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馮益真,《山東中醫雜誌》(2)1991年
組成:炙麻黃3~6克,地龍6~9克,銀杏、蘇子、甘草各4.5~6克,黃芩、連翹、當歸、川芎、射幹各6~9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水煎至100~200毫升,分4~6次服,如嘔吐重或口服困難者分2次保留灌腸。同時配合必要的靜脈輸液,抗生素及降溫、止嘔、鎮靜、霧化吸入等治療,對照組除上述方法(除中藥外)外,加用激素及強心劑。
功用:清熱平喘、滌痰消瘀。
方解:小兒喘息性疾病,屬祖國醫學「哮喘」範疇。方用麻黃宣肺定喘;地龍通絡化痰、解痙止咳;銀杏、蘇子降逆祛痰,止咳平喘;黃芩、連翹清洩肺熱;集宣、通、清、降於一方,以除致病之因;復加射幹清咽化痰;當歸、川芎理氣消瘀,共奏清熱平喘、滌痰消瘀之效。根據現代藥理研究,本方具有平喘止咳,抗過敏、抑菌、抗病毒,強心利尿以及鎮靜、改善微循環等作用。臨床應用,再配用有關西藥、故用之效果顯著。
主治:喘息性疾病(包括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
加減:熱重者,加生石膏、知母;並發心力衰竭者,加生脈散;抽風者,加鉤藤、紫雪丹等。
療效:治療200例,其中支氣管哮喘95例,喘息性支氣管炎65例,毛細支氣管炎40例,結果:治癒(治療3天後,症狀、體徵顯著減輕,5~7天基本消失),122例(佔65%);有效(治療3天後症狀、體徵有所好轉,5~7天明顯減輕,7~10天基本消失)64例(佔32%),無效14例(佔7%)。對照組200例中治癒95例(佔48%),有效80例(佔40%),無效24例(佔1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且從退熱、咳喘、囉音等三大症狀消失時間比較,均有顯著意義(P<0.05)。
9.11 治哮靈
來源:王烈,《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地龍5克,麻黃2.5克,蘇子1.5克,射幹1克,側柏葉2克,黃芩2克,白鮮皮、劉寄奴、甘草、苦參、細辛各1克,平貝母2克,僵蠶1.5克,橘紅1克,冰片0.05克。
用法:上藥按比例濃縮製成100片,每片0.1克。1日3次口服,3歲以內每次2~4片,4~6歲4~6片,6~12歲6~8片,12歲以上8~12片。10天為1療程。
功用:宣肺平喘、通絡活血。
方解:方中以麻黃、黃芩、射幹、白鮮皮、苦參等清熱宣肺;蘇子降氣平喘;側柏葉、平貝母、僵蠶、橘紅鎮咳化痰;細辛溫肺化飲;地龍、劉寄奴通絡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冰片增強本方止哮平喘、鎮咳化痰的功效。本方偏涼性,適用於小兒熱證哮喘,但方中麻黃、細辛性溫,故對寒熱諸證皆可應用。動物實驗表明,本方有明顯的鎮咳、祛痰、鎮靜、解熱作用。動物的急性和亞急性毒理實驗也證明本方安全無毒。
主治:哮喘,無論熱證或寒證均可適用。
療效:治療117例,近期治癒69例(佔58.97%),顯效22例(佔18.8%),有效22例(佔18.8%),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6%。在獲愈病例中,哮喘緩解快者於服藥2小時後,平均少於1天。
9.12 平喘湯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炒枳殼、炙麻黃、桔梗、炙甘草、杏仁泥、前胡、款冬花、紫菀、法半夏各10克,海蛤粉15克,細辛、五味子各2.5克,鮮生薑3片、大棗3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1小時,分3次溫服,此系成人劑量。如1~3歲小兒1劑可分3日,分15次服完。4~8歲兒童1劑可分2日,分8次服完。如久病重病,可連服3劑,其哮喘當平,至少要見減輕,還可以繼續服3劑,再停藥觀察。
功用:散寒解熱、化痰降氣。
方解:《素問》云:「諸氣[B035]鬱,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因本病是火熱痰飲為本,風寒水氣為標。由於痰飲與火熱內伏於中上二焦,再經外感風寒水溼,使熱溼火氣不得外散,火性炎上,轉挾痰飲上衝而致。治宜升散、降逆、洩熱並用。本方是由《金匱要略》之射幹麻黃湯加減而成。方用鹹平無毒、清熱利溼、化痰定喘、降逆下氣之海蛤粉為主藥,加桔梗以助麻黃、細辛、生薑之辛溫宣散,升提開發;再加杏仁、前胡、枳殼、法半夏、款冬花、紫菀、五味子之降逆、斂肺、化痰、下氣;合甘草、大棗之甘溫補益脾腎、潤肺和中。本方升中有降,散中有收,溫中有清,瀉中有補,故能收到止咳定喘、降氣化痰、散寒清熱、利溼行水,斂肺安胃之功,故用之其效頗著。
主治:哮喘。
