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小姐今年32歲,在上海工作7年,目前單身,疫情期間原定要回家相親的安排被擱置了。
她說,自己已經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打算。但從她對相親的積極態度,讓人很難相信「單身"是她心甘情願的選擇。
結婚率十年來最低,以發達地區、女性為主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結婚率僅僅為7.3‰,創下10年來歷史新低。目前中國有2億單身成年人,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結論:經濟越發達地區的結婚率越低。2018年全國結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為倒數第二,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的結婚率也偏低 。
據調查,大齡未婚在農村以男性為主,在城市裡以女性為主。X小姐在上海讀書期間,同宿舍一共六個姑娘,現在除了兩個結婚,其餘四人都是單身狀態。聯想到身邊的情況,X對這個結論深信不疑。
我是怎麼被」剩下「的?
教育程度提高當之無愧放在第一位,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齡畢業生。
大學畢業23歲,讀個研究生26歲,繼續深造,博士畢業30歲。畢業前兩年屬於職場新人,初入社會跌跌撞撞,根本沒精力、沒能力談對象。等稍微喘口氣,在公司略微站住腳,回頭看自己已經28歲了。
交際圈小也是很多大齡單身的原因。
工作後,每天兩點一線公司、家,每天打交道的就是公司那些人,接觸的異性有限,而且大多數公司不鼓勵辦公室戀愛,更是徹底斷了這條路。
「勤奮」的少男少女們周末拖著辛苦了一周的疲憊身體,希望參加一些同城活動拓展圈子,去了發現自己沒辦法很快的和初次見面的異性熟絡起來,互相都帶著防備心理,去了兩次也沒加到一個微信,慢慢就沒興致了。
生活成本高,自己工資勉強餬口,無法面對未來的經濟壓力。
即使自己的收入能抗得住戀愛期間的額外花銷,想到之後安家的成本,頓時沒了興致。結婚、買房、生子、買車、教育,每一項支出都讓20、30歲的年輕人壓力山大。與其讓自己這麼累,莫不如鴕鳥心態挨過一天是一天,「單著」也挺好。
此外,新職場女性的崛起,生活上不再依賴男性,也是大齡單身的一個原因。很多人認為,戀愛結婚是一件投入產出比不高的工作,而且風險極大且不可控,在沒有遇到「100%正確的那個人」的時候,最好保持觀望態度不出手,一個人的生活也挺精彩。
大齡單身到底好不好?
相對於很多人妖魔化「大齡單身青年」,我持中立態度。
正面看,大齡單身是晚婚,並不是不婚。從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中國人口仍保持普婚特徵,若按國際慣例以50歲作為結婚上限年齡(即認為超過50歲仍未結婚者可能會保持終身不婚),中國終身不婚的女性比例不足1%,男性比例不足4%。
從眾數年齡組來看,2012年之前結婚登記人口中20—24歲組人數比例最高,自2013年起變為25—29歲組,40歲及以上比例上升較快,2005年時僅佔3.9%,2018年時已達到19.1%。也就是說,每5對結婚的人中,就有1對超過40歲。
晚婚的家庭雙方心性更趨成熟,對家庭生活需要擔負的責任更了解。有一定經濟基礎,兩個經過磨練的成年人,看過燈紅酒綠,懂得人情冷暖,從此攜手一生徹底安定下來,更值得期待。
35歲的婚姻,激情會不會比25歲更少我不清楚,但錯誤肯定比25歲更少。
從反面看,大齡單身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尤其對於女性來說,30歲以後生育,身體各項指標都更不好,生產和恢復都更難。
大的年齡差容易溺愛也是不爭的事實,再想像一下,當50歲的時候,孩子還在讀小學,這對自己和小孩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
另外,大齡單身對中國傳統的婚戀觀念提出了挑戰。你要抵擋層層議論和非議,才能讓自己從「乾脆隨便找個人就結婚」的錯誤想法裡逃離出來。而且,單身越久眼光越高越挑剔,這種案例也比比皆是。
你始終是你,年齡不應是催促你結婚或者改變你擇偶標準的因素,只有真正的感情可以。
你對大齡單身有什麼想法?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