下降到80歲最多可下降50%肌肉含量肌少症是導致失能、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男性發生功能下降和失能的風險增加2倍、女性增加3倍
  • 醫生:「衰弱症」5大指標,50後是最佳預防時機
    衰弱也容易和「肌少症」混為一談。肌少症單純針對「肌肉老化」,而生理的衰弱則偏向「整體功能」,涵蓋範圍更廣。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常見「衰弱」問題,肥胖或是慢性病族群,如心臟功能不佳者,也是高危險群。她收治許多衰弱症患者,症狀往往是緩慢且長期累積而來,50歲也有可能出現衰弱。「導致衰弱的風險因子,跟生活質量大有關係」。
  • 多運動就能長壽?醫生提醒:50歲後,做好這3事,或比運動更重要
    導語:運動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說,人人都知道,而且也有很多科學數據顯示,那些平常愛健身,愛運動的人確實要比不愛運動的人長壽,而且身體健康,尤其是到了老年的時候,更能感覺出來,身體非常的爽朗。經常運動的人,或會有這3個好處,可很多人難堅持1、提高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經常運動,能夠增加肺活量,能夠提高心肌耐氧量,還能夠促進胃腸道內的食物消化吸收,加強胃腸蠕動,增進食慾,因此經常走路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 心肌缺血分5種,不同心肌缺血治療方法不同!心血管專家說清楚
    一種是因為心血管狹窄程度小於70%,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心血管雖然也有狹窄,但正常生活或日常活動後,這種狹窄的血管,還能夠給心臟提供足夠的供血或供氧,所以不會引起症狀,當然這種冠心病也比較難發現。主要是預防為主,少部分人通過冠脈CT或冠脈造影能發現,治療以健康生活和控制三高以及阿司匹林+他汀為主,主要是預防心血管狹窄進一步加重。
  • 健身專家說,50歲以上女性,做以下幾種鍛鍊項目,是再好不過的了
    健身專家說,50歲以上女性,做以下幾種鍛鍊項目,是再好不過的了Best fitness workouts for women over 50, pros recommended女人上了50歲,就今非昔比了,只要看一看那些健美的超級明星,就會明白,比如詹妮弗·
  • 如何預防老年肌少症
    建議老年人的體質指數不低 於20kg/m2。計算方法:體質指數BMI(kg/m2)=體重(kg)÷身高2(m)2臥床或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可測量小腿圍,小腿圍應高於31cm。3.吃動結合,增加戶外運動保持適量的有氧和抗阻力運動,推薦每天進行累計40~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其中抗阻運動20~30分鐘,每周≥3日,有助於延緩老年肌肉衰減,對維持老年人活動能力和健康狀況極為重要。
  • 要想晚年過得好,健康肌肉不可少
    當心悄悄溜走的肌肉  研究顯示,肌肉質量下降可能開始於35歲左右,並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50歲後下降速度開始加速,60歲後進展加速,75歲後下降速度達到頂峰。相比較而言,肌肉功能(力量與輸出功率)下降速度較質量下降速度更顯著。不幸的是,肌少症不僅會限制許多日常活動,還會縮短人的壽命,反過來說就是,肌肉強的人,看著年輕,活得長。
  • 40歲前多運動,50歲後少運動,60歲後不運動可靠嗎?
    身體健康因靜止不動而破壞,因運動練習而長期保持!長期缺乏運動,會使組織器官機能下降30%,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骨質疏鬆、三高、肥胖等的發生風險。由於各個年齡階段,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各個器官承受性都不相同,因此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黃金鍛鍊方案」。一、40歲前多運動,50歲後少運動,60歲後不運動可靠嗎?
  • 1米6的女生胸圍需84cm,小腿圍29cm才算標準身材!臣妾做不到啊
    超 重:大於標準體重10%小於標準體重20%.輕度肥胖:大於標準體重20%小於標準體重30%.中度肥胖:大於標準體重30%小於標準體重50%.重度肥胖:大於標準體重50%以上標準體脂肪: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身高(m)}正常女子=19-24
  • 50歲後,應該多運動還是多靜養?醫生:3種「無效運動」儘量少做
    50歲這個年紀是年齡的一個分水嶺,有不少中老 年人到了這個年紀之後,都開始原來越注重養生,有不少人會覺得已經50歲了動不了,身體不如以前就不應該運動。但是也有人覺得運動對身體健康有很多好處,要堅持那麼對50歲之後應該多運動,還是要靜養,下面醫生和大家仔細談一下。50歲之後應該多運動,還是多靜養?
  • 一起來認識肌少症!
    這樣的人要留心,是否已經得了一種名為「肌少症」的病。肌少症是以骨骼肌量減少、肌力下降和肌肉功能減退為特徵的綜合症。50歲以後肌肉量平均每年減少1-2%,60歲以上肌肉量減少約達30%,80歲以後肌肉量減少可高達50%。但是人們既往把它看作是人體老化的正常現象,沒有引起重視和研究。☛明顯消瘦。
  • 才47歲!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醫生提醒:運動千萬要適量!
    對此,醫學專家表示,日常生活中,年輕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適量運動!切記,是適量運動! 才47歲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據一段網傳視頻顯示:事發當日,該男子身穿黑色運動衣褲,身體僵直地靠在一座椅上,面部朝上,手臂捲曲。
  • 肌少症共識
    採用生物電阻抗方法對14 818名年齡大於18歲的美國人群(30%年齡>60歲),測算骨骼肌質量指數(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顯示肌少症患病率,結果SMI較峰值小於1個標準差的男女性分別為45%及59%;SMI較峰值小於2個標準差的男女性別分別為7%及10%。
  • 不論男女,50歲後,若能通過測試,說明身體健康,你是長壽體質
    不論男女,50歲以後,如果還能輕鬆通過以下幾個測試,恭喜你,身體還很硬朗,與其他人相比,你更容易長壽。肥胖是影響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50歲後如果肥胖,一系列的心血管問題都容易不請自到,若你的腰圍達到健康標準,想要長壽不難,若超標,建議你科學合理的減重,儘快將體重降回正常值,避免肥胖。
  • 瘦小腿最有效的方法:月瘦小腿圍1.5公分按摩方法
    【瘦小腿最有效的方法】小腿粗大,只能讓愛美的mm們對著短裙、短褲哀嘆。難道只能終年穿著長褲嗎?編輯教你快速瘦小腿的按摩方法,讓你自信穿上迷你短裙,做個美腿女王!每次按摩小腿30分鐘,可發揮1500點攻擊力。(這裡所指的時間,是指左右腿各按摩10分鐘,才算10分鐘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