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of
美妝行業一直依賴源源不斷的產品上新,以吸引消費者。但疫情正在導致供應鏈以及產品測試出現滯後,這加大了它們推出新產品的難度。
美國紐約——美妝店內貨架上的「最新產品」區域,或許很快就會空空如也了。
美妝品牌和零售商們一直依賴源源不斷的產品上新,來吸引消費者前往門店和電商平臺購物。然而,如今很多所謂「新產品」,其實在疫情之前就已經投入生產了。專家認為,一旦這些產品被消耗殆盡,疫情的負面影響就會凸顯,美妝行業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出現關鍵原材料短缺、包裝不足乃至研發過程受阻等不同的混亂問題。
因此,儘管各大品牌可能都迫不及待地想推出適合疫情現實的新產品,比如針對「口罩皮膚」的保溼霜、可以舒緩面部或減少藍光傷害的護膚品等等,但確保供應鏈能跟上並非易事。許多公司正專注於維繫現有產品的庫存。
「從產品開發以及發布的角度來看,與過去幾年相比,美妝的增長勢頭肯定有所減弱,」研發和生產個人護理產品的Grant Industries公司董事總經理Daniel Granatell表示:「大多數品牌仍在生產核心或熱門產品,它們的重點是延續現有產品,而非發展新產品或創新增長模式。」
許多美妝公司已經將推出新產品的時間推遲到2021年,這意味著最引人注目的新品發布會將缺席關鍵的年終購物季。專注於新興奢侈品牌的零售商Shen Beauty創始人Jessica Richards表示,她原本希望舉辦的大部分發布會都被取消了。
在疫情期間,那些想要面向消費者推出新產品的品牌不得不發揮創造力。研發人員正在從傳統配方中尋找使用原材料的新方法,比如為現有的沐浴露系列添加一種充滿「熱帶風情」的新款香味,來幫助實現新產品的創意。無需採購新的原材料,更新產品配方或在已有的系列中擴充產品,也是推出「新」產品的方法之一。
其他公司則在改變自己生產和包裝產品的方式。護膚品牌Retrouvé選擇打破常規,在推出Dermal Defense護手霜的時候,取消了繁冗的外包裝並對內包裝進行精簡。「我的新口號是,『把事情做好,』」該品牌聯合創始人Jami Morse Heidegger說。
供應鏈中的問題
被迫隔離以及對殺菌產品的消費需求,對美妝供應鏈造成了不可比擬的影響。以包裝容器為例:美妝品牌孵化公司SOS Beauty的董事長兼產品開發負責人Charlene Valledor表示,當所有零售商都在急著投產洗手液時,其他產品所需的按壓泵、瓶子等容器便會短缺。
疫情還影響了許多原材料的生長培育過程。
「今年春季爆發的新冠疫情打亂了許多用於高性能美容產品的特殊原材料的種植,」美容化學家Jared Reynolds說,他同時也是防脫髮品牌Zenagen和Actiiv的創始人。他解釋說,這對於那些現在發現自己不得不爭取穩定供應鏈的公司來說,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尤其是那些來自中國和歐洲的供應商們,由於差旅限制和相關進出口協議,這些公司面臨著更長的交貨周期。
舉例而言,Zenagen旗下的部分產品,使用了一種產自亞洲的綠茶提取物,「由於供應商被迫停工,它無法繼續生產。當工廠重新開始加工製造時,它的生產周期延長了兩倍,」Reynolds說。
製造業中的其他環節也受到了影響。今年早些時候,Joanna Vargas在為其同名護膚品牌旗下的臉部按摩儀採購配件時就遇到了麻煩。她不得不將產品發布時間推遲三個月,以避免尋找新的供應商。
「與製造商、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她表示:「我們不想僅僅為了加快一兩個月的盈利,就轉向新的業務合作夥伴。」
想辦法熬過去
大品牌在如今供應鏈短缺的情況下具有一定優勢。它們有更好的能力去支付更高的原料價格,並且可以通過下大量訂單一躍跑到製造商合作隊伍的前列。
另外,它們通常也有更多的合作機會。雅詩蘭黛集團(Estée lauder)研發部門副總裁Christine Hall表示,集團旗下的Aveda已經安排好未來12個月的新品發布計劃,這也給品牌自身帶來了更大的迴旋餘地。她表示,「我們也在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工作」,這樣Aveda就可以確保新產品的有序開展。
不過小品牌一定程度上也更具靈活性。當護髮品牌Seen無法為其洗髮水和護髮素獲取足夠的按壓泵時,它臨時決定換另一種不同顏色的按壓泵。一家規模更大的公司可能不會這麼快就能做出這種改變。
在本土完成採購的品牌也佔了上風。男士美容品牌Undercover Man的創始人Bradley Ryan將自己最近的成功歸因於使用了當地採購的石榴油和蜂蠟。
Credo也不認為接下來幾個月內其新品發布活動會減少。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家零售商只銷售「清潔」和可持續的美妝品牌,其創始人兼營運長Annie Jackson稱此為「靈活」,因為這些品牌不依賴於花哨的包裝設計,而且它們「傾向於在國內採購,不需要考慮長時間的運輸交付以及目前可能受到的來自疫情的其他限制因素」。
測試次數變少
進行產品測試則是另一道需要逾越的障礙。產品在正式上市前必須符合安全標準,諸如「90%的產品用戶都認為他們的細紋減少了」這樣的宣傳語,都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但由於疫情爆發,這些測試的開展效率已經放緩。
這意味著品牌將不得不經過更長的等待時間,才能宣揚其新產品的益處,這對護膚行業來說尤為棘手,因為很多品牌以對品質創新的承諾作為關鍵賣點。
「大多數第三方檢測機構已經關閉,而且美國目前仍然運作著的測試機構又需要排隊很久才能預約上,」Versed Skin Care產品開發總監Tamerri Ater表示:「我們已經找好了備用的測試機構,並相應地盡最大努力縮短了測試周期。」
上述問題還導致化妝品化學家、BeautyStat公司創始人Ron Robinson在6月初推出新產品時,沒能進行臨床試驗來證明其功效,這令他感到「沮喪」。
「在產品發布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安全測試和內部性能測試,因此我們知道該產品是安全有效的......但我們還希望得到第三方驗證,」Robinson表示,其在7月底完成了一項為期4周、面向31名受試者的測試,該產品在信息描述中寫道:「90%的魚尾紋、細紋和皺紋看起來有所改善。」
轉機即將出現
專家認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都能得到解決。某些產品的銷售熱潮也有可能刺激對加速供應鏈開發所需資源的投資。
護髮品牌R+Co的董事長Dan Langer說:「人們對健康、個人護理和可持續的興趣再度高漲,我認為明年就能看到該行業出現真正創新。」
Vargas預計,研發業務的放緩最終會得到復甦,在此之前整個行業還能勉強撐過去。「現在不是為了營銷而大規模推新的時候,」她說:「我認為質量好、效率高並且用起來簡單的產品,最終將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