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2020-12-14 蒼梧方志

上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中計: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上計極其冒險,建立在兩個不確定條件下,既要保證奇襲不被發現,又要期待劉璋沒有預備。但此計投入小,收效大。由龐統一向的用計風格,他是真的覺得此計為上的。

中計先以謀略取得優勢,又以正攻奪取勝利。這條計策好在可進可退,假使楊懷、高沛沒有中計,劉備軍也沒有損失,回去安心行下計便是。但如果成功了,那劉璋的軍力便被大大削弱,而劉備軍力卻大漲了。

下計沒什麼亮點,勝在中規中矩,雙方擺開陣勢對攻便是。但龐統其實也是花了點心思的,退還白帝城,而不是其他地方,是早已看中白帝的地勢。(後來劉備夷陵戰敗,退還白帝,陸遜也不敢強攻地勢險要的白帝城。)

越是經驗豐富的將軍,越是趨向穩重;而能在此之上,輔以奇計的便可稱為上將。劉備可以說是一名上將了!劉備行中計,順利斬了楊懷、高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首先,劉備要樹立恩信。

劉備清楚,自己雖然是大漢皇叔,但在正統地位上,甚至比不上劉璋。為什麼西川士族要迎自己入川呢?只不過希望劉備維護西川士族利益罷了。因此劉備需要時間,取得西川士族信任。

在《三國志》上記載了劉備對龐統採用中計的解釋。

《三國志·龐統傳》記載,「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其次,劉備要立威。

劉備沒有明說這一點。劉備知道恩威是要並施的,只有恩而沒有威,即使成功入主西川,也不過是成為西川士族的傀儡。劉備進軍西川的機會,其實是西川士族給的,他們不看好劉璋,而要引入外部勢力,這才有了張松獻圖事情。

所以劉備既要通過一定時間施恩來表明他會保證西川士族的利益,同時也要通過展現武力,鎮壓西川士族過分的欲望。

顛沛流離大半輩子的劉備,在這時候已經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將軍與英明的君主了,既能考慮軍事成敗,又能用權術制御臣屬。

