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2020-12-14 清淨柔軟txy

800多頁的《人性的枷鎖》,我用了整整兩周,今天把它看完了。毛姆的這本書我10年前讀過一遍,當時因為菲利普的愚鈍、痴情以及為了他在愛情面前無底線的付出深感氣憤。恨其不爭、怒其不幸,認為他身無分文、流落街頭是他自已作出來的,忍不住寫了一篇讀後感來表達我的憤怒之情,寫出的讀後感主要是對故事情節的敘述,無法理解菲利普為什麼要那麼去做?有什麼值得他去那樣做?沒有我自己的感想和思考。10年後再來讀,感觸完全不一樣,10年的生活經歷,磨去了生活的稜角,讓我獲得了些許對生活和對人的辨識閱讀力,可以品味一些人世百態,也開始珍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愛人、家人及朋友。嘗試著用愛去包容這個世界,用同情心、耐性去看待人的不同面。學會了享受當下的美好。

現在已能理解菲利普當時的做法,有愛為出發點的愚鈍、痴情定是偉大的。因為小時的悲慘經歷和殘疾讓菲利普擁有獨特的視角,「那些他常常遭受的嘲弄和白眼塑造了他內心的思想,讓他心裡開出了永遠也不會失去香味的鮮花」。

我想從菲利普的成長經歷和他的思想軌跡這兩條線來寫菲利普的成長曆程或者說是他的人生。這本書和毛姆的自己的經歷很相似。寫自己經歷的事情感受一定很真實,對人生的困惑、思考與反省也一定更加深刻。感恩作者的偉大和無私。

他的成長經歷包括他的出生、接受的教育、愛情和事業。他的父母在他不記事的年齡就相繼離開人世,他的印象中對媽媽只有零星片段的記憶,隨著媽媽的離世,他十分依賴的保姆也不得不離開他。留下他這樣一個孤兒,不得不寄居於伯伯嬸嬸家。雖父母離開了他,但父母的聰明、善良和對生活熱忱的基因遺傳給了他。他對父母的印象是模糊的。他也僅僅是在伯伯嬸嬸的對話中了解他的爸爸和媽媽。他的爸爸是個外科醫生,工作表現出色,收入十分可觀,為人慷慨大方,愛菲利普的媽媽;他的媽媽,疼愛菲利普,漂亮、時尚,熱愛生活,時常用鮮花來裝點自己的房間,如「大冬天的她都要伺弄鮮花」,對待親戚朋友真誠友好。他的伯伯是個自私、刻薄、吝嗇、冷酷無情的牧師,一生都不喜歡小孩子;他的嬸嬸,一輩子侍奉他的丈夫,沒有生育,雖想對菲利普視如己出,但自己一生未生養過孩子,和菲利普相處起來總是很彆扭,始終走不到菲利普的心裡,時刻擔心因為菲利普的淘氣惹她丈夫生氣,時時充當著和稀泥的角色。菲利普在沒有親人、沒有玩伴,甚至沒有玩具的環境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好在他那不愛讀書卻愛買書的伯伯,買下足夠多的書。這些書滿足了菲利普的好奇之心,開啟他的思想,讓他的視野不受局限,給了無限的力量。

上學時,由於他的跛腳一直遭到同學的嘲弄和欺凌,還要承受一群守舊愚蠢的老師的羞辱。新調入的校長,革新元素的注入者,雷厲風行,有幸的是,校長發現了菲利普聰慧,鼓勵他。

校長看到菲利普因為跛足而自卑時,校長說:「你要帶有反抗精神看待它,它便只會給你惹來痛苦。可是如果你換個角度看,正是因為你足夠強大,所以上帝才給你這個磨練讓你承受,這是上帝的好意,這件事情將會成為你幸福的源泉,而不是痛苦的源泉。」校長的這句話富有哲理,遇事換個角度考慮,並不一定都是壞事,往開了說,所有的煩惱都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如果硬用反抗的心態去面對,那定是被痛苦束縛且於事無補,如果以成長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把每一件事情都當成是一種機遇一種挑戰去積極地面對,漸漸地通過磨鍊,你必將會變得足夠強大,足夠柔軟。

