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無意義,喪偶式育兒 | 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來了!

簡單心理的老朋友知道,從2016年開始,我們每年發布一份心理健康專業報告。對大眾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看看這個行業發生了什麼新變化。今年已經是第5年了。

這次有點不一樣的是:

除了基於簡單心理平臺數萬名大眾用戶、心理諮詢師的問卷,我們還與果殼戰略合作,聯合騰訊企鵝輔導&騰訊家長學校、知乎、微博健康、《第一財經》雜誌、育學園、拉勾、印象筆記、果殼病人、科學松鼠會等各行業領跑者,進行了這項總樣本覆蓋四萬多人的調研。當然,隱私和數據都是嚴格保密的。

2020年,大眾和心理健康從業者們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行為和實際處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這裡,我們簡單提要了7個主要結論。點擊「閱讀原文」或在簡單心理公眾號後臺對話框回復「2020」,可免費獲取報告 PDF 全文。

2020年真的很特殊,疫情讓關注「心理健康」的人變多了

因為新冠疫情,2020年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明顯提高。

約有65%的人說,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抑鬱、焦慮、失眠、急性應激)。認為「有很大影響」的人佔比15.58%。

罪魁禍首是以下兩種:

刷新聞造成情緒耗竭

沒法正常工作、學習帶來的焦慮和壓力

根據我們與果殼共同發起的調研結果(樣本量=11031),「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很重要,並常關注心理內容」的受訪者,從四年前的50.5%上升到了78.34%。

疫情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我們都更懂得要好好照顧自己了。許多人更重視身心健康,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與此相對應的好消息是,「對心理健康的汙名化顯著改善」。

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諮詢

心理出問題,是因為個人軟弱

你可以自己好的!只要堅強振作就可以!

這些典型的誤解和汙名化論調,聲量已經明顯小了一大截(雖然沒有完全消失)。

這說明,心理健康科普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抑鬱、焦慮、壓力:現代人的三大「情緒病」

當人們在談論心理健康的時候,人們關心的是什麼樣的「心理內容」?

問卷結果顯示,依然是「抑鬱、焦慮、壓力」。跟我們在2016年所做的調查相比,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事實上,有81.81%的受訪者自述有過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

這是個有點讓人震驚的數字。

——不過,「抑鬱情緒」和「抑鬱症」顯然有區別。這兩者之間,簡單來說是「量變」和「質變」的區別,在持續時間、抑鬱程度、生化指標等方面都不同。抑鬱症的診斷,需要精神科醫生來做,自己「對號入座」是絕對不行的(其他病也是一樣)。

第2位是:自信心、責任感等個人成長問題;

第3位是:職業規劃、學習/工作壓力。

另外值得看看的是第4位,它發生了變化:

2016年TOP4的「戀愛婚姻問題」,2020年變成了「父母溝通等家庭困擾」。

看來,當代人真的已經對「結不結婚、怎麼戀愛」有了更自洽的選擇,但跟原生家庭之間的代際溝通,還是沒那麼容易。

在職場中,50.89%的人都在經歷「無意義感」

在簡單心理和拉勾對職場人(樣本量=505)的共同調研中,有64.16%的人「焦慮」,有50.89% 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無意義」。

此外,迷茫缺乏目標(49.90%)、情緒低落抑鬱(40.00%)、自信心受挫和自卑(37.62%)也是較多的心理困擾。

「不想工作,只想躺平」。

——調查顯示,這已經不是一句隨口說說的玩笑話。

有近6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正在經歷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

當人們產生職業倦怠時,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

情緒耗竭(emotion exhaustion):冷漠、撲克臉,再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去替別人想想,因為自己已經照顧不好自己了。

低個人成就感(diminish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深深的社畜感。「這事誰都能幹,不缺我一個。我就是顆螺絲釘。」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行屍走肉,把自己變成一臺工作的機器,沒有感覺到自己在「活著」。

2020年的流行詞「內卷」,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們內心的空虛?

