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翻譯傳播研究,正在成為人文學科研究的聚合現象。它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是跨學科研究的新表徵,是接近翻譯的新路徑。它以「問題」為單位,匯聚各個學科的力量,來解決因翻譯引發的各種問題、觸發的各種現象,正在引起學界的新思考。

翻譯傳播研究有別於翻譯傳播學

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翻譯傳播研究重點關注翻譯的傳播現象和問題,並探尋譯本的傳播規律。它有別於其他翻譯研究,比如譯介學,同時又與其他類型的翻譯研究呈並列關係,互相補充,共同構成翻譯研究的科學圖譜。各類翻譯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各有各的重點關注對象。譯介學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對文學翻譯和翻譯文學進行研究,關注的是翻譯文學中創造性叛逆現象和規律;而翻譯傳播研究則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待的,更多關注知識在社會場域或不同語言文化系統之間的轉移、準入、流傳、接受與變異等內容,它又有別於翻譯傳播學。

蘇珊·巴斯奈特就曾指出,「我相信比較文學或者翻譯研究就本身的資格而言並不是學科,它們只是走近文學的方法。試圖爭論這些龐大而鬆散的研究領域是否是不同尋常的學科是毫無意義的,這是因為它們非常多樣化,而且是由語言學、文學、歷史、政治、電影、戲劇等其他學科組合成的一個綜合體中派生出來的。比如,記憶研究——另一個龐大的領域——是否是一門學科,而我還是要回答說不是,因為記憶研究也是依靠藝術、社會科學和醫藥科學一系列既有學科而來的」。類似的研究還有很多,比如認同研究、倫理研究、傷痕研究等。

翻譯傳播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知識傳播為重點,藉助其他學科方法、視角和進路,剖析翻譯的各種傳播問題和現象。比如,譯本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接受度研究,就要藉助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另外,它重點關注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失真、走形、變味的原因,即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問題。此處提出的知識傳播概念,並不是說它不涉及信息的傳播內容,主要是出於對連續性或整體性文本的考量,比如學術類文本、文學類文本、政治文獻類文本等。同時,我們也可以將其狹義化,稱其為文本類翻譯傳播學。這樣區別,最主要是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淆和誤解;同時,希望將之前提出的「翻譯傳播學」這一概念進行微調,以更精確地描述和關注翻譯的傳播現象和問題。那麼,它們二者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翻譯傳播研究將翻譯傳播學精細化

科學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對某一類特殊現象進行界定,從概念限定出發,建構可行的理論,依託可靠的研究進路,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進行探索,並得出規律性的總結,為人們提供一個清晰的學理圖譜或圖景,為知識生產、創新和共享提供智慧支持。「翻譯傳播研究」這一概念,正是通過多種豐富的實踐和案例的觀察才謹慎地提出來的,是「翻譯傳播學」的精細化表現。

國內外對「翻譯傳播學」理論的建構還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系統和具有說服力的學科體系。我們要建立「翻譯傳播學」,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翻譯學本質上是一門邊界廣闊的開放型學科,為我們理解和闡釋「翻譯傳播學」提供了可能性;二是翻譯與傳播互為一體。翻譯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活動,譯者作為翻譯傳播中信息的傳、受者,在翻譯中擔任的主要任務除了還原、重構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之外,還肩負著傳播文本知識的重任。知識在源語文本、譯者、目的語文本、讀者之間的交互流動,說明了翻譯與傳播之間具有內在聯繫。

一門新興研究學科的出現,學界最關心的是其獨特的研究對象以及據之建立的學科體系。之前的「翻譯傳播學」,關注「翻譯」和「傳播」的內在聯合關係,認為其重心應該落於傳播學,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新的學科,為翻譯學的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理論框架和學科空間,包括操控研究、媒介研究、文本研究、角色研究、效果研究、噪音研究等內容,為一些感興趣的學術夥伴提供一個學科思路。「翻譯傳播學」已引起國內許多高校的重視,比如湖南師範大學的翻譯傳播學二級點的建設。

