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據悉,長徵十一號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研製,截至目前共計完成9次陸地發射任務和2次海上發射任務,創造了十一連勝的佳績。本次任務中長徵十一號火箭是在煙臺海陽出廠,也是首次在海陽固體運載火箭生產基地完成總裝測試。
「遙九」散態來煙
在海陽港「完全」總裝測試
時間倒回到11月22日清晨6點50分,運載著東方航天港總裝首發火箭——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的車子緩緩駛出海陽港,正式拉開了在山東生產火箭的序幕,標誌著海陽市東方航天港產業化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印證了火箭院龍系列固體火箭整體轉產海陽的可行性。
「把火箭的總裝放到港區來,最大的優勢就是實現了火箭的生產、製造、發射一體化。」長徵11號固體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告訴記者。據了解,今年9月中旬,「遙九」在東方航天港25天完成了火箭總裝,經過10天性能測試,11月22日出廠執行發射任務。「『遙九』的總裝成功,證明技術上是可行的,流程上也打通了。從全國的基地來看,既可生產製造火箭,又具備發射條件的只有海陽的東方航天港。」金鑫表示,2021年,東方航天港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將完成建設,火箭的總裝生產能力和廠房保障能力將得到很大提升,明年計劃再發射7-8枚火箭,未來逐步形成年產20枚固體運載火箭總裝製造能力。
不論是地域環境,還是保障能力,海陽港都有作為火箭發射技術服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航空航天產業空間廣闊。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七星」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歷史性突破。2020年9月15日,在黃海海域長徵十一號遙二火箭再次成功將9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實現火箭在海陽的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作為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海陽港兩次圓滿完成了固體火箭海上發射保障任務。
本發任務,火箭發動機、結構殼體、電氣產品等直接運抵海陽市,在海陽固體運載火箭生產基地完成全箭總裝、測試等工作,正式拉開了山東省火箭製造產業的序幕。長十一火箭首次在新生產基地完成總裝測試,標誌著東方航天港產業化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一院固體運載火箭全面轉產海陽打下堅實基礎。
首次打通在海陽生產
在陸地發射場發射全流程
海陽港似乎就是一座天然的發射母港,而「遙九」的順利總裝出廠下線,進一步彰顯了海陽同時保障海上發射和陸地發射的優勢。
「之前在海陽港執行的發射任務都是海上發射,並且是商業發射,這一次『遙九』執行的是國家任務,火箭從海陽運輸到萊陽換乘專列直達西昌發射中心,等於這一次我們打通了從生產基地到發射基地的全流程。」金鑫表示,如果是海上發射,那麼從海陽港總裝廠房可直接將火箭運到公海執行海上發射,流程最短,運輸更便捷,效率也更高;而如果是陸地發射,可直接複製「遙九」的運輸路徑,相關保障任務也會更熟稔。
本發火箭總裝測試完畢後,從海陽市由公路運往萊陽,再由鐵路運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打通在海陽生產、在陸地發射場發射的流程,意味著東方航天港固體運載火箭生產基地不僅服務於海射任務,還可服務於陸地發射任務。自2019年,實現固體火箭首次海上發射後,海陽市為深入落實山東省政府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戰略合作協議,一幅波瀾壯闊的海上航天徵程就此拉開序幕。
「目前,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概念性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完成,計劃總投資20億元、佔地面積2000畝的一期項目已通過立項審批並開工建設,起步區將於2021年底建成。」海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彥博說。2020年4月22日,海陽市舉辦了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籤約儀式,籤約儀式上,涉及星箭研發製造、衛星數據應用、航天動力實驗、航天科普文旅、航天產業基金等多個領域的10個重大項目正式籤約。本著「突出重點、著眼長遠、搭建平臺、因企施策」的原則,海陽堅持敞開式合作、商業化運營的原則,確立了國有和民營「兩條腿走路」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模式。
東方航天港
託起煙臺人的「航天夢」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就在12月2日,東方航天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內又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正式籤約。
據悉,基地布局星箭一體的智能化總裝測試廠以及整箭貯存、火工品裝配檢測廠房等設施,將形成年產20發固體火箭生產能力。這也意味著,海陽東方航天港已成為火箭生產製造及發射「雙料基地」。此次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的籤約,將在海陽形成年產20發固體火箭生產能力,覆蓋捷龍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兼顧火箭院固體型號發展,並向國內外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使用,將提供星箭總裝、測試、合練、轉場、出海發射等「一體化」服務。
仰望星空,海陽腳踏實地,在18.6平方公裡的東方航天港產業園區裡,規劃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航天產業配套園區、航天應用文旅園區的「一港三區」空間規劃布局,計劃用五年的時間,打造集研發、製造、發射、應用、配套、文旅為一體,低成本、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隨著產業招商工作的持續推進,海陽航天產業聚集新高地逐漸築牢築實,兩箭兩星、一雲一館的「2211」的產業體系已經搭建完成,東方航天港一期工程基建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山東宇航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火箭製造、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青島創新示範中心的青島高分中心海陽衛星科技園等項目紛紛落地,正在全力推進。
從單純保障發射任務,到「無中生有」延伸出一條集海上發射、星箭研製、衛星應用、配套集成於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再到有效帶動航天技術和海洋工程產業融合發展,如今,海陽正朝著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航天產業聚集發展新高地的目標磅礴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