「雞娃」家長請注意:孩子最大的壓力源不是考試,而是「你」

雞娃:給孩子打雞血,拼命報班學習考試的行為。

簡單心理和騰訊企鵝輔導對青少年(樣本量=20690)的共同調研顯示,雖然孩子們的整體壓力源是考試,但在初中生的調查中,卻有一些不同結果。

初中生的主要壓力,來源於父母:

超 1/3 的初中生表示父母「管教太嚴、期望太高」會給自己帶來壓力;

超 1/5 的初中生表示「與父母溝通困難」給自己帶來壓力。

這可能是因為,初中生剛進入青春期, 自我意識剛開始萌芽,更容易與父母有較多的衝突磨合。

等到上了高中,源於父母的壓力就變小了很多,他們的主要壓力源變成「對未來的迷茫」,和「對自己期待太高」。

近70%的新手媽媽,有過「產後抑鬱的感覺」

簡單心理和育學園對新手媽媽(孩子0-3歲,樣本量= 2106)的共同調研顯示:近70%的新手媽媽有過產後抑鬱的感覺。

她們的負面情緒,主要來源於:

「我經常因為家人或配偶的做法而感到不開心」(73.17%);

「我會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擔心」(66.48%);

「我會因為睡眠不好而影響情緒」(57.31%)。

其中,情緒問題最嚴重的,是1-2歲孩子的媽媽。她們產後有抑鬱感覺的比例最高,為74.4% 。

這時候,她們可能正在回歸職場、孩子的教養來到轉折期、家人的支持也變少了。

2)近半數新手爸爸的「帶娃時間」,不及期望值的一半。

50.33%的新手媽媽表示,配偶當前每周在孩子養育方面投入的時間少於 10 小時;

46.91% 的新手媽媽,期待配偶每周在孩子養育方面投入的時間在25小時以上。

還有11.11%的爸爸不參與任何育兒活動——真正的「喪偶式育兒」。

3)都知道全職媽媽不是「閒活」。但很少有人更清楚,她們最大的困擾是「情緒疏解」。

與職場媽媽相比,全職媽媽更多面臨情緒困擾(58.24%)、親密關係困擾(36.22%)、缺乏自信心(33.81%)、失眠(25.28%)等問題。

更糟的是,全職媽媽更不擅長對壓力進行自我調適。

17.33%的受訪全職媽媽,會選擇「任由負面情緒發展」,而職場媽媽中只有 9.63% 表示會這樣做。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當媽也會越當越熟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新手媽媽感到「更有責任感,比以前更堅強了」, 也更多地感到「感到溫暖而愉悅」。

近60%的新手媽媽認為,有了孩子後,夫妻的滿意度更高了,因為「有了共同的奮鬥目標」。

90後,已經成為使用心理諮詢服務的主力人群

誰在做心理諮詢?

根據簡單心理對於 2020 年來訪者(樣本量=10000)的匿名隨機抽樣,21-35歲來訪者佔比近80%,近60%為90後(90後已經取代80後,成為心理諮詢的主要使用者):

其中,女性來訪者更多, 幾乎是男性的3倍。近半(49.93%)為單身狀態:

由於心理諮詢有一定行業門檻和經濟成本,在付費人群中,近90%的來訪者為本科及以上學歷,較多為高收入行業從業者:

從地域上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付費來訪者過半,佔比約52.3%。

按照省份,排名前6的分別是浙江(6.22%)、 廣東(6.06%)、江蘇(5.00%)、四川(4.05%)、湖北(2.38%)、福建(2.06%)。

他們最苦惱的問題,依然是「情緒壓力」——是的,不管什麼年紀、收入、行業、性別,都是「情緒壓力」(77.54%):

心理諮詢並不會一次見效。

過去一年,簡單心理平臺的來訪者們,平均進行了 10.82 次諮詢。32.45% 的來訪者會進行 5-20 次的心理諮詢,其中 17.35% 的來訪者進行了20次以上的中長程諮詢。