從學科領域劃分看,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學科可分為研究事物性質的學科和研究事物之間關係的學科。前者屬於本體研究,後者為關係或交叉研究。按照目前的翻譯研究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將「翻譯傳播研究」歸為關係研究的範疇,旨在揭示翻譯與傳播之間的關係,一般為跨學科研究。在翻譯理論研究中,出現了兩種學科理論的互借現象,如翻譯地理學、翻譯倫理學、翻譯生態學等,為翻譯研究增添了新的學科增長點。考慮到研究領域的特殊性,我們不妨用「翻譯生態研究」「翻譯地理研究」「翻譯倫理研究」等概念來表述,它們的學術包容性更強,也更有助於中國翻譯學的學科內涵建設。關係學科是本體學科的進一步延伸和探索,為學科的理論建構和空間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關係學科從本體學科分化出來,是科學向著精細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的必然結果。「翻譯傳播研究」就成為一種精耕細作的翻譯研究領域。

 翻譯傳播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領域

傳播貫穿於翻譯過程始終,同時又是翻譯的延伸。文本在「跨文化旅行」中,其既有的知識是否得到完整系統的認識、理解、轉化和表達,以及譯本的文化適應和接受程度如何,都是翻譯傳播研究的考察內容。源語文本是否能順利到達目的語讀者那裡,並得到原汁原味的解讀、理解、接受和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播要素。如果傳播得當,文本的接受度和美譽度就高,否則,將引發很多重要問題,比如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傳播,就是一個特殊的研究對象。作為國家話語的重要知識載體,中央文獻尤其是國家領導人文獻,對中國話語實踐的對外表達和國家形象提升等具有核心作用,翻譯一開始就面對諸多現實問題,比如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表達等。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傳播中有一點值得我們加以重視,即受眾問題。大多數研究中提倡的傳播效果過於寬泛化,看似將受眾納入視野來考察,並用大量的數據和語料庫來支撐,證明文本離開母語環境的跨文化存在,比如館藏情況;這些只是說明文本的旅行,但沒有考慮受眾的接受情況。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受眾的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等不同級別的項目也給予支持,但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文獻(包括學術文獻和政治文獻等)外譯研究並沒有將受眾進行嚴格區分,而是將受眾群體視為一體,等而同之。拿中央文獻的對外傳播受眾來說,他們通常是一些國外的政治家、政策顧問、專業外交人員、學術研究人員、社會精英人士等特殊群體,而不是傳播學領域中提及的普羅大眾。

這個特殊群體是一個窄眾概念,具有特定的群體性和社會特徵,不同於社會大眾,享有特殊的社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擔當著社會輿論領袖的角色,對社會輿情的動向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多次學術研討會的專題討論中,我們感受到多個學者對中央文獻傳播和接受度低的悲觀情緒,以及許多研究論文的「接受度不高」的無奈結論。通過評析,我們發現,出現類似情況的主要原因出於對受眾群體的界定上。就像武俠小說、玄幻小說、偵探小說、兒童文學等類型文學擁有特定的閱讀者群體一樣,中央文獻的外譯本也同樣受到特定人群的關注。因而,對文本受眾的重新界定,就能為我們評價中央文獻對外傳播效果提供一個新的可行思路。