得到校長的賞識和關注後的菲利普,變得放鬆了些,在學校裡交到了一個性格開朗的朋友,總算過上了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可以正常地學習。他由於對友誼的極度渴求珍貴,以至於極度懼怕失去這個難得的朋友,在佔有欲的作用下對他的朋友喜怒無常,朋友在忍無可忍之下離開了他。在他最在意的朋友口中聽到了侮辱他的話。他瀕臨崩潰,堅決要求放棄學業,在校長几次挽留之下還是決然地離開了學校,準備去往德國,而後去巴黎,學習繪畫。

繪畫學的並沒有多大成就,在他看到同學窮困潦倒直至餓死的狀況後,他鼓起勇氣詢問老師,他有沒有繪畫的天賦?在得知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不可能成為一流畫家的時候,他理智地選擇了放棄。

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使他敏感,越是冷漠的人越是對他有致命的吸引力,他的愛情也是從這裡開始,米爾德瑞德,一個淺薄、醜陋、冷酷無情、愛慕虛榮的招待員,本是一個毫不起眼、營養不良的女人,但就是這個女人冷冰冰的態度觸動了菲利普深深怕被拋棄的感覺,這種感覺一直控制著他,他離不開這種感覺,他認為這種感覺就是愛情的感覺。越是有被拋棄的感覺他越是死死地抓住不放。他對愛情無底線的付出,而女方毫不感恩,還變本加厲,使他的愛情無比的痛苦。但他的感情是充滿愛意的,在米爾德瑞德受人欺騙,懷著孕被遺棄無處居住的時候,他充滿同情心的一直幫助著她;當她從事妓女生涯時,他一直規勸她,救贖她。對她的孩子充滿了憐愛之情,米爾德瑞德搞不懂菲利普為什麼給予別人的孩子那麼多的耐心和愛,甚至用她自己的女兒來要挾菲利普。他的愛是無比純潔的,為了得到愛他可以奉獻自己的一切,在他心中當愛不存在時,他的吻、擁抱又是聖神的,表達愛的動作絕不允許有一絲的玷汙。我特別能理解菲利普的這句話「他的激情都來自自己受傷的虛榮心。他有多鄙視她就有多鄙視自己。」他的虛榮心讓他主動到米爾德瑞德那裡尋找受虐的感覺,離開這種被虐的折磨感自己就心虛,就像被社會拋棄了一樣,因為感受到痛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他完成了醫學的學習,取得從醫資格證書,為了有個溫暖的家他會一直努力地工作下去,因為沒錢的日子讓他寸步難行,為了給將來的妻子一個幸福的家,他明白肩上的責任。他的從醫和服務員導購經歷讓他對中下層人群充滿了同情憐憫之心。最終和一個淳樸善良健康美麗親近自然的女孩子結婚,婚後的生活平凡而幸福。

一路走來,他的思想一直在衝破各種枷鎖,宗教的、哲學的、法律的。驗證一個個聽到或者書上看到的是謊言。最終明白平凡的工作、結婚、育兒是一個人可以編織出的最美麗、最簡單的圖案。

在菲利普小的時候,書中有三個片段的描寫,讓菲利普對朋友樂於相助、對孩子充滿疼愛的博大胸懷。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好奇和浪漫之情。這些品格貫穿了菲利普的一生,這一人生哲理似乎普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那是因為人性是沒有變的:一是他的爸爸為了伯伯重建教堂時,對伯伯的幾百英鎊的募捐。媽媽對伯伯的盛情款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如「她房間那些精美的家具,並且大冬天的她都要伺弄鮮花」;二是他媽媽在最後的彌留之際,在生命尚存最後一點兒氣力時,逃出房間為親愛的兒子留下了一張難得珍貴的照片,他的伯伯在看到這張照片只產生了短暫的震撼,但他伯伯永遠也不會理解這張照片裡所蘊含的一個即將離世的媽媽對兒子的愛和牽掛,對兒子未來深深的憂慮和不舍;三是「瑪麗安給菲利普講那些關於海的故事深深地激發了他的想像力,小小的心靈裡面勾畫出了各種傳奇浪漫的情節,把那圍繞著大海的小巷子變得多姿多彩」。這些激發了菲利普一心想要探索世界的想法,包括後來想去西班牙的旅行和坐船行醫去探尋神秘的東方世界;

