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5日報導,最近網上熱傳的一段視頻顯示,當日本食客正在吃生魚片時,已經被吃過半的死魚突然開始蠕動。在經過劇烈掙扎後,最後又落回盤子邊緣。這毛骨悚然的一幕,嚇得食客花容失色,當場失聲尖叫。
半條魚突然躍起
嚇得食客尖聲驚叫
建議在wifi條件下觀看
在這段20秒長的視頻中,盤子上一隻被吃得只剩頭和少部分肉的魚突然開始抖動。雙鰭突然開始蠕動,在經過劇烈掙扎後,魚突然躍起,引起食客高聲尖叫。在視頻末尾,拍攝現場畫面的人顯然也受到驚嚇,還可以聽到人們爭相逃離和尖叫的聲音。
這段視頻目前已被評論1500多次,許多人稱其為「殭屍魚」,令人毛骨悚然,但也有人批評生吃魚的場景過於殘忍。有部分網友甚至模擬視頻中的場景,期待死魚能夠飛起來。還有網友奇怪吃這麼新鮮的魚,魚身上是否帶有寄生蟲呢?
與此同時,近來日本網上瘋傳的一段生食青蛙的視頻,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一些日本網友認為這道菜直倒胃口。還有人大呼這樣的吃法徹底「毀三觀」。但也有不少人則表示,看起來很美味,非常值得一試。
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吃生食呢?首先日本作為島國,四面環海,境內水域也十分豐富,自古就有「靠水吃水」的傳統。乾淨的水域環境,既是日本生食食物的來源,又是生食安全性的最基本保障。二是日本保鮮技術發達。在日本傳承至今的保鮮技術中,最為代表性的當屬「活式針破脊髓」法,通過對活海鮮、水鮮脊髓進行破壞,最大限度降低生物自身組織消化速度。不僅如此,伴隨更多新技術不斷研發,助推了其生食文化發展。
延深閱讀
日本料理很流行
魚鮮刺身生食安全嗎?
「刺身」,原泛指一切可以生吃的肉類,因原料主要是海魚,中國人常簡稱為「生魚片」。生魚片是日本料理中非常受歡迎的一道佳餚。既然講究新鮮,現撈的是不是一定比冷凍的好?是不是只要夠新鮮,淡水魚也可以做成生魚片?愛吃生魚片又擔心有寄生蟲,多用一點芥末殺菌就可以嗎?
海水魚身上普遍存在寄生蟲
日本人喜食的生魚片多來自海魚,海魚中異尖線蟲是一種全球分布的寄生蟲,世界各大海域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蟲跡」。被異尖線蟲感染的海水魚種類頗多,其中包括了很多食用魚,如三文魚、大馬哈魚、金槍魚、海鱸魚、鱈魚、帶魚、 海鰻、石斑魚等等。能感染人的海水魚寄生蟲還是普遍存在的,食用高溫烹調或者事先冷凍處理過的魚肉是防止寄生蟲病的有效手段。高溫烹調最有效。
有資料表明,在1990年前,日本就已經發生異尖線蟲病16000多例,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報告病例僅600多例。應當說,「新鮮口味」的代價很高。如果一定要追求生魚肉的新鮮口味,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芥末、醬油、香醋、白酒之上。
吃冷凍生魚片安全度最高
要避免把生魚片當中的寄生蟲吃下肚,最好的方式就是急速冷凍。日本人不愛吃冷凍太久的生魚片,覺得解凍過程破壞了生魚片的油脂和口感。魚類身上的寄生蟲,99%都是由超低溫冷凍殺死的,吃冷凍的其實比吃現撈的安全。
溫度到底要多低才能把這些可怕的寄生蟲幼蟲殺死?如果是攝氏零下35度的低溫,需要15小時;如果溫度不那麼低,攝氏零下20度,就要10天以上。
在超市買生魚片時,如果是軟軟的冷藏品,一定沒有經過冷凍。而且分切的過程不可能保持無菌,這樣就會增加生魚片本身的含菌量,如果分切完又在外面放很久,風險就更大。所以,在買現成的盒裝生魚片時,一定要注意期限,不要放太久。醫師建議,如果要買生魚片回家吃,最好是買整塊冷凍的比較划算,它的加工較少,價格較便宜,最重要的是含菌量較低。
淡水魚不宜做生魚片
海水魚的小魚裡面寄生的是幼蟲,幼蟲一經急速冷凍就死了,但淡水魚身上是蟲卵,即使急速冷凍也殺不死,因此淡水魚理論上是不能拿來做生魚片的。
另一個隱憂是染色。除了上述以硝酸鹽來保持黑金槍魚色澤之外,很多魚肉都經過「一氧化碳發色處理」。賣魚人把殺好的魚放到塑膠袋裡,灌入一氧化碳,魚肉就會呈現粉紅色。而養殖的鮭魚也存在染色問題,比較糟糕的是直接餵斑螫黃素,這是一種用於染布的人工色料,鮭魚吃下去之後顏色就很漂亮,但對人體如何可想而知。
而在吃生魚片之前,不妨先吃一點溫熱的東西暖胃,隔大約10分鐘再吃。此外海帶裡面有一種「牛磺胺」,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毒物質。如果喜歡吃生魚片,建議可以多喝海帶湯。即使是不吃生魚片的人,平時也可以多吃海帶湯或者是海菜之類的食品來解毒。
來源:揚子晚報
本期編輯: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