除了受眾類別之外,翻譯傳播還要考慮受眾的其他因素,包括噪音因素、心理因素、倫理因素、需求因素等。另外,從文本的理解度、接受度、可讀性和美譽度等幾個方面來判斷的話,我們還可以藉助語料庫或話語分析手段,對特定閱讀人群對待中央文獻的觀點、態度和價值取向開展定向性的精準分析,從而得出合理客觀的結論,獲得豐富的研究資料,從而豐富翻譯傳播研究的內涵。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話語的翻譯傳播研究」(2019SJZDA10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城市發展智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16日第1948期 作者:張生祥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深化歌曲翻譯理論研究 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傳播
    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歌曲與現代歌曲資源,但作為音樂翻譯的重要一環,歌曲的翻譯與研究一直比較滯後,中外歌曲的互譯無論是數量、質量,抑或即時性等方面,都難言滿意。隨著歌曲傳播媒介的立體化發展,這些不足更為彰顯。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第二次翻譯浪潮始於明末,當時來自西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
  • 理解複雜轉喻現象 提高唐詩翻譯質量
    對詩歌譯者提出挑戰譯詩之難體現在很多方面,複雜轉喻的翻譯就是其中之一。釐清制約翻譯這些現象的因素頗為重要。首先,譯者對複雜轉喻的敏感度影響著這些轉喻現象的處理方式和結果。譯者複雜轉喻的敏感度是其複雜轉喻翻譯能力的重要參數,這與譯者的百科知識、詩歌背景知識以及修辭知識等有關。
  • 數據驅動,突破大促轉化瓶頸 | @TimberlandChina 超粉營銷實戰
    雙十一、雙十二等與海外的「黑五」類似,是中國最重要的電商大促節點,微博因其社交內容具有極強的大促蓄水力、種草影響力與電商轉化力,是各大鞋服品牌的營銷必爭之地。微博詳細復盤了雙十一投放中所用的「U微計劃」人群包,以Uni-Desk消費者興趣度等維度去科學衡量各組人群包在上次大促節點的效果表現,對「Timberland新銳白領人群」、「Timberland資深白領人群」等效果表現亮眼的高感知人群進行二次篩選和復用,從而提升雙十二總體的消費者興趣度。
  • 吳凡:公共衛生科普需要傳播更需要「翻譯」
    採訪對象供圖由長三角公共衛生(網絡)電臺啟動暨阿基米德新媒體高峰論壇昨天在上海舉行,「新場景新傳播下的公共衛生健康傳播生態」論壇同步進行。在長三角四地衛健委的支持下,「長三角公共衛生(網絡)電臺」項目啟動。
  • 研究發現牛津疫苗預防新冠傳播效果有限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研究發現牛津疫苗預防新冠傳播效果有限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導 美媒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共同研製的疫苗,在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對已感染病毒的大多數人來說可預防新冠肺炎發病
  • 品牌傳播效果將可量化評價,修宇博士提出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由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修宇於2018年9月提出。該方法以媒體與用戶、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核心,以媒體對用戶的認知、態度、行為的影響,和用戶對媒體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基於中國新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狀況以及對於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變化的深入研究,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跨媒體平臺,對時下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效果做精準定量評價。
  • 最詳細的翻譯碩士考研複習攻略!
    基本思路是:以教材和參考書學習為主,在研究歷年真題尋找重點和高頻考點,通過名校真題和歷年考研英語來進行改錯,閱讀,翻譯,寫作等專項的練習來鞏固高級英語和翻譯教程的學習效果;政治和漢語這兩個模塊以政治為主,同時開始積累百科知識裡面的名詞解釋。這一階段的另外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在各個翻譯碩士學校的真題出來後進行認真研究,及時調整學習和備考方向。
  • 陳力丹教授:當我們研究新聞傳播時,我們需要研究什麼?
    缺乏實踐經驗,就少做對策研究很多論文不斷緊跟傳播科技發展的腳步,描述各種社交媒體的傳播「特徵」。人人都在玩的東西,就算多少有些概括性,學術上也是無意義的,因為過不了幾年,時髦的傳播形態就會過時(例如研究微博的書)。還有就是所謂「對策研究」。現在從本科生到博士生,選題相當多的是對策建議。
  • 從神經轉化到符號:從知識圖譜的角度看認知推理的發展
    因此,具有推理、可解釋性等能力的認知智能研究毫無疑問將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未來人工智慧領域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研究人員的嗅覺無疑是最敏銳的。例如,ACM圖靈獎獲得者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在NeuIPS2019的特邀報告中明確提到,深度學習需要從系統1(System1)到系統2(System2)轉化。