他伯伯買的書開啟了他另一番世界之旅。「他自己還沒意識到他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逃避一切人生苦難的避風港;當然他也就沒有意識到他正在為自己臆造出一個理想中的幻境,轉而對比著更讓現實世界成了痛苦不堪和失望的源泉,漸漸地他開始讀別的書。」書籍讓他一直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這種追尋和思索之路讓他走了20年,在理想的幻境中和現實的失望中苦苦地尋找著答案。

「菲利普不知道一個人的一輩子要經歷多少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不毛之地,才能最終達到理性的現實。年輕就意味著幸福是一種幻象,這是那些已經失去了青春的人們的幻象;但是那些年輕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為他們被強行灌輸了那麼多的不切實際的理想,每次他們一接觸現實他們就被打擊得鼻青臉腫傷痕累累。看起來他們似乎就是某個陰謀的受害者;因為他們所讀的那些書(由於經過了必然的淘汰,留下來的都是盡善盡美的理想型的)還有和長者們的那些談話(由於長著總是透過一層玫瑰色的原諒的霧靄回望過去),全部都為他們準備了一個不真實的生活。他們必須自己去發現他們所讀的一切書和聽到的一切教誨全部都是謊言,謊言,謊言!」

菲利普一直都是追尋生活的意義,人生的理想。但偏偏在他人生的旅途中,相遇的人大部分都那麼的讓他無法理解,與幸福背道而馳,唯獨諾拉和艾瑟裡給了他療傷、信心、安慰和真誠的幫助。

1.黑奧德:「他將自己的好色淫蕩認為是浪漫主義情懷,將自己的優柔寡斷當做是藝術氣質,將自己的懶散不上進誤認為是哲學家的恬靜。他自己的思想實際上很庸俗,卻非要附庸風雅地追求高尚嫻雅,他總是透過一層多愁善感的金光閃閃的霧氣去看待世界,因此看任何事情都比原來本身的形象誇張。他不停地撒謊而不自知,當別人指出他在撒謊的時候,他卻狡辯說謊言是美麗的。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在他所遇見的理想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生活懦弱的退縮。那些所謂的理想主義者之所以會主動的逃避是因為他們不能忍受那些擁擠的人群的競爭。他很虛榮,因為他的同伴沒有按他的估價來看待他,因此他就通過蔑視他的同伴來獲得自我安慰。」

2.他的嬸嬸:「她那小小的乾癟的身體就像是秋天的落葉,就好像任何一陣強風都可以把她吹走一樣。菲利普意識到這兩個安靜瘦小的人就這樣走完了他們的一生;他們一生一事無成,等到他們死去的時候就會仿佛他們從來沒有來這世上走過一遭一樣。」她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她死後有什麼能證明她在這個世上活過呢?

3.普萊斯:一個刻苦努力的畫畫,執著追求藝術的女同學,藝術這條路讓她走得異常艱辛,學了兩年畫,毫無進展。長期的壓抑讓她變得內心自卑、嫉妒不合群,經常惡語傷人。幸運之神並沒有因為他的努力而眷顧於她,最終因飢餓吊死在寒冷破舊的公寓裡。面對她那無情而好面子的親哥哥,讓人感嘆人性的自私和悲涼。

4.克郎肖:在青年人當中有影響力的人物,靠畫畫、寫詩、做零星的翻譯為生。「他們為只有自己才能欣賞到克朗肖的天才而沾沾自喜;他們有著年輕人那種特有的對中年人的不屑之感,因此每次和克朗肖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總覺得自已屈尊降貴地接受了克朗肖;」他住在一座幾乎荒廢的房子的六層樓上一間破爛不堪的公寓裡。屋裡垃圾遍地、不堪入目,臭味簡直可以把你燻暈過去。本應該是知道生活意義,就理應把自己的生活過的豐富多彩的人,但他卻是一個一無所有,老態龍鍾、朝不保夕的酒鬼,最終靠善良的菲利普為他送終,他的一生除了被一個記者利用他的死寫了一篇應時歌頌自己的小有反響報導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5.菲利普對於他伯伯:菲利普破產身無分文時,為了繼續自己的學業和生存,為了能儘快繼承伯伯死後的遺產,他急切地盼著伯伯早早去世。在他自己身上他看到人性的扭曲和醜惡。

