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難,當學生難,當老師難,更難的是還得當主播。這是近日教師流行語!
由於疫情影響,學校延遲開學。2月10日,有的甚至在之前就開始了老師們網上授課的現象。於是乎來自家長、學生、老師的呼聲,如大海風暴般引來疫情外的又一卷浪潮。直至教育部再次發文各地不得提前線上開課,此把火才暫息。
那麼線上開課到底有沒有必要?作為教育者的我也有話要說。
任何一種新興事物的出現,有它的偶然也有它的必然。網絡時代信息發達,網絡授課,在早幾年前就已經以微課形式出現。微課之微就在於時間短內容少,將知識碎片化,有針對地幫助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點進行複習提升。
如同今天的線上課,當然也有它的利與弊。我想我們都不能一竿子打死,得視情況而定。
一、從疫情受災程度甑別
此次疫情受災最嚴重的省市,可按正常開學時間酌情考慮線上授課。但也得考慮線上教學的特殊性:互動與督學不到位;學生的視力問題也不容忽視。
建議三縮三跟:
縮減教學內容
縮減聽課人數(15-20人)
縮短教學時間
跟進課前預習
跟進作業檢查
跟進糾錯複習
二、從學生年段出發
線上授課主要面向初三與高三學生,同時也施行小班教學。而其他階段的學生不用硬性要求參與線上教學,老師可適度布置與生命教育、教材內容相關的系列化預習內容,對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可以增加一些資料的補充,開學後從零開始教學。
三、從學生學情著手
即使是初三高三的學生,他們各自的學習情況也有所不同。可將學生分為學習能力相當的聽課小群,成績優良的學生除了學習基礎知識,更多的是關注思維能力的提升;成績稍差的學生則更多關注基礎知識的夯實。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再來解決學生的問題。
四、從教師能力篩選
線上教學,不是每一個老師都適應。對於年紀稍長的老師而言,他們在操作計算機這一塊能力稍顯薄弱,線上教學對他們來說,就是趕鴨子上架,教學效果並不理想。
我們何不讓老教師退居二線,靜心研讀教材,設計符合學情的教案;年輕教師則根據教案設計ppt,提升教學效率。做到摸清家底,以學生已知為起點,依託文本,制定線上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整體進入,再重點突破,最後整體提升,使學生在網絡平臺中生長。
總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回歸生命的教育。無論是哪一種教學形式,都是基於學生立場,尊重生命個體的教學。如此,學生的心田才不會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