  • 「翻譯河南」工程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一寧12月16日,記者從省委外辦獲悉,在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上,我省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成功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該歌劇的翻譯之一,來自德國的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師羅克昨天也來到了「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現場。「參加國家公祭日活動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讓我看到了中國人民對待災難的態度,讓我更加理解了和平的重要性。」羅克告訴記者,2004年他來到南京大學學習中文,隨著學習的深入,他產生了深度挖掘南京歷史特別是抗戰歷史的興趣。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作為一代文壇巨匠,其作品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也從上世紀40年代傳播海外開始,讓世界讀者看到了一個古老中國的衰落、青春中國的新生,看到了奔向現代化的民族熾熱的追求。隨著巴金這一輩作家開始走入「萬神殿」,成為經典作家,其作品的翻譯、傳播以及對作家本人的研究,已經常態化,不會再像以往那樣形成某種熱點、潮流,用巴金的作品名來形容就是:不再有「激流」,卻迎來「憩園」的風景。「憩園」,少了波瀾,多了深入細緻的體會、觀察和研磨,呈現出萬千風景。
  • 《商務外語研究》 楊伶俐 高子涵:商務英語廣告的語言特色及其翻譯策略
    翻譯這些英語廣告,使它們符合當地化的語言是許多來自國外的跨國公司必須要做的事。但如果他們沒有透徹地了解中英兩種文字的語言特徵、沒有很好地研究過英語國家和漢語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導致英語廣告翻譯質量的低劣。為了更好地再現這些廣告的本質內涵,我們有必要將這些英語廣告的語言特色作一下研究,同時探討對於這些英語廣告的翻譯策略,使產品宣傳的本地化達到更佳的效果。
  • 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發布
    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 (通訊員 肖志欽)《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由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精英教師團隊傾力打造,以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為宗旨。該課程以中國語言文化為經,以漢英語言文化差異和漢英翻譯技巧為緯,在深化學生中國文化認知與認同的同時傳授漢譯英技巧,培養中國文化英譯能力,實現中國文化對內傳承,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增強中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人才培養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中國情懷、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的有機融合。網友可登錄智慧樹和愛課程觀看學習。
  • 熱點聚焦|全國翻譯教學與研究論壇在青科大舉行!
    熱點聚焦|全國翻譯教學與研究論壇在青科大舉行!王俊菊指出,當前山東省的翻譯學研究異常活躍,一批年富力強、具有創新意識的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成為翻譯學研究的骨幹和新生力量,翻譯研究人才輩出,有利於翻譯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希望學界同仁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更加卓有成效地開展翻譯人才的培養和跨學科翻譯研究。
  • CO2催化轉化合成研究進展--中國數字科技館
    、高水平和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 CO2催化轉化合成研究進展2020-12-07 21:47:00
  • 中國氣候傳播研究十年的新發展理念
    圖: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廣西大學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鄭保衛致辭並介紹中國氣候研究傳播十年工作。中國金融網北京12月12日訊(汗青)中國氣候傳播研究十年暨2020氣候與健康傳播研討會12月12日在北京舉行。
  • 賀平︱國際日本研究的轉譯與對譯
    隨著數量的增加,「西方日本研究」的中譯質量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不少硬譯、誤譯、劣譯、錯譯引起了普通讀者和專業學界的指摘。轉譯的挑戰關於日文與英文等其他語言之間的跨語際傳播,歐美學界一度頗有爭議。在國際日本研究的學術圈內,日本研究的「(不)可譯性」至今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 研討會︱「不易」與「變易」:古代知識與文明的產生與傳播
    其中,「首屆古代知識與文明的產生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是本次院慶的主要活動之一,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近六十名專家學者與會,分為「思想、制度與歷史」、「文獻、語言與文學」、「西域、文本與宗教」三個分會場發表報告並進行了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