加減:先用按摩法緩其衝逆、平其哮喘,方法是:醫者在病者背後,將兩手搭在病者兩肩上,用兩手大拇指各按在脊柱兩側肺俞穴上,以輕重合度的手法按揉3~5分鐘,其喘立止,再服方藥,其效尤著。
療效:歷年治癒病人甚多,療效顯著。一般服此方3劑,其哮喘即平。經過觀察,有些新發輕症,服藥3~5劑後,即未再發。如果病人用過激素,則效差、如未用過激素,則效佳。
9.13 截喘湯
來源:姜春華,《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佛耳草、碧桃幹、老鸛草各15克,旋覆花、全瓜蔞、姜半夏、防風各10克,五味子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口服2次。
功用:降逆納氣、化痰截喘。
方解:本方系姜氏經對支氣管哮喘的截治方法進行長期研究,結合臨床實際療效篩選民間單驗方優化而成。方中佛耳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功專化痰止咳平喘;老鸛草出《本草綱目拾遺》,功能祛風活血,清熱解毒,民間有老鸛草平喘的單方,該藥含有槲皮素,能祛痰擴張支氣管,老鸛草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菌、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氣管哮喘發作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幹酸苦收斂,《飲片新參》有「除勞嗽」的記載,民間有治頑喘的經驗。上三味除痰鎮咳而平喘逆,且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為主藥。輔以旋覆花開結化痰、降逆止咳;瓜蔞清上焦積熱、化濁痰之膠結、開胸中痺阻;姜半夏清痰下氣,去胸中痰滿尤佳;佐以五味子補腎納氣、鎮咳斂肺;防風《藥法類象》謂:「治風通用,瀉肺實。」是一味抗過敏的有效藥,能抑制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變態反應,清除過敏原的刺激。合而用之共具清肺化痰、降逆納氣截喘之效。
主治:咳嗽痰多、氣逆喘促(慢支、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發作期)。
加減:氣虛者,加白參3克,黃芪80克;腎虛者,加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各15克,亦可加蛤粉3~6克;陰虛有熱者,加黃柏、知母、元參、生地各9克;咳甚引起喘促無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馬勃各6克,天漿殼3克;熱喘加石膏15克,知母、黃芩各10克;寒喘加炮附片9克,肉桂3克,並以鵝管石9克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須特製,砒石5克,明礬10克,豆豉100克,糊丸綠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腎病勿服,有效與否一星期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咳出不爽者,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10克;胃家實便秘者加服調胃承氣湯一劑;喘止後常服河車大造丸、左歸丸或右歸丸,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卓著。
9.14 解表化痰平喘湯
來源:邰經明,《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炙麻黃、杏仁、桂枝、陳皮、半夏、蘇子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以喘平為期。
功用:溫散解表、理氣降逆、化痰平喘。
方解:有關歷代文獻記載中,哮與喘多分別論述。《東醫寶鑑》云:「呼吸急促謂之喘,喉中有聲謂之哮」,又說:「哮即痰喘甚而常發者。」從而說明,哮可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據臨床觀察,哮與喘的臨床表現都沒有離開呼吸急促,故現多合稱之為哮喘。本方所主治之哮喘,為臨床最為常見者。其病因多為外感風寒,侵襲於肺,內伏痰飲上逆,壅塞氣道,故出現喉中痰鳴,呼吸急促,難以平臥。故方中以麻黃、杏仁、桂枝為君,溫散寒邪以解表,可使肺氣得以宣通;內伏痰飲,故用陳皮、半夏、茯苓為臣以消痰化飲;佐甘草增強祛痰、和中、健脾之功;加蘇子為使,其有助陳皮、半夏理氣降逆化痰之功。本方具有溫散解表、理氣降逆,化痰平喘之作用和配伍相得益彰之妙。
