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2020-12-16 顛覆歷史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龐統當然知曉劉備心中所想,他給劉備獻出一計:便是犧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來換一個理由去攻打劉表。

但事實確實是這樣嗎?其實不然,龐統在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了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知道卻不敢言語,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龐統他作為一個謀士,很多人求賢若渴,而他也是經過諸葛亮的邀請,才選擇了劉備這個主公。

但是大家都知道,龐統他面貌醜陋,劉備見了他之後,並沒有對他委以重任,而是賜給了一個小官,這也是龐統沒想到的,他沒想到的是劉備竟然是這樣一個「明主」,劉備實則就是有點以貌取人的含義。

雖然得到的是這樣的待遇,但是龐統仍然盡全力去輔助劉備,在雒城之戰中,他給劉備獻下課上、中、下三策,而也正因為這三策,也讓龐統最終認識了劉備所謂的仁義道德。而他也是對劉備徹底失望之後,在落鳳坡前中箭身亡,彌留之際,大喊道:吾死,乃天命也!龐統的一生也到此結束。

從龐統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劉備被世人所傳呼的明君明主,只不過是他吸引人才的一個手段擺了。龐統也是在和劉備身邊逐漸明白了劉備的為人。諸葛亮在得知龐統的死訊後,知曉其中的來龍去脈,可是故人已去,此時再說出來已沒有意義,因此他選擇了沉默。

