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國畫的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國畫中怎麼去畫山!唐代畫家王維說過,畫山先審定山勢,先審氣象,後定清濁,然後定賓主。
在王維的《山水論》中提及到畫山的要點: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定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分遠近。也就是說在畫山之前要先把它的勢和山脈的走勢和景象要主賓分明,這樣才能畫出你想要表達的意向和對象。
傳統中國畫中,山水畫對山的定位是一種散點透視方法。何為散點透視呢?
散點透視的概念
也就是移動視點,根據需要,移動立足點進行觀察,將各個不同點觀察的物象,組織進自己的畫中。
下面來說一下山水畫透視要訣:"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遠水無波,高與雲齊。"
散點透視方法有三種方法即:高遠法、深遠法、平遠法,統稱為三遠法,實際上是表現山水境界中的高、寬、深三度空間的方法。本篇內容我們重點來講一講高遠法。
高遠法概念
自山下仰望山巔,仰視高山。
如:溪山行旅圖
所謂高遠法,也就是自下而上,自近而遠的一種方法。比如說山脈的走勢,它有主次,這個是一個主山脈的形狀,要應勢往上走,同樣疏朗有秩,畫山水最忌的就是平出頭,即兩面分叉,一定要給它有這種間距的區別,疏朗和緊密的關係。這樣子才能體現山的這種美感。在這些嚴謹的地方,一定要仔細的給它運用起來。在小結構上一定要理解它的陰面和陽面,使山更有形狀。以此類推,結構嚴謹,走勢明晰。使山脈的走向,感覺非常凌厲和暢快。這種山形的形狀慢慢就顯現出來了。給人感覺非常高古。
概念普及(出自王維《山水論》):凡畫山水,平夷頂尖者巔,峭峻相連者崖,懸石者巖,形圓者巒,路通者川。兩山夾道者名為壑也,兩山夾水名為潤也,似嶺而高者名為陵也,極目而平者名為坂也。
因此在畫山的過程中首先要理解這種山水的走勢和山川的變化。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牢牢的掌握這種觀察和理解。
對初學者的提示
作為一個初學者,在學山水畫的前期,首先得掌握山勢的走向,所謂先定山勢,你才能審氣象。
比如說你要創作一張山水畫,你首先要把主賓定下來,也就是你的主要的山脈,你主要的構圖,你先要把它確定下來。因此,山脈的走勢和山形的變化對這張作品來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說,我們寫江南的一些名山大川,如黃山、三清山等等。這些山的變化和它的地理地貌有著特定的關係。
如果說我們到自然中去觀察和學習的時候,運用你的基本功,運用你所學到的皴法(前幾篇內容有講解所有皴法的運用),和山脈的走向和理解,你才能很好的表達出你對大自然的寫生能力。這也是畫中國畫的一個起碼的基礎。
山脈的畫法及示範(示範視頻請點擊文章底部連結)
從主峰畫起,然後依次畫近、遠、大、小等客體山。以主峰為中心,使群山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氣脈相通。
首先得確定你的主山,而這個主山脈是你想表現的對象,然後根據前面各種皴法的運用,對你遇到的自然景象進行表達,在山形結構上,一定要有疏朗的關係和參差不齊的結構。完全可以把各種皴法運用到一張畫上,但是不能凌亂。
在芥子園畫譜上,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一色的墨色,因此,你很難確定它的濃淡和遠近,但,我們可以學到的就是它的結構,和各種皴法,這也是每個學畫的應該去努力學習和掌握的。
主山脈要把握好,不能凌亂,不能囉嗦。在每一幅作品和你想表達的對象的構圖上,一定要力求完美和豐富它,在筆墨上要有變化,
所謂高遠法,也就是自下而上的仰視,一定要給人一種高聳入雲的境界和氣勢。山勢的走向一定不能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一定要有這種犬牙交錯的感覺,才顯的峻險和美觀。
最後總結一下畫山脈的走勢時注意點:山脈的走勢,要有曲有折,山巒犬牙交錯。
在中國畫中一般的表現手法拉近遠近一般通常是以雲氣來割斷使山推的更遠。所以說在雲氣上要使它更加飄渺,用淡淡的墨和水把雲氣柔和的結合起來,使大山顯得靈動和活躍。
以後的課程中會詳細的講解雲氣的處理和筆墨的運用等內容,敬請關注墨尖族,墨尖族是一個能學到國畫知識的平臺!
視頻示範連結:
10分鐘學會芥子園畫譜山脈的3種畫法
高遠、平遠、深遠三種方法的演示,學習山水畫的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