當他看到這些為了理想主義而無目的的生活、為了無價值的欲望去無節制的追逐而變得扭曲的人的種種如某種動物樣子的時候,他對他一直苦苦追求的生活的意義開始懷疑了。「他明白了正常的人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他身體的殘疾讓他獲得了那麼多喜悅的自我反省的能力。那些他常常遭受的嘲弄和白眼塑造了他內心的思想,讓他心裡開出了永遠也不會失去香味的鮮花。」

6.諾拉:「菲利普一點兒也不愛她。他只是非常地喜歡她,和她呆在一起的時候很開心,並且常被她的談話所逗樂。她讓菲利普重新拾起了對自己的信心,為菲利普每一處心靈上的創傷都塗上了治癒的膏藥。菲利普對於她對自己的關懷受寵若驚。他仰慕她的勇氣,她的樂觀,還有她對命運無所顧忌的蔑視。」

7.艾瑟裡:一個追求藝術愛好廣泛的人,是一個辛辛苦苦工作要養活一大家子吃飯的人,更是一個樂觀民主開明的丈夫、孩子們的爸爸。

經過了艱難的心靈掙扎,他漸漸明白。「在他看來他以前的所有人生都在追隨著其他人通過言語或者文字灌輸給他的想法,他從來就沒有過自己心底的渴望。他的軌跡永遠都是被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所動搖,而不是被他的整顆心想要做的事情所動搖。他現在不耐煩地把這些所有的一切都拋棄了。他永遠都活在未來,而當下永遠,永遠地都從他的指尖溜走。他自己的想法?他想到了他想要從紛繁複雜又毫無意義的生活中編出一個美麗而複雜的圖案來的願望;他不也見過了那些最簡單的圖案了嗎?那種一個人出生、工作、結婚、生子然後死亡的圖案,那不也是最最完美的圖案嗎?屈服於幸福也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比千百次的成功都要更好啊。」

菲利普擺脫了人性的枷鎖。做事情再也不是按照被灌輸的思想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做整顆心都想做的事情。

人要有獨立的思想,不要被任何的偏見所左右。回想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菲利普的經歷有些相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拿一個完美的處事規則和自己的處事方式做比較,自己給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鎖,行走的每一步都特別艱難。活在別人要求你怎麼做的嘴裡,沒有勇氣衝破蟠籬。反觀你認為重要的能決定你對錯的那些人,他們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實際上他們個個都是病人,這些病人要麼是肉體上的,要麼是精神上的,在這些病人的嘴裡又能給你提出怎樣人生意義的標準呢?他們連他們自己的病都治不好,又豈能幫助別人治好病呢?讓他們的標準來決定自己,是對自己人生的褻瀆。說到底還是要堅信自己,解放思想,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一輩子背上別人強行灌輸的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標準,享受當下的美好,做好當下整顆心都想要做的事情。當然看人也要看到人好的一面,要用愛、善良、耐心去包容別人。

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往往對未來描繪出完美的理想主義藍圖,但恰恰是這樣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藍圖,讓孩子一生都背負沉重的枷鎖,甚至一輩子都在拼命尋找生活的意義。不幸的是在尋找生活意義的路途中,一個個相繼都成了病人。有的人身體上生病了,得了胃病或是肺病;有的人精神上生病了,意志消沉或者嗜酒如命。

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高大上藝術生活,而讓自己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在自己的指間悄悄溜走。享受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也是一種美好。「那種一個人出生、工作、結婚、生子然後死亡的圖案,那不也是最最完美的圖案嗎?屈服於幸福也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比千百次的成功都要更好啊。」

反問自己:世上還有什麼比幸福更重要的呢?一切為了幸福的努力不都是值得的嗎?

