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拉脫維亞南部小城薩爾杜斯有人口15000人,埋葬在這裡的二戰德國兵有30000人。1945年戰爭結束前的幾個月裡,大約35萬德軍困在這個波羅的海小國裡,史稱「庫爾蘭口袋」。至少10萬德國兵再也沒有離開拉脫維亞的土地,他們的屍體要麼被草草掩埋,要麼扔在交戰過的地方。戰爭結束後難民返鄉,他們發現自己家的花園裡,田野中,到處都是戰死的屍體。為了預防可能爆發的傳染病,他們將德軍和蘇軍的屍體一起埋進亂葬坑裡。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一種特殊的職業漸漸在東歐各國興起,截至目前已經形成了產業鏈。這些被稱為「黑色掘墓人(black digger)的民間團夥回到當年的戰場,他們挖開亂葬坑,用金屬探測器尋找陣亡士兵身上的遺物。一頂德國鋼盔的價格從2013到2016年上漲了四倍,一枚德國88炮的彈片可以賣到5美金。希特勒黨衛軍士兵的遺物就更加值錢,一枚黨衛隊士兵的身份牌超過了目前一個東歐中學教師的月工資。
粗通估計歐洲有10000到15000名這樣的尋寶者,他們主要集中在前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的尋寶者不僅對陣亡士兵的生活用品感興趣,他們還會將找到的二戰武器復原,通過秘密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其中不僅有匕首,手槍,步槍等輕武器,甚至還有德國MG重機槍和迫擊炮。2013年俄羅斯出臺了最嚴厲的法律打擊這些盜墓者,最高罰款可以達到百萬盧布,最低刑期至少七年。然而這些人就像中國盜墓文學中的隱形人一樣,只聽說他們在江湖上的名字,很少有媒體拍到他們的樣子。他們有不同的幫派和勢力範圍,在完成一次盜墓後,有些人會將遺骨擺好,用匿名電話通知當地的官方機構。另一些人的做法則令陣亡者的後代難以忍受。
德國人舍費爾2008年前往莫斯科西北部的村莊尋找親人的遺骨。根據當年的檔案記載,他的叔祖父1942年3月21日在一個叫格魯伯契卡的村莊附近,被一顆蘇軍的步槍子彈擊中胸部陣亡,他臨死前留下的遺言是:「永別了,我的妻子和女兒」。德軍將600名陣亡士兵的遺體埋進三個巨大的坑裡。2008年舍費爾回到這座早已被遺棄的村莊,他看到了三座墳丘已經變成了小山,上面長滿了比人還高的野草。舍費爾請求德國民間機構協助挖掘,一周後德國專家和一隊俄國士兵來到現場時,三座墳墓已經被人挖開,陣亡士兵的遺物包括身份牌幾乎全部被人拿走,他們的遺骨混在一起已經無法分辨。
2014年一名攝影記者終於採訪到了一名「黑色掘墓人」,他堅持戴著口罩接受採訪。他告訴記者他屬於一個專業盜墓團隊,平均每年要挖出700具二戰士兵遺骸。「黑色掘墓人」承認他們這麼做就是為了錢。上世紀九十年代德國鋼盔,皮帶扣,身份牌可以在跳蚤市場公開銷售,但人們漸漸發現這些東西一旦被買走就不再轉手,收藏者希望將它們永遠保留。市場上的二戰遺物越來越少導致收藏品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歐債危機和近年來電子商務的普及也刺激了這個行業。「黑色掘墓人」可以通過秘密的電子商務平臺向全世界兜售他們的「產品」。
然而這份工作也並不輕鬆,東歐土地的藍色土壤可以保護金屬製品的同時,也為七十多年前的地雷和炸彈延長了保質期。一顆埋在土裡的地雷還會不會爆炸,決定於這個地區土壤的酸鹼度,氣候,溫度,溼度等諸多因素,因此每個盜墓團體裡至少有一到兩名拆彈專家。更加令記者驚奇的是,「黑色掘墓人」的歷史知識,考古技能乃至軍事知識甚至超過了專業人員,中國盜墓文學裡稱作「分金定穴」。他們會從一條淺溝結合當年的地圖,找到戰壕,碉堡,機槍陣地的具體位置。根據這條戰壕的長度,形狀,走向,判斷當面的蘇軍從哪個方向衝過來,在距離戰壕多遠的地方倒下的最多,這個地方的土層下埋葬的遺骸就越多。如果他們從德軍戰壕裡挖到一具蘇軍遺骸,馬上就會判斷這裡曾爆發過激烈的拉鋸戰,雙方不得不留下大量來不及掩埋的死者。「優秀的」黑色掘墓人甚至可以幫助還原陣亡士兵的最後時刻,他遞給記者一支幾乎鏽成鐵棍的步槍,用手指著槍栓位置說:「他的槍栓拉開了,但第二顆子彈沒有頂上去,這個時候他陣亡了」。
採訪臨近結束,黑色掘墓人拿出了一個黑色膠囊形狀的東西,告訴記者這裡面裝的紙條上寫著陣亡蘇軍的身份信息。當年的蘇軍沒有德軍的那種金屬狗牌。接著他又拿出了這名陣亡士兵的另一件遺物,一枚鑲有紅旗的獎章。衛國戰爭時期只有近衛步兵師的官兵才會有這種獎章,他們是蘇軍中最英勇的部隊。此後的採訪中黑色掘墓人一直迴避記者的鏡頭,他的聲調也變得低沉。採訪結束時他低著頭說:「現在我不會再無視某些細節(陣亡者的屍骨),我會幫助他們核實身份信息,但我們也會繼續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