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5月19日
地點:臺北誠品行旅
主辦:設計家傳媒出版機構
承辦:簡一大理石瓷磚
由《設計家》傳媒出版機構主辦,簡一大理石瓷磚承辦的2017多元、共生臺灣設計論壇於5月19日下午在臺北誠品行旅舉行。屆時來自臺灣和大陸的兩岸設計師代表們將對諸多相關議題進行觀點的分享與互動交流。
屆時,通過邀請嘉賓分享觀點與案例,十多位來自長春、吉林、大連、佛山、南陽、梅州、汕頭等城市的設計精英將和臺灣設計精英,共同對諸多相關議題進行觀點的分享與互動交流。當代臺灣設計的多元化面貌如何展現?多元文化下臺灣社會設計現狀與展望?如何把握多元、共生文化的設計理念?兩岸設計精英將就此展開交流與對話。
許 華 山 許華山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臺灣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碩士、臺灣建築師公會第十三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暨建築師考試實務認證小組,臺北市建築師公會第十二、十三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臺北市建築師公會第十五屆教育委員會委員,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第一、二屆城鄉委員會委員,臺灣金門大學 2005-2014 建築系兼任講師,臺灣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創意設計學士班兼任講師。許華山的創作實踐多元化,涉及建築室內設計,家具產品設計等多方面,手繪作品也非常棒。
獲獎:
1999 臺北市承德路·吉利街、實踐街口天橋建築設計競圖首獎(2003完工)
2001 宜蘭縣三星鄉大洲火車站復建工程設計競圖首獎
2001 文建會歷史建築點子獎優選
2002 臺南公園公共家具設計及公共自行車站設計競賽獲獎
2003 宜蘭縣三星鄉安農溪泛舟中心設計 競圖首獎
2009 臺灣室內設計大獎——榮獲TID獎
2010 臺灣室內設計大獎——榮獲TID獎
2011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HKDC AWARD)銅牌
2014 產品設計——樂山茶具系列,榮獲金點設計獎
繪畫作品
代表作
Giwas Ali 原住民手工藝推廣中心
此建築位於花蓮的原住民保護區,山巒環繞,一旁有鐵路經過,建築融入自然環境,貌似存在,隱約間又不存在,如同旅途上的一處桃花源。業主為推廣原住民文化之文創公司,以本廠址為基地,提供原住民文化一個展演平臺,同時也延續與教育原住民下一代自身的文化根源與美感。業主與建築師四處訪問當地原住民,期望建設出象徵著當地獨有文化並融入自然環境的空間,使內涵在建築中由內而外釋放能量。
主建築設有展演空間,定期展示原住民藝術家手工藝品,以及餐廳空間,採用當地健康的生鮮食材,由卑南族廚師料理,原住民食材結合義大利佳餚,戶外木棧道與草皮可舉辦居民市集、原住民舞蹈表演等活動,戶外保留了兩顆原生種茄苳樹,亦種植當地植被與防蚊蟲植物。
貴客可漫步在木棧道上欣賞建築與自然景色的互動,室內外皆有災害防治、氣流的考量,建築以不破壞土地為原則,減少梁柱結構,亦架高建築地坪,家具則由建築師許華山親自設計的手感餐具與桌椅搭配。
以原住民平日生活為想法——「看山、看海、看星星」,樂觀、熱情、尊重大自然的民族性格與山林大地悠然共處,因此本建築秉持著與環境共生的概念,將建築材料回收再利用,如模版再利用為戶外木棧道、原廠址鐵皮屋的金屬浪板與CV型鋼作為建築底層支撐,使用節能減碳材料與工法,如屋頂薄層綠化具有隔熱效果。
主建築中央山脈走向,又如雙手歡迎旅客的到來,也賦予當地候鳥落地棲息展翅的意象,一旁的錐形公廁取自原住民堆疊稻草放狼煙的文化,後期又增設了員工宿舍、原住民風味餐、食品加工場等,以老貨櫃屋建造,亦延續著主建築的元素,貌似飛雁落田的群鳥,而主建築屋頂金屬造型則如蓄勢待發的老鷹,意為原住民新文化推向國際的展望。
