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中計: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上計極其冒險,建立在兩個不確定條件下,既要保證奇襲不被發現,又要期待劉璋沒有預備。但此計投入小,收效大。由龐統一向的用計風格,他是真的覺得此計為上的。
中計先以謀略取得優勢,又以正攻奪取勝利。這條計策好在可進可退,假使楊懷、高沛沒有中計,劉備軍也沒有損失,回去安心行下計便是。但如果成功了,那劉璋的軍力便被大大削弱,而劉備軍力卻大漲了。
下計沒什麼亮點,勝在中規中矩,雙方擺開陣勢對攻便是。但龐統其實也是花了點心思的,退還白帝城,而不是其他地方,是早已看中白帝的地勢。(後來劉備夷陵戰敗,退還白帝,陸遜也不敢強攻地勢險要的白帝城。)
越是經驗豐富的將軍,越是趨向穩重;而能在此之上,輔以奇計的便可稱為上將。劉備可以說是一名上將了!劉備行中計,順利斬了楊懷、高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首先,劉備要樹立恩信。
劉備清楚,自己雖然是大漢皇叔,但在正統地位上,甚至比不上劉璋。為什麼西川士族要迎自己入川呢?只不過希望劉備維護西川士族利益罷了。因此劉備需要時間,取得西川士族信任。
在《三國志》上記載了劉備對龐統採用中計的解釋。
《三國志·龐統傳》記載,「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其次,劉備要立威。
劉備沒有明說這一點。劉備知道恩威是要並施的,只有恩而沒有威,即使成功入主西川,也不過是成為西川士族的傀儡。劉備進軍西川的機會,其實是西川士族給的,他們不看好劉璋,而要引入外部勢力,這才有了張松獻圖事情。
所以劉備既要通過一定時間施恩來表明他會保證西川士族的利益,同時也要通過展現武力,鎮壓西川士族過分的欲望。
顛沛流離大半輩子的劉備,在這時候已經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將軍與英明的君主了,既能考慮軍事成敗,又能用權術制御臣屬。
龐統的軍事天才,在取川三計這裡也得到了完美體現。
另話:龐統是一個喜歡冒險的將軍,講究以小博大,這一點與諸葛亮迥異。假使劉備在世,諸葛亮鎮守後方,龐統謀軍在外,大漢中興或許真的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