看這本書就像是在和毛姆對話,我也領悟了對話的精髓,知道自己該怎麼樣去生活,怎樣去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

相關焦點

  • 《人性的枷鎖》|自由與枷鎖
    今年發生的事情太多,我想著讀一本直擊心靈的書,幸運的是,一位小夥伴推薦了《人性的枷鎖》,我總感覺這個書名如此熟悉。我繼續翻著讀後感,突然碰到了一段話:「對於《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我研究了半天,終於知道是來自泰晤士報上一本書《人性的枷鎖》的書評「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此時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早就知道有一本書。
  • 人性的枷鎖,生命的自由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十歲成了孤兒,被送到他伯父伯母的家裡一起生活。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因其受到的身體缺陷和宗教的束縛,使他經歷了人生的嘲諷、挫折、痛苦、迷失。他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最終擺脫了重重枷鎖,獲得了心靈的解放。
  • 《人性的枷鎖》---讀後有感
    妥妥渣男,但是後來,我發現,有些東西就是赤裸裸的人性。我們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會幼稚和一些自私和叛逆的想法,然後經歷一些事後慢慢變成熟。我可能和以往看到書一樣吧,把生活看的太理想化了,認為主角嘛,還是要有主角光環的。其實我從沒想到過一個主人公,能遭受這麼多磨難,人生經歷很豐富。並很感謝自己堅持把這本書全文都聽完了。因為真的感覺能從中領悟到許多東西。
  • 三分鐘解讀《人性的枷鎖》豆瓣9.2
    ---我不是李白《人性的枷鎖》是一個講主人公菲利普如何拋棄人生的種種枷鎖,終於獲得精神自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紀被送去古板守舊的伯父家寄養。作為神父的伯父對小菲利普並無親愛之情,為人自私冷漠,造成了這個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個性。
  • 怎麼解脫內心的枷鎖?春日閱讀推薦:《人性的枷鎖(毛姆)》
    這本書講的是主人公菲利普從六歲到三十歲的成長,因殘疾而自卑、父母離世到伯伯家寄人籬下的悲慘、宗教信仰、中學時的被孤立、長大後三次調整人生追求的變化等等,他被束縛又突破重重枷鎖的故事。讀完這篇文章,或許你會問:到底怎麼解脫內心的枷鎖?小編也沒有標準答案提供給您。小編也只是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分享出來,當寫下時,內心的枷鎖得到一絲絲消解。如果您也正被枷鎖束縛,不妨去讀一讀《人性的枷鎖》,或者在評論裡寫下來。
  • 枷鎖的滋味,被毛姆的《人性的枷鎖》講透了,執念比想像更深刻
    在毛姆看來,這些執念是成長路上的枷鎖。之所以稱之為枷鎖,是因為它確實限制了我們,雖然樂在其中,甚至心甘情願,但因為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不一定聽從我們的心意,還控制著我們。讓我們時而高興萬分,時而悲傷落淚,心情鬱悶。被稱為毛姆半自傳體的小說《人性的枷鎖》,用主人公菲利浦從孤兒到長大的過程,向我們展示了親情、愛情、友情、校園、藝術、理想等等重重枷鎖的影響。
  • 《狼圖騰》讀後感-由狼性到人性的解讀
    狼再怎麼狡猾,也擋不住人類的殺戮,與狼相比,人類其實更可怕更兇殘,狼的貪婪狡猾,在人類裡簡直是溫柔的,有的時候人性比狼性更可怕。《狼圖騰》不只是說了狼的狼性,讓我們對狼的膜拜,其實真正的內涵意義是關於人性的思考,與其狼性取代人性,也不能讓人性變得扭曲!
  • 豆瓣9.2《人性的枷鎖》:毛姆的半自傳中,隱藏了成長的兩個啟示
    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一書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發。二《人性的枷鎖》是一本典型的英國式成長小說。它將帶我們領略英國病弱少年的成長之旅,教我們如何與理想和平共處。這本書的作者毛姆,自稱「一流的二流作家」。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西裡爾·柯諾利認為,《人性的枷鎖》毫無疑問當被列入「現代文學運動巨著一百種」。《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菲利普幼年喪失雙親,從小寄宿在做牧師的伯父家中。因為坎坷的身世和先天跛腳的頑疾,菲利普在學校難以融入集體。為了尋求解脫,他放棄了考取神學院的機會,執意去海德堡讀書,並在那裡認識了生命中第一個異性。