相關焦點

  • 為何劉備沒能奪得天下?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龐統眾所周知,在東漢三國時代,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方能得天下」,而值得一說的是,作為漢式皇家血統的劉皇叔劉備, 不僅有諸葛亮輔佐,甚至龐統也對其言聽計從,然而可笑的是,劉邦卻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龐統去世前喊出8個字,劉備聽後不知所措,諸葛亮卻想回臥龍崗
    在龐統年輕時,從外貌上看,他其實並不聰明,顯得很單純。以司馬徽著稱的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清雅,而且善於識人。就這樣二十歲的時候,龐統便前去拜見,大抵也是為了求好名聲。其結果二人還真是一見如故,一直聊到深夜,司馬徽十分驚訝。一貫識人竟說:統當南州士之冠。
  • 他是蜀漢一流謀士,劉備伐吳連諸葛亮都勸不了,只有此人能勸
    劉備與諸葛亮 自從劉備有龐統這個一流謀士,打仗的水平進步就不是一點兩點,而是神速,劉備能夠全取益州,龐統是首功,謀士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合適的時候為主帥提供全理的策略
  • 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上計極其冒險,建立在兩個不確定條件下,既要保證奇襲不被發現,又要期待劉璋沒有預備。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從地位來看,除諸葛亮、關羽、張飛外,趙雲也是其中一員,而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與劉備的「四弟」幾乎等同,因此很多人戲稱趙雲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趙四」。然而,趙雲的官職卻異常尷尬,終其一生只得到一位鎮軍將軍。導致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為何劉備如此有眼無珠,非讓趙雲做「護衛」,欺凌老實人,卻不給趙雲立功的機會,趙雲簡直是明珠暗投,在劉備的手下,一生不可重用。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諸葛亮告訴劉備的 ,都是劉備極其缺乏的,所以劉備才會說得到諸葛亮就是如魚得水。劉備在前線打仗時,後方就交給諸葛亮鎮定,這是絕對的信任,如同劉邦信任蕭何一樣,諸葛亮為劉備提供糧食、兵員、物資,免去劉備的後顧之憂,這是劉備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以前劉備打仗沒個大後方都沒有,明顯沒有任何優勢,只能到處流離。
  • 龐統:商業互吹之下的明星,一步臭棋毀一生
    司馬徽最大的本事其實不是識人,而是給人取綽號。那一年,弱冠之歲的龐統跟著司馬徽在桑樹下聊了一整天。之後他就有了一個名號。南州士之冠冕這名號真的太響亮了。以至於周邊的地區的大神們都想和他結交。包括後來的魯肅、徐庶、諸葛亮等一大批青年才俊,都巴不得和他沾上邊。至少在朋友圈上合影能留下這麼一句話,「我和冠冕在一起」。龐統來者不拒,他知道這是人設的第一步。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在後來多年的南徵北伐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可以說是諸葛亮與劉備之後幾十年君臣情誼的起點。劉備自己也曾言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劉備看了看蔣琬,心中仍不太相信,但他向來尊重諸葛亮,於是免了蔣琬的罪名。怎麼聽起來有點像龐統的故事?其實《三國演義》就是把蔣琬的故事搬到了龐統身上,歷史中,龐統「在縣不治」還不算什麼,蔣琬不做事又喝酒,而且直接被劉備看到酒醉的窘態,這比龐統誇張多了。
  • 劉備的「勞碌命」 只因他不會用兵|文史筆談
    張松貌醜,曹操視而不見,致座失益州、天下三分,劉備就能用張松之謀,識人眼光不得不說強於曹操。 龐統,鳳雛也,劉備先不識,只讓其做了個代理縣長。但劉備還有個優點是善用人,善於聽人意見,聽荊州主薄殷觀的意見所以能「坐收吳蜀之利」;能得到鳳雛,乃是聽了吳將魯肅的意見,這劉備厲害,魯肅到底是孫權的人還是劉備的人啊?!劉備找龐統一面談,「大器之」,這就是識人本能。
  • 諸葛亮這麼聰明,為什麼27歲才出山,且不選曹操孫權而選劉備呢?
    這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人才時說的一句話,而話中的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晚年諸葛亮司馬徽這句話雖然沒有出現在正史裡,但是通過歷史記載中諸葛亮和龐統二人的表現,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諸葛亮和龐統的確都是人才,只是這句話略有點誇張。
  • 龐統真的是個醜男嗎?
    按理說,人家龐統又有才(道號鳳雛),長得也不賴(軍師美至,雅氣曄曄),關鍵還不擺架子(對比諸葛亮還得三顧茅廬來請),這麼一個三好優質人才,你劉備居然不重用?看上去這很不合邏輯。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劉備最初對龐統的不待見呢?我們不妨先從龐統的過往說起。
  • 諸葛亮真是山野村夫嗎?劉備有了他,才算真正融入荊州上流社會
    可以這樣說,如果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他甚至根本無法融入荊州的上流社會! 他有一個同樣天賦異稟的侄兒,名字叫龐統。龐德公還有一個好友,名字叫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他同樣是諸葛亮、龐統的老師。
  • 《三國志11》劉備率軍閃擊成都,保下龐統,一統三國竟無需孔明?
    當時坊間還傳言「得臥龍鳳雛者,得天下」,但是同時得到兩人的劉備最終卻沒有統一天下,因為早在成都之戰,「鳳雛」龐統就已經戰死了。在《三國志》系列最受好評的《三國志11》中,成都之戰也成了玩家想要攻克的難關。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歷史從來不以成敗論英雄,但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與後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權利。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要說哪位歷史人物最可惜,相信大家不約而同的反應,應該都是同一個人,那就是我們的大漢皇叔——劉備。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
  • 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其實劉備誤解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字——「安」。也正是這個原因,造就了劉備必亡的結局。在筆者看來,司馬徽口中的安天下,並非是統一天下的意思,而是安定,安穩的意思,即指能夠割據一方,站穩腳跟。關於這一點,我想它應該就是這句話被誤解的最大之處。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要提起三國時期最為知名的文臣謀士,相信各位的第一反應都是諸葛亮。作為一位奇人高才,諸葛亮無疑是智慧的代名詞,在人們心中更是作為謀士界的巔峰人物。但是三國時期名將良臣輩出,又豈是一個諸葛亮所能概括的了的?
  •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眾人摸不著頭腦時,毛主席一語道破
    其實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為何沒有在戰場出現過?難道是覺得諸葛亮不適合上戰場嗎? 關於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打仗,毛主席還說過一句名言,諸葛的生命只有慎重。意思是說諸葛亮不適合帶兵打仗,他太謹慎了,打仗往往需要出奇制勝。
  • 劉備落魄的時候,水鏡先生給他推薦諸葛亮,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而且因為博學多識可以因材施教,在那個時代就交出了諸葛亮、龐統、徐庶、崔州平這樣的學生,同時也經常提點自己的遠親司馬懿。後來事實證明,這些人都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他們的成就都非常高,有的甚至青史留名,也算對得起司馬徽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