他們的人均消費為5633.02元。

比2016年的4631.15元,又高了一點:

在單次費用上,超 1/4 的來訪者會選擇單次費用600元/小節以上的諮詢師:

在使用心理諮詢的受訪者中,有70%認為心理諮詢有幫助。

這種感受具體來講就是:在諮詢師面前「被理解、被接納」,「覺得負面情緒可以討論」:

另外,疫情還帶火了「視頻諮詢」。

6年來,它首次超過面談諮詢,成為人們做心理諮詢的主要方式:

對於心理諮詢,近七成的人(68.38%)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做諮詢。他們可能出於隱私保護,或是害怕被人認為軟弱。

不過,有多達76.31% 的人認為,主動尋求幫助的人「很勇敢」。

現實可能有點糟,但不如想像中那麼糟。

最後說點實在的: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方方面面

我們經常收到用戶提問:怎麼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賺不賺錢,個人發展路徑怎麼樣……這些十分具體的問題。

於是我們問了問平臺上那些真正的從業者(506位心理諮詢師,近千名簡單心理Uni學員),從新手到資深都有。

1)大概要在教育上花多少錢,才能成為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需要持續學習和成長的職業。教育費用的多少,跟諮詢師的階段有關。比如:

50.49% 的實習期諮詢師年學習花費在 10000 元以下;

從業 5-10 年階段的諮詢師,在專業學習上投入最高,超40%單年花費超過2萬元。

心理諮詢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職業。數據顯示,近70.58%的初學者,最初都不是心理學專業的。

事實上,你的任何經歷和體驗,對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都可能有幫助。

心理諮詢師的門檻不在入門,而在於精進。要成長為一個專業諮詢師,需要持續的堅持和投入。

2)新手諮詢師要幹幾年,才能擁有自己的獨立諮詢室?

由於心理諮詢對於面談環境的私密、隔音等要求較高,諮詢室場地對於諮詢師執業是一筆較大的支出。

但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不少諮詢師沒有擁有獨立諮詢室。

我們的調查顯示:

實習期諮詢師及初級諮詢師有 60% 左右會選擇與他人共享諮詢室 ;

在成熟諮詢師中,也僅有50%擁有獨立工作室。

3)新入行VS心理諮詢老手,最困擾的問題分別是?

從「新手」到「資深」,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路徑大概有以下6個階段:

對於1-2年的初學者諮詢師來說,這是「紮根且脆弱」的時期。

他們最大的困惑在於:自己適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以及,在「第一次個案」時的焦慮不安,在專業學習時「貪圖速成」。