  • 毛姆《人性的枷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其實是一個玩笑
    最近看毛姆《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和女招待米爾德裡德之間的感情糾葛,菲利普對她的情感可以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為米爾德裡德花光父親留下的遺產,滿足她的一切物質需要,捨棄自己的事業,情到濃時,菲利甚至願意獻上自己的生命。
  • 《人性的枷鎖》:生命毫無意義,所以更要好好生活
    這是一個不應該出現,也不可能發生的舉例,我只是藉此引出毛姆筆下的菲利普,《人性的枷鎖》裡的主人翁。他經歷了這所述的一切,在絕望中也曾感慨生命毫無意義,到頭來卻發現活著就是意義,用生命的點滴去編織屬於自己人生的圖案。
  • 《人性的枷鎖》:人生最大的枷鎖,就是以為人生是有意義的
    有的人認為,這本書講了情感的枷鎖、道德的枷鎖、信仰的枷鎖、生活的枷鎖、生命的枷鎖。我的感受更側重於是「生命不過是複製+粘貼,枷鎖就是重複而毫無新意」。即有句話叫:「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原創,但活著活著就成了盜版。」主人公菲利普想要掙脫的枷鎖,或許就是祖祖輩輩對一個人的人生規劃和訓導:出生—好好完成學業—找份安穩的工作—結婚生子—柴米油鹽醬醋茶—孤獨離世。
  • 模仿犯讀後感
    模仿犯1 讀後感該部小說共有3冊。剛看完第一冊,有比較多的想法。
  • 《人性的枷鎖》:生存於世,應該弄清楚關於自身的這三個問題
    《人性的枷鎖》(又譯《人生的枷鎖》)是英國現代著名作家威廉
  • 薦讀|《論自願為奴》讀後感
    《論自願為奴》讀後感《論自願為奴》是一個16世紀叫波埃西的法國人所著,短短幾十頁的篇幅,直指對自由束縛的本質。「人們理所當然的以為,是獨裁者或是強權者依靠其張牙舞爪的面容與戾氣奪走了我們生而即有的權利,既然無從反抗只得生而順從。」
  • 【全民閱讀推進月】《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讀後感||作者:娜荷芽
    【全民閱讀推進月】《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讀後感||作者:娜荷芽 2020-05-09 2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後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讀後感   01.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
  • 女星馬思純在網上分享張愛玲小說讀後感,被網友吐槽「強凹人設」……
    馬思純在2016年憑藉電影《七月與安生》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她本人似乎很喜歡張愛玲,經常在微博中分享張愛玲語錄及張愛玲著作讀後感。今年7月,《第一爐香》電影項目啟動,導演許鞍華。按飯圈用語來說,這是一個大餅啊!絕對的擼獎潛力股。而且許鞍華說不用新人,要在內地找女演員,哪個小花能拔得頭籌?8月,有媒體人透露消息,是馬思純拿下了。
  • 《巨人傳》讀後感
    這是拉伯雷在法國文藝復興這個特殊時期創作的多傳本長篇小說,是一部高揚人性、謳歌人性的人文主義偉大傑作。這本書是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教會統治發出的吶喊,鞭撻了法國16世紀封建社會,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對人、人性和人的創造力的肯定。比如說高康大兩次受教育的情節與以明顯。
  • 如何給狂傲之心戴上枷鎖?
    「思辨」之找到成因——負重前行的的三大枷鎖在人性的深處, 「僭越」的欲望是真實存在的。算起來,我們每個人活在人世間,都要背負各種枷鎖,正所謂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我們所「負」的「重」就是下面三個包袱:法律枷鎖、道德枷鎖、理想枷鎖。
  • 盧梭:我們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但是,人一區分私有財產,就有權利義務的問題出現,演變而成社會與國家,結果則是: 「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本文內容摘選自傅佩榮教授著作《西方哲學與人生》 枷鎖指什麼? 盧梭說: 「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