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8 1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青少年學生的平靜生活,全民抗疫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涉及生死、善惡、美醜等道德主題的社會事件,廣大中小學生如何看待疫情下的這些社會事件,如何應對被延長的假期和居家學習,如何看待抗疫英雄,如何理解人生意義?如何弘揚抗疫精神?
圍繞這些問題,日前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聯合組成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聯合調研」課題組圍繞生命觀、科學觀、英雄主義、人生理想、倫理觀念、社區參與、愛國主義、國際理解、生態意識等9個與全民抗疫緊密相關、與價值觀高度相關的因素,設計了量表,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並通過對以上9個主題詞相關調研情況的得分,試圖把握疫情背景下的青少年價值觀狀況。
調研組於2020年3月-4月間面向北京、武漢、河南、貴州等全國10省市的30所學校的師生進行調研,收集有效學生問卷15592份、教師問卷3926份,全面分析了全民抗疫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梳理了疫情期間廣大教師開展價值引導的狀況,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系統開展全民抗疫價值觀教育的對策建議。
調研發現:大疫當前,青少年經歷了不少感動,也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起來,有了更多的責任擔當。其中,87.22%的學生表示「疫情讓我體會到生命的寶貴」,87.75%的學生表示「抗疫讓我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價值」,97.51%的學生表示「我敬佩在抗疫一線英勇奮戰的人」,91.11%的學生表示「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社會作更大貢獻」,82.21%的學生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間「關心家人的健康」,55.80%的學生能夠為身邊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94.76%的學生能夠做到遵守社區管理規定,96.52%的學生相信我們必將戰勝這次疫情,93.18%的學生表示「疫情讓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
調研組認為,青少年價值觀念總體上積極健康,在重大疫情面前展現了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肯定的是,全民抗疫喚醒了青少年群體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情感,促使他們思考並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居住在武漢、湖北的學生價值觀評分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佔樣本總量的39%的青少年為抗擊疫情捐獻了財物,佔樣本總量的25%的青少年在家人陪同或許可下參加了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志願服務活動,而主動參與抗擊疫情的青少年在各個維度的得分普遍高於均值。
調研組得出結論:青少年價值觀與抗疫參與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呈顯著正相關,與疫情消極影響程度呈顯著負相關,即抗疫參與度越高,受疫情消極影響程度越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開展越充分,青少年價值觀發展狀況越好。
調查也發現一些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如超過30%的青少年在家不能做到認真學習,不能堅持鍛鍊身體,長時間沉迷於網路遊戲。同時,青少年對疫情關注度有待提高,在「最讓你感動的抗疫事件」「最讓你感動的抗疫人物」兩個開放性調研題目中,均有半數同學沒有填寫內容。結合日常觀察來看,或沉迷於遊戲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學生大有人在。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記者賀春蘭,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調研】抗疫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影響:參與度越高 影響越積極》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