但對於20-25年的資深諮詢師來說,他們已經成為行業的前輩和專業人士了,

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更多是「面對喪失」的精力減退,成就動機降低,以及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狀況。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
    陳海賢認為,這個數據反映的很可能並不是客觀的心理健康狀況,而是大家對自己心理狀況的看法。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近幾年心理健康科普成功的結果。這種成功讓大家開始習慣用這些精神疾病的名稱來為自己內心模糊的不安命名。而人們對於認為自己存在哪些心理疾病的排序,同樣可以理解為是這些心理疾病在大眾媒體中的流行度排序。
  • 喪偶式育兒、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說的是你嗎 ?
    馬雲曾經說:「中國女性是『超級女人』,瑞典女人要工作,但不用看孩子;日本女人要看孩子,但不用工作。中國的女性往往既是承擔責任的母親,又是創業者,非常不容易,我非常敬佩。」其實工作和帶孩子都是女人自願的,再多的工作,再煩人的孩子,對女人來說也就是辛苦一點,真正讓女人崩潰和絕望的是來自自己另一半帶來得冷漠、不理解、不陪伴、不走心而致。
  • 看見心理髮布《2020科學睡眠與心理健康研究報告》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看見心理聯合科普中國、淘寶,共同發布《2020科學睡眠與心理健康研究報告》。據介紹,此次調查旨在探究睡眠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相互關係,通過對現代人睡眠情況的洞察,針對性地提出生理及心理維度的專業建議。
  • 家庭育兒,最可怕的不是「喪偶式」,這種危害更大,家長一定要繞開
    現在有一個被稱為中國女人四大「不幸」的段子在網絡上被刷爆:「喪偶式育兒」、「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其實這些嘲諷之中,最令女人無奈的莫過於「喪偶式育兒」,其它你可以不管,但孩子是你生的,你就無法放手。 近日石家莊一對確診夫婦的行程圖引發熱議,妻子確診前去過三十多個場所,丈夫的行程卻是兩點一線,沒有人批評妻子「亂竄」,有網友說:「如不是疫情,無人知曉她的生活。」
  • 「喪偶式育兒」是一種什麼感覺?3個媽媽說出了真心話
    「喪偶式育兒」、「隱形爸爸」這樣的名詞近些年層出不窮,家有「隱形爸爸」的媽媽們經歷「喪偶式育兒」是一種什麼感覺?聽聽這3位媽媽的真心話。依依媽媽,職場媽媽,女兒9個月女兒剛出生的時候,爸爸還是很關心我們娘倆的,還和我一起討論怎麼把女兒培養成材。
  • 《2020科學睡眠與心理健康研究報告》發布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看見心理聯合科普中國、淘寶,共同發布《2020科學睡眠與心理健康研究報告》。據介紹,此次調查旨在探究睡眠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相互關係,通過對現代人睡眠情況的洞察,針對性地提出生理及心理維度的專業建議。
  • 洞察「後浪」育兒新趨勢 2020金樹獎引領行業共謀新增長
    (原標題:洞察「後浪」育兒新趨勢 2020金樹獎引領行業共謀新增長)
  • 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說的是你嗎?
    馬雲曾經說:「中國女性是『超級女人』,瑞典女人要工作,但不用看孩子;日本女人要看孩子,但不用工作。中國的女性往往既是承擔責任的母親,又是創業者,非常不容易,我非常敬佩。」其實工作和帶孩子都是女人自願的,再多的工作,再煩人的孩子,對女人來說也就是辛苦一點,真正讓女人崩潰和絕望的是另一半的冷漠、不理解、不陪伴、不走心。
  • 父母篇丨我是怎樣從「喪偶式育兒」的泥潭中爬出來的
    來源丨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喪偶式育兒」是近兩年新興的熱詞。有人說它一針見血,帶著不容分辯的霸氣。不管是線上媽媽群還是線下姐妹聚,只要一說起家裡那個「什麼都指望不上」的男人,簡直有點「罄竹難書」的味道。
  • 迪巧《2020大眾補鈣觀洞察報告》有答案!
    導語:骨骼是人體健康不容忽視的「責任擔當」。隨著大眾骨健康意識的增強,補鈣已然成為當下熱議話題,如何更科學、更有效的補鈣也成為大眾的主要訴求。前不久,進口鈣迪巧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2020大眾補鈣觀洞察報告》, 就這一訴求給出了答案,也為大眾雙十一選鈣提供了行動指南。
  • 洞察「後浪」育兒新趨勢 2020金樹獎揭秘母嬰新增長紅利