主治:哮喘。凡外感風寒或痰飲所致者。包括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
加減:內有痰火,微感外邪,症見微惡寒、身壯熱、痰稠色黃,吐之不利,舌苔乾燥或色黃,脈數或滑者,此乃寒束痰火之哮喘,本方減去桂枝、蘇子,加知母、貝母、生石膏以清熱化痰平喘;如病程較長,損及於脾,健運失司,化生痰飲,上注於肺,阻塞氣道,喉中痰鳴,舌苔白或膩,脈象緩弱,此乃脾虛痰溼所致,治療宜遵李士材所說:「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本方應加黨參、白朮補中健脾;寒甚加乾薑溫化痰溼,喘可自平。年老病人,腎虛失納,下元不固,動則即喘,登高加劇,此乃腎不納氣之虛喘,本方慎用,以免虛虛之虞,改服都氣丸或麥味地黃丸。腎陽虛者,改服金匱腎氣丸(病情需要也可改為湯劑),堅持長期服用,緩緩圖之。此類方藥具有益腎氣、固下元、壯水益火,治療虛喘之作用。
療效:臨床屢用,若能堅持治療,療效頗著。
附記:本方對外寒束肺之寒喘有良效。本方是祛邪之劑,故應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對於熱喘、虛喘則不宜用之。
9.15 止哮湯
來源:王烈,《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蘇子、地龍、前胡、川芎各15克,苦參、麻黃各5克,射幹、黃芩、白鮮皮、劉寄奴各10克。
用法:每2日1劑,水煎2次,煎出液總量約300毫升(5歲量),每日3次,每次50毫升溫服。
功用:宣肺清熱、降氣平喘、活血通絡。
方解:小兒哮喘,是小兒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發作時以「氣壅、血瘀、痰阻」為病理變化。方中蘇子、射幹、麻黃、前胡有宣通開肺,降氣平喘之功;地龍有開肺解痙之力;苦參、黃芩、白鮮皮有宣肺清熱之效;川芎、劉寄奴、地龍有活血通絡之用。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時,配合活血通絡,使血活絡自通,瘀自去,瘀去則氣可行,壅可散,痰自化,故而使哮喘發作時所致之氣壅、血瘀、痰阻之證得以改善,邪氣去而哮喘自止。
主治:小兒哮喘,症見咳嗽氣促,喉間哮鳴明顯,甚則呼吸困難,喘憋,煩躁不得臥,雙肺布滿哮鳴音,咽紅、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等。多見於小兒哮喘,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細支氣管炎等。
加減:若喘甚,重用蘇子,加馬兜鈴;哮甚者重用地龍;痰盛者,加瓜蔞皮、葶藶子、膽南星;久哮多瘀則加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輕者,加用萊菔子以降氣豁痰,消導通便,稍重者加枳實,乾結者加番瀉葉以盛者下之,清大腸而瀉肝平喘。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頗著。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數例,多收顯效,效佳。
9.16 麻杏射膽湯
來源:董淑六,《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淨麻黃5克,大杏仁10克,嫩射幹9克,玉桔梗6克,杜蘇子9克,淨蟬衣4.5克,炒僵蠶、制半夏各9克,廣陳皮、生甘草各4.5克,鵝管石12克(煅、杵)、江枳實、制膽星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根據劑量大小,先將冷水浸過藥面,約半小時再加水少許,煎沸後再煎10分鐘左右,頭煎取汁一碗,接著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頭煎、二煎藥汁一同灌入熱水瓶內,分2次頓服。如小兒可分3~4次服,當天服完。
功用:宣肺化痰,降氣定喘。
方解:本方以射幹麻黃湯(《金匱要略》)、導痰湯(《濟生方》)加減而成,為宣肺化痰、降氣定喘有效方劑。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症見咳嗽痰多,咳吐不爽,胸悶氣急,喉癢作嗆有哮鳴音,夜間不得平臥,乳娥腫脹,苔薄白膩,脈浮滑數。中醫辨證為風寒客肺,痰濁內阻,肺氣失於宣降者。
