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子·秋暮》柳永

2022-01-24 古詩詞文欣賞

甘草子·秋暮

作者:柳永 朗誦:雅坤 妍婷姝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譯文】

秋天的一個傍晚,大雨瓢潑.亂打著池塘衰敗的荷花,顆顆雨珠如珍珠般晶瑩。雨過風停,明月升空.鴛鴦浦空寂冷徹。

她獨自憑欄凝望,憂愁無侶而獨宿。孤眠冷清煎熬著她的心。她站在鳥籠旁逗弄鸚鵡,向它訴說著對郎君的無限思念。

【注釋】

甘草子:詞牌名。《樂章集》注「正宮」。格一:雙調,四十七字。前段五句,四仄韻;後段四句,四仄韻。

暮:傍晚 將近

衰:衰落,衰敗。衰荷:將敗的荷花。

真珠雨:像珍珠樣的雨珠。

月華:月光,月光照射到雲層上,呈現在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生:產生、出現。

徹:程度極深,透的意思。鴛鴦浦:地名,水池邊。這裡是虛寫。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如浦口等。此指水塘。鴛鴦浦:鴛鴦棲息的水濱。比喻美色薈萃之所。

憑闌:靠著欄杆,「闌」通「欄」。

奈:奈何,怎麼辦。

單棲:孤寂的停留。獨宿。情緒:情感。

卻:表示轉折。傍:靠近。共:在一起。

念:道白,說。粉郎:何晏,三國魏玄學家。字平叔。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納晏母為妾,晏被收養,為操所寵愛。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美姿儀而絕白」,喜敷粉,「行步顧影」,人稱「傅粉何郎」。在這裡指所思之人。

【賞析】  

這首《甘草子》是一篇絕妙的閨情詞,屬小令詞。

上片寫女主人公池上憑闌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觸動寂寥之情,何況「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比喻貼切,句中「亂」字亦下得極好,它既寫出雨灑衰荷歷亂驚心的聲響,又畫出跳珠亂濺的景色,間接地,還顯示了憑闌凝佇、寂寞無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緊接著,以頂針格寫出「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兩句。詞連而境移,可見女主人公池上闌邊移時未去,從雨打衰荷直到雨霽月升。雨來時池上已無鴛鴦,「冷徹鴛鴦浦」即有冷漠空寂感,不僅是雨後天氣轉冷而已,這對女主人公之所以愁悶是一有力的暗示。

過片「池上憑闌愁無侶」一句收束上意,點明愁因。「奈此個、單棲情緒」則推進一層,寫孤眠之苦,場景也由池上轉入屋內。此詞妙結尾二句別開生面,寫出新意:「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荷塘月下,軒窗之內,一個不眠的女子獨自調弄鸚鵡,自是一幅絕妙仕女圖。而畫圖難足的,是那女子教鸚鵡念的「言語」,不直寫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語」,而通過鸚鵡學「念」來表現,實為婉曲含蓄。鳥語之後,反添一種悽涼,因鳥語之戲不過是自我安慰,又豈能真正遺志空虛。

《金粟詞話》云:「柳耆卿『卻傍金籠教鸚鵡,念粉郎言語』,《花間》之麗句也。」是說柳永此詞的尾句,類花間派,語辭豔麗,各是異彩,如「真珠」、「月華」、「鴛鴦」、「金籠」、「鸚鵡」等皆具辭彩。然不同的是環境的華美不能掩蓋人物心境的空虛,這樣寫恰有反襯的妙用。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