龐統的軍事天才,在取川三計這裡也得到了完美體現。

另話:龐統是一個喜歡冒險的將軍,講究以小博大,這一點與諸葛亮迥異。假使劉備在世,諸葛亮鎮守後方,龐統謀軍在外,大漢中興或許真的能實現。

相關焦點

  • 龐統去世前喊出8個字,劉備聽後不知所措,諸葛亮卻想回臥龍崗
    也就是說,南州所有的士人,都無法與龐統相比,因而龐統也因此得名。之後,劉備投靠劉表,駐紮在新野,他早聞司馬徽聲名,特地前來探望。諸葛亮的雄心壯志是明白的,目的不過是為了天下,自然就談人才一事了。在劉備問及司馬徽誰能稱得上俊傑時,司馬徽的回答是臥龍,鳳雛。諸葛亮和龐統就是這兩個人,而徐庶早些年就推薦了這兩個人。
  • 為何劉備沒能奪得天下?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
    為何劉備沒能奪得天下?龐統臨終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引言: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龐統眾所周知,在東漢三國時代,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方能得天下」,而值得一說的是,作為漢式皇家血統的劉皇叔劉備, 不僅有諸葛亮輔佐,甚至龐統也對其言聽計從,然而可笑的是,劉邦卻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建安七年(202年),劉備帶軍北上,與夏侯惇、于禁等相拒於博望坡。劉備以偽遁之計,設伏打敗曹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劉表沒有採納。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劉備遂有「髀肉之嘆」。同年,劉備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也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司馬徽家在襄陽。
  • 龐統:商業互吹之下的明星,一步臭棋毀一生
    這話落給劉備聽到卻非常的難過。曾經他可是同擁有了這兩名頂級的謀臣,可天下為何還不是他的呢?有時候龐統也覺得自己很委屈,為啥諸葛亮是龍而自己是鳳。後來他又想通了,畢竟諸葛家還有一個被稱之為狗。在東漢末年這個亂世中,沒有一個綽號確實很難混。幸好,龐家是有名的造夢工廠,花重金打造一個明星級的代表並不是難事。經過一番研究決定,就是龐統吧。
  • 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其實劉備誤解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字——「安」。也正是這個原因,造就了劉備必亡的結局。在筆者看來,司馬徽口中的安天下,並非是統一天下的意思,而是安定,安穩的意思,即指能夠割據一方,站穩腳跟。關於這一點,我想它應該就是這句話被誤解的最大之處。
  •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眾人摸不著頭腦時,毛主席一語道破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眾人摸不著頭腦時,毛主席一語道破 在三國時期,有很多的英雄豪傑,他們中的哪一位讓你難以忘懷呢?在我的印象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劉備,為什麼是他呢?首先,我覺得他很堅強,很小的時候就過著漂泊的生活,但是他沒有輕易放棄,而是不斷的努力,最後取得了勝利。
  • 他是蜀漢一流謀士,劉備伐吳連諸葛亮都勸不了,只有此人能勸
    於是鳳雛龐統出現了,龐統填補了劉備沒有一流謀士的空白,劉備在猶豫取不取益州的時候,是龐統為劉備堅定了信心,劉備在猶豫如何取益州的時候,是龐統為劉備提出具體謀取益州的策略,劉備在猶豫如何攻打益州時,是龐統為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龐統的出現給了劉備這隻老虎如虎添翼的感覺。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下)龐士元議取西蜀
    他已經有取西川之心。」劉璋說:「那該怎麼辦?」張松說:「我有一計,讓張魯、曹操都不敢進犯西川。」劉璋問:「什麼計?」張松說:「荊州劉皇叔,與主公同宗,仁慈寬厚,有長者之風。赤壁之戰後,曹操對他聞風喪膽,更何況張魯。
  • 三國時期劉備勢力最鼎盛的時候怎麼樣
    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但是他不滿意眼下的一點土地,他要的是揚名立萬,開疆拓土,匡扶漢室。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把下一個攻略對準了西川,劉璋的領地。當年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並統一了全國。劉備也希望以劉邦為榜樣。
  • 這三個故事告訴你,劉備究竟是仁義之君,還是卑鄙小人
    三國一直是國人茶餘飯後談論比較多的時代,不僅是因為這時期的經典故事,更是誕生了無數經典人物,其中對於仁義之君的稱謂,估計劉備這個人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吧。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將劉備的仁義表現更是刻畫的入木三分,比如備「三讓徐州」、「不取荊州」、攜新野百姓逃難等等英雄事跡,不過這些都是小說上描述出來的,真實歷史上的劉備究竟是假仁假義,還是仁義之君呢?
  • 龐統真的是個醜男嗎?
    當然,羅貫中肯定不奇怪——他故意將龐統設定為醜男,想表達的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從古至今,明面上人人都說唯才是舉,實則或多或少還是會以貌取人。那麼在現實中,實際上有點小帥的龐統會經歷什麼?而鑑於龐統的名氣,劉備自然也不會完全忽視他,於是給了他一個沫陽縣令(相比「功曹」也是平調),也算是不辱「鳳雛」名號。這種身份的嫌疑,可以說是劉備不待見龐統的一個因素,但其中的主要原因,恐怕還得歸究到劉備性格取捨上。
  • 《三國志11》劉備率軍閃擊成都,保下龐統,一統三國竟無需孔明?
    當時坊間還傳言「得臥龍鳳雛者,得天下」,但是同時得到兩人的劉備最終卻沒有統一天下,因為早在成都之戰,「鳳雛」龐統就已經戰死了。在《三國志》系列最受好評的《三國志11》中,成都之戰也成了玩家想要攻克的難關。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益州在劉璋的經營下,已經十多年沒有大規模戰爭,再加上益州相當封閉,在中原大亂時,益州不僅沒有大規模動亂,而且接受了來自三輔和荊州的很多流民,益州物產豐富,是天府之國,財富已經積累到了一定規模,劉備拿下益州後,才有能力支配劉璋十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確實是一位有著漢高祖風採的英明君王。但儘管如此,劉備卻為何還在擁有諸葛亮這樣天縱之才的幫助下,依然不能夠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風光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這麼幾個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 呂布曾救過劉備,劉備為何卻要恩將仇報?
    這句話用來形容三國時代,呂布和劉備之間的關係再恰當不過了。我們一起看看他們之間的恩然糾結。01.呂布曾救過劉備呂布曾經確實救過劉備,這事發生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月,袁術派紀靈率三萬步騎進攻駐紮在小沛的劉備,劉備抵擋不住,就向近在眼前的呂布求救。呂布通過轅門射戟化解了這場危機,從而讓劉備轉危為安。那麼呂布此時出手挽救劉備到底是為何?難道真的是因為仁義?其實不然,呂布救劉備,有他自己的打算。
  • 漢中之戰,劉備究竟損失了哪些武將?至少這3人馬革裹屍
    魏蜀吳三國各自為政,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一統中國北方,東吳割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正統漢室的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也非常順利地發展起來,佔據了荊州的絕大部分。而在張松法正等人的帶領下,劉備也拿下了益州,真正做到三分天下有一。劉備攻佔成都當然算是意氣風發,有諸葛亮的協助自然事半功倍,不但強借荊州不還,還趁機攻佔西川,成為益州牧。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水鏡先生沒說錯,諸葛亮確實有輔佐君主收取天下的才幹。坊間說的諸葛亮魂兒沒了也是被神化虛化了許多,臥龍後面的節節敗退其實是另有原因的。
  • 曹操哭過16次,而劉備僅哭6次,為何大家說,劉備是個愛哭鬼
    單田芳老人用東北普通話聲情並茂地講述著三國故事,「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有序的節奏從陽光飄進耳朵。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莫急,還有,請看:「劉備哭荊州——假充善人」,俗語「你怎麼哭得像劉備似的」等等。劉備是真的像大家傳言的那般愛哭?還是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