加減:本方為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喘息性氣管炎伴有肺氣腫等疾病的有效方劑。臨床應用可隨證加減:如有口渴煩躁、痰黏、舌紅苔黃者,上方去半夏、陳皮,加石膏30克,知母,貝母各12克;如形寒肢冷無汗,痰白呈泡沫狀,舌苔白滑者,可去蟬衣、僵蠶、桔梗,加桂枝4.5克,細辛3克,乾薑2.4克;如咽紅乳娥腫痛、痰稠,舌紅脈數者,可去半夏、陳皮,加金銀花、連翹各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黃改用水炙麻黃5克;如溲黃便秘舌紅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黃改用蜜炙麻黃5克,制半夏改用竹瀝半夏9克,廣陳皮改用廣橘絡;如咳喘氣逆,腹脹脅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萊菔子、白芥子各9克;如脘腹痞脹、口黏納差、苔白膩者,去蟬衣、僵蠶,加厚樸4.5克,焦六曲12克;如有頭脹頭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陳皮,加辛夷,蒼耳子各9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卓著,一般服15~30劑左右即效或痊癒。
9.17 哮喘夏治方
來源:趙清理,《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制附子9克,黨參、白朮、茯苓各12克,陳皮9克,半夏7.5克,炙杷葉、炙冬花各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或兩劑,文火久煎,分2次溫服。
功用:培補脾腎、化痰利肺。
方解:本方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功擅溫補脾腎。脾健則痰溼無以生,腎強則哮喘無以作,誠為治本之方,故方用制附子溫腎強心,驅陰寒之邪;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半夏、陳皮燥溼、化痰、止咳;炙杷葉,炙冬花、宣肺平喘止咳;甘草和中而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肺、脾、腎以絕痰源;宣肺化痰飲,以定喘咳之功,又妙在冬病夏治,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主治:支氣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氣管炎緩解期,預防發作。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9.18 平哮湯
來源:崔玉衡,《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炙麻黃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龍12克,蟬衣6克,蜈蚣1~2條,當歸12克,石韋20克,細辛5克,徐長卿20克,生甘草5克。
用法:發作時,上方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發作後,上方劑量加大2~5倍(即2~5劑一起),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1粒,1日3次,口服以鞏固療效。
功用:理肺平喘、解痙脫敏。
方解:本病亦是老年常見多發病。方用炙麻黃解表宣肺,通利水道,其性屬陽;地龍涼血平喘,熄風通絡,其性屬陰,一陰一陽,具有解痙脫敏作用;地龍去麻黃之辛燥,麻黃減地龍之鹹寒;徐長卿鎮痛止咳,活血解毒;蟬衣散風熱,宣肺定痙,兩藥均有脫敏作用。桑白皮清瀉肺氣之逆,北細辛溫開氣道之閉,二藥寒熱並用,相得益彰;石韋鎮咳祛痰、平喘利水;又哮喘反覆發作,造成肺氣宣降失常,肺絡瘀血,入當歸活血,能達血行而助氣行,且有脫敏作用。蜈蚣鹹溫有毒具有祛風解痙、解毒散結、活絡止痛之功效,並協同當歸活血通絡,改善肺及氣管血液循環,改善氣道通氣量,從而增加肺組織對炎症的吸收,減少痰液分泌而達到治喘平哮之目的。可謂組方遣藥,匠心獨運。
主治: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持續期,寒熱不甚明顯者。
加減:若證型偏熱者,加僵蠶、生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乾薑、桂枝,重用細辛;痰盛氣逆者,加葶藶子、半夏、雲茯苓;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白果仁;咳劇者,加款冬花、白前、枇杷葉。其他如全蟲、土元、穿山甲等蟲類藥,均有解痙通氣,行痰開閉之效,臨證當酌情選用。
療效:屢用效著。
來源秘方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