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內的寄生蟲叫做異尖線蟲,如果生吃生魚片的話,就很容易感染這種寄生蟲。
另外,海洋當中的貝也有可能有異尖線蟲的存在。
科普:異尖線蟲長度30——90毫米,寬0.5毫米。肉眼雖然可見,但由於通體白色,不仔細看,很容易忽視。
此外,大馬哈魚、金槍魚、海鱸魚、鱈魚、帶魚等等海魚也易被異尖線蟲感染。如果感染上這種寄生蟲病,很容易出現劇烈腹痛和過敏等反應。
那麼問題來了,市場上銷售的三文魚會有寄生蟲嗎?
記者從市面上隨機購買了五種三文魚,看看他們有沒有攜帶寄生蟲。
經過檢測,五份三文魚中都沒有發現寄生蟲的存在。
零下20攝氏度,可能大部分寄生蟲就已經死掉了,對人就基本沒什麼危害了,但是,成年寄生蟲可能會在魚體內產出幼蟲,這種幼蟲的抗凍性比成蟲要強的多!
這種幼蟲不僅抗凍,而且自我防禦能力極強,很多人在吃生魚片時喜歡蘸一點酒、醋或者芥末,企圖殺死肉裡的寄生蟲,其實這也是在做無用功!
由此看來,預防魚類寄生蟲最好的辦法還是拒絕生食,無論是海魚,海鮮還是淡水魚、淡水水產,高溫是殺死其體內寄生蟲的最有效途徑。一般來說,高溫加熱到60攝氏度就可將大部分寄生蟲殺死,加熱到100度以上保持2分鐘,可確保殺死所有幼蟲!
目前,對於類似生魚片、刺身這種生食產品,我國國內還沒有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一些地方性的食品安全標準已經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比如去年修訂的江蘇省食品安全標準中規定,將對生食類水產品進行3項寄生蟲指標檢測,明確規定生魚片中不得檢出吸蟲、線蟲、絛蟲這3種寄生蟲。
跟寄生蟲病相比,更嚴重的問題是生魚片可能攜帶致病菌。
記者從大超市裡買了兩種還在保質期內的生魚片,一種是三文魚,一種是北極貝。把它們送到醫院檢驗科進行檢測。
經過採樣、培養,48小時後,結果出來了:
生魚片上的菌落總數達到了320(cfu\g)
至於北極貝,那就更恐怖了!菌落總數密密麻麻,難以數清。
我們在吃生魚片的時候,都會用一些調料來殺菌,比如芥末、生薑汁、蒜泥汁等。那麼它們的殺菌效果到底如何呢?
48小時後,實驗結果出來了:
按照殺菌效果來排名,分別是二鍋頭、食醋、芥末、蒜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生薑由於本身就帶有大量的細菌,不但沒起到殺菌的作用,反而使得菌落總數進一步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