    金樹獎現場,全球著名市場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分享《2020母嬰消費洞察報告》,以最新消費數據與洞察,助力行業押準新生代市場韻腳、洞察「後浪」父母育兒新趨勢,探索母嬰行業線上新機遇。尼爾森電子商務與數位化合作副總裁楊英提到:「半數母嬰人群通過母嬰垂直APP種草,且對母嬰用戶在全渠道的消費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2020大眾口氣問題洞察報告》顯示口氣已成當代人主要社交障礙
    (原標題:《2020大眾口氣問題洞察報告》顯示口氣已成當代人主要社交障礙)
  • 角田光代:從《坡道上的家》到「喪偶式育兒」,中國女性可能也有脆弱的地方 | 專訪
    《紙之月》[日]角田光代 著  李潔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16年7月界面文化:改編劇集《坡道上的家》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也激起了中國觀眾恐婚恐育、「喪偶式育兒」的討論。你如何看待這種討論呢?
  • 妻子稱丈夫不體貼:喪偶式育兒正在我們家庭中上演
    餘豔和丈夫兩個人結婚有7年了,兩人育有兩個孩子,平時孩子都帶在身邊,如果出去工作,就是大寶帶著小寶在家裡。夫妻兩個這些年都是依靠大排檔生意維持著這個家,也算過得平穩。確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男人覺得女人就應該在家裡帶孩子,然後自己在外面努力掙錢,甚至有的男人就算老婆在外工作,他們也都覺得老婆下班後就應該去哄孩子,完全忘記了自己是爸爸的身份。
  • 2020年中國95後媽媽群體行為習慣洞察報告
    (《艾媒諮詢|2020年中國95後媽媽群體行為習慣洞察報告》完整高清PDF版共46頁,可點擊文章底部報告下載按鈕進行報告下載)核心觀點95後媽媽與非95後媽媽有明顯差異,95後媽媽傾向親子陪伴95後媽媽群體中全職媽媽比例相對較高,佔比超過兩成;95後職場媽媽工作驅動力向精神層面傾斜;95後媽媽更偏好體驗式育兒,逐漸向親子陪伴傾斜。
  • 對心理健康的誤解一文看清
    隨著職場焦慮、產後抑鬱、抑鬱症等話題在新聞中出現頻次增加,加上 2020 年疫情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情緒高壓,心理健康逐漸受到大眾更多重視。1月12日,基於平臺大數據與數萬名大眾用戶、心理諮詢師的問卷調研數據,國內領先的心理服務平臺簡單心理髮布了《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公布大眾心理健康認知、平臺心理服務大數據,並向大眾與從業人員普及心理諮詢及行業發展情況。簡單心理每年發布一份大眾心理健康專業報告,至今已連續發布第5年。
  • 美柚&MobTech:2020雙11女性健康食品消費洞察報告(附下載)
    報告下載: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復關鍵詞【2020雙11女性健康食品消費洞察】即可一、「她經濟」來襲,消費力量不容小覷>中國5.3億女性用戶來襲,女性消費市場體量龐大;「她經濟」涵蓋健康、購物、娛樂等各領域,千億級以上規模的「她健康」市場正在逐步壯大二、「她健康」食品市場近年成為市場熱點女性更願意為健康買單,超七成曾為健康食品付費,女性健康食品市場方興未艾三、2020年「她健康
  • 益普索聯合小紅書發布2020小紅書年中美妝洞察報告
    為了更好地洞察美妝行業,了解2020年美妝行業變化,益普索Ipsos聯合小紅書發布《2020小紅書年中美妝洞察報告》,基於小紅書和益普索社媒資料庫,從行業洞察、人群畫像、營銷態勢三大方面,回望2020上半年美妝市場的變化與突破,前瞻未來品牌建設的趨勢與機遇。
  • 百度健康搜索大數據:8090後健康困擾增多,心理健康問題受矚目
    近日,百度健康發布「2020國人健康搜索大數據」,依託百度健康醫典詞條關注度、健康科普內容閱讀量、百度搜索大數據的精準洞察,從年度十大熱搜疾病、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問診需求等方面,梳理了2020年大眾對健康內容的關心偏好。
  • 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揭露喪偶式育兒困局
    半島記者 黃靖斐 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因為切中了日本社會「女主內男主外」家庭結構所造成的「喪偶式育兒」癥結,引發巨大關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更是獲得9.1的高分。日本直木獎作家角田光代所著小說版也在2020年1月由磨鐵圖書推出。在書的封面上的話特別醒目,「我是媽媽,是妻子,是女兒,可是我也想做自己。」「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是世界對女性最大的惡意。」2019年上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一經播出,不但收穫一眾好評,還引發了激烈的社會討論。這股熱潮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