相關焦點

  • 柳永的這首詞,短短57字,將少女的思念淋漓盡致表現出來!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
  • 白衣卿相—柳永
    在光陰的長河裡,卻瞥不見曠世之才柳永的那一個孤獨的轉身。         當今很多人對柳永都持有負面印象,認為他不務正業,沉溺聲色。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今晚我帶大家走近柳永,        柳永的祖上世代都是地方大族,家族裡進士輩出,家裡有錢。他父親後來當上了國子博士,相當於今天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書香門第,為柳永研究詞曲提供了現實基礎。
  • 《雨霖鈴》柳永
    這是柳永第三次落榜。每次進入預選名單,都被真宗以「屬辭浮糜」為由給斃了。「萬種思量,多方開解。」柳永的思緒由憤恨轉為釋然,既然皇帝叫我去填詞,那我就領旨好了!於是,這位大才子拿來自己的手板名帖,大大方方地寫上「奉旨填詞柳三變」七個大字,往那煙花巷陌填詞去了。其實,柳永屢考屢敗,不止因為《鶴沖天》,還有整個上流社會的嫉妒和銜恨。
  •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傳統習俗是「秋暮夕月」
    「秋暮夕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 關於柳永《雨霖鈴》
    小記:取自大二上學期課程《走進宋詞》課程作業,將柳永《雨霖鈴》改編為較為完整的故事。課至酣時,講至柳永。課已作結,仍記柳永。宋朝寫詞的不少,會寫詞的也不少。柳永算一個。我記得高中第一次學到《雨霖鈴》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宋詞鑑賞:柳永 · 雨霖鈴 · 寒蟬悽切
    王立群:中華經典資源庫:柳永《雨霖鈴》講解鑑賞《品讀》~柳永·雨霖鈴王聖潔:柳永 · 雨霖鈴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蟬的鳴叫是如此的悽涼悲切,傍晚時面對著長亭,一陣急雨剛剛停下。
  • 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
    柳永自雲「奉旨填詞柳三變」,又說在詞中「淺斟低唱,自是白衣卿相」。雖是憤懣之語,但就詞史的創作實際看,如果將宋詞比之一個王朝的話,那麼在詞的王朝裡,柳永還真的是「卿相之才」啊!事實上回頭來看,柳永的天性、才情大概與詞的創作是一種天生的吻合,甚至是一種完美的匹配。所以,他甚至會因為填詞而改變全部的人生。
  • 柳永:一個深情的渣男,一個高調的獵豔者
    想那柳永年少之時,也是個俊美少年郎,謙謙君子的楷模,言談舉止彬彬有禮;且又是才識過人,出口成章,眾人追捧,在那少年柳永看來,前途一片光明,自然是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狂放自信。柳永很有才,才高八鬥;柳永也有情,情深似海;然而可惜的是,他不是對一個人深情。
  • 柳永: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
    柳永的父親和兩個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所以柳永理所當然地肩負著家族的期望,他必須和他的父兄一樣,「學而優則仕」,封妻蔭子,光宗耀祖。柳永自幼天資過人,10歲時即作《勸學文》,驚動鄉裡,遠近聞名。成長到18歲,柳永自覺羽翼豐滿,他從家鄉出發,踏上了赴京趕考的旅程。行至杭州,柳永被北宋大都市的城市風光所深深吸引。他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富庶繁華的景象。
  • 為什麼歷朝士大夫們對柳永既欣賞又鄙薄?
    適當的競爭無疑會促進文壇發展,於是坦率與柳永相爭,且本身才氣橫放的蘇子瞻,"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將清疏超邁的雄風宕入詞林,一舉促進了詞體的詩化、雅化。 再為痛惜心理。詞的最初樣貌是民間曲子詞,本就樸拙直白,在柳永那個時代,詞依然是與民眾密切聯繫的音樂文學,俗詞必然盛行於世,那麼士大夫們為何對柳永窮追不捨?
  • 情人節前說情詩 柳永《蝶戀花》
    聊起中國古情詩,有一個人是避不開的,他就是奉旨填詞的宋代詞人——柳永柳三變,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柳永是個力求多變的宋詞革新派,他是兩宋詞壇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作品也因平淡白話的俚語應用以及淋漓盡致的想像和婉約的意象流傳世間,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可見其藝術成就,柳永其人,一生傳奇故事頗多,比較出名的就是奉旨填詞和眠花宿柳以及鬱郁不得志的人生終結
  • 【宋詞裡的長相思】柳永:今宵酒醒何處?
    這首詞是柳永從汴京南下的時候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這位戀人究竟是誰呢?無從考究,而細數柳永的紅顏知己,史料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京師三個歌姬,陳師師、趙香香、徐冬冬。這首詞不但是傾吐深深的離愁,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悽涼的秋景作為襯託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
  •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
    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柳永:在以雅為主的正統文化圈寫俗詞會多麼艱難?
    柳永就回: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就說: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要說文化人罵人就是高,「針線慵拈伴伊坐」出自柳永的一首為歌妓寫的詞,也就是柳永被標籤化的一類詞的代表。晏殊的意思是說:我雖然作詞,但是沒有像你一樣寫些個豔詞俗曲。對於柳永作俗詞嫌棄的意思很明顯了。
  • 還記得寫下《雨霖鈴》的那個柳永嗎
    在千年之前的宋代,柳永一生不得志,死時家無餘財,群妓合資而葬,他這一生的波瀾聽我講給你聽,公元1003年20歲的柳永來到了杭州,以一首《望海潮》,名噪一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自此少年得名,盼著名聲,早日傳到汴京天子聞,到日後,好求個好功名,1008年,柳永躊躇滿志入京,卻初試落榜,再試不中,柳永氣而作《鶴沖天》「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失意之下,流連青樓
  • 柳永經典宋詞八首,堪稱詞中「白衣卿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原名三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 一切景語皆情語:從《雨霖鈴》看柳永的「多情」
    這種局面直至柳永的出現而改變,詞「至柳永而一變」(清《四庫全書總目綱要·東坡詞》)。柳永是北宋大量創作慢詞的第一人。只有柳永不顧士大夫的白眼與唾罵,與樂工歌女合作,探索慢詞的寫作規律及技巧方面,並且逐漸把慢詞發揚光大。由於柳永長期混跡於市井之中,不少主流文化圈的人要與他劃清界限,認為他的詞也屬於民間詞,不能算做士大夫詞或者說文人詞。的確,在語言上,柳永將民間白話引入詞中,大量使用俚語、口語,如恁、怎、爭、我、你、自家、伊家等。
  • 柳永:揮筆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卻成其一生寫照
    小小的柳永,能作出如此佳句,可謂是十分聰穎。憑藉著極高的才華,「小神童」柳永漸漸在家鄉走紅。每逢佳節婚娶,甚至會有一些鄉親來求柳永的一副對聯。 人們都說天才的成功不只有天賦,還有汗水。柳家門前有一條河,河邊有一塊大青石,每日清晨,路過的行人總能看見小小的柳永手握一桿筆,蹲在大青石上,抬起手腕,在水上練字。
  • 李清照為何批評歐陽修、蘇軾、柳永等詩詞大家?
    李清照確實是對歐陽修、蘇軾、柳永做出了批評。不單只這幾位名家,基本上沒有詞人躲開了她的批評。由於李清照本身的詞風走的晏歐派,缺乏眼光向外的視野,對蘇軾等人在詞史上的作用不像我們後來人的上帝視角看得清楚,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有人說她:「多有妄評諸公……」 以上按下不表,我們只看她是如何批評歐陽修、蘇軾、柳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