臺北Jamei Chen Maison概念店
由服裝設計師陳季敏所領導的Jamei Chen品牌,囊括服飾、生活家居、輕食料理、藝廊等空間主題,期待以一個家的感受,單純呈現Jamei Chen Maison概念店的完整藍圖。
本案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六段的林蔭大道上,一棟四層樓透天屋,建築師許華山為此提出:Four in one的設計想法,分別將四個不同熟悉性的空間項目整合為一,利用四張格局特色的桌子比喻四個樓層,如同所有決定與溝通都在桌子上進行,組砌成一張富有內涵與共同價值的桌子概念。
回到一個簡單的生活,不浮華的設計態度,猶如Jamei Chen品牌一貫低調的服裝設計思考,彼此連帶關係,同時呼應本案所大肆敲定的執行方向。
不單純僅從純室內的思考角度,而是以建築層面來看待概念店的內外關係,低調融入當地綠蔭的環境條件,秉持純粹、環保的設計精神,儘可能對於現有的環境避免產生太大的破壞,一樓入口旁的側牆,利用種植植栽的方式,日後讓植物攀爬而上形成一道植生牆,希望透過植物的自然調節來使室內溫度可降低約3-5度,達到建築與室內減熱的功能。
分別將各樓層的部分窗戶面積開大,一至四樓都能看見不同樹梢綠意的景象,除了能為室內帶來充足的明亮視野和空氣對流,建築外觀側牆保留的柱子結構,於灰、黑的面貌之下,展露出乾淨利落的現代線條。
將空間視為一個展演的場地,不單純只是陳列產品的功能,回歸到材料與空間呈現上,都是一種記錄生活的記憶方式。
許華山表示,「這些材料其實不是最重要,反而希望透過這些材料的運用,使之自然低調,若如此才得以彰顯人處於空間中,所得到的的寶貴感受」。從形塑出來的空間寶地裡,透過時間的翻轉、空間的切換,每個人的觀察角度與感官體驗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發生。
臺北內湖餘公館
流動之氣,明亮之心,安定之所在
在實踐夢想的路途上,疲憊的心靈總會引領我們的腳步,去找尋適合放鬆的地方,「家」它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期待能從中得到完全的安定感和心情的轉換。
不刻意去劃分室內各區域位置,而透過開放式的居住空間,以南北軸線,借力道引導外在天然元素(空氣、陽光、線與水)及再生天然材(老檜木、洗石子與磨石子、水泥、模版)之運用。
無論身處哪個角落,輕易的用心感動內外環境的每一段對話。
臺大新象——永績任務
一個熟悉且讓全家人維繫多年感情的家,面臨老化的身體,希望藉由在改造而呈現出更健康的角色,以迎接家人賦予的永績任務。
借南宋陸遊,「遊山西村」一詩中,「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映入本案設計之中。
本設計,除必要性刻畫出室內各區域之位置外,另外則透過開放、串聯,來詮釋獨特之空間演繹。
自然引導外在天然元素:(空氣、陽光與水),破除原有不規則平面所造成不對流之氣。
再生環保綠概念:老柚木——地板鋪陳、老檜木——定製家具、再制牛皮——上下樓層空間延伸、甘蔗板——屋頂及西曬外牆隔熱、外牆透氣孔、衣帽架創作之順勢運用,以整合出空間應有的基調。希望人在空間中感受陽光的明亮,而不是光線照射之熱度,亦透過格局之轉折,讓空間畫面產生一明一暗的光影層次,對於界定的關係更加明確,不同樓層之延伸性,更是讓人挑起探索的心,冀以追求「桃花源」之意境。
茶具作品
樂山品茗杯為陸寶藝匯系列作品,特邀亞洲著名建築師許華山跨界創作,將源自建築領域的有機設計概念延伸到茶器設計,亦融合自然界竹子之元素,讓茶杯擁有獨特卻流暢的線條,採用素雅純潔的白瓷為器,品茗之時,可感受到來自自然的樂趣與寧靜,亦能體會到現代生活與文化的獨特,讓忙碌奔走的都市人重新親近自然,樂山茶組榮獲2014年臺灣金點設計獎之榮耀,以及入選臺灣鶯歌陶博物館2014新品評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