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料的普及,大多數人對日本生魚片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生魚片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中國古時就有吃魚生的習慣,那時還叫做「膾」,到了唐朝,國力空前,萬國來賀,魚生的吃法也就逐漸傳到了日本,經過改良和對食材的拓展,成為今天聞名世界的刺身。
中餐博大精深,做法多變,人們逐漸習慣火鍋、燒烤、煎炸等重口味烹飪方式,而漸漸遺忘了我們國家其實也有生魚片這種吃法。目前,在廣東順德、廣西橫縣等地方還保留著生食魚片的傳統,這又與日本的有何區別呢,下面我們來談一下。
中國魚生與日本生魚片的歷史
在火被發現以前,人類就只能食用生肉、果實等充飢,可以說生食本就是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選擇的一種手段。但隨著人類漸漸習慣熟食開始,越來越多的烹飪方法開始出現,這時候,生食這種較為原始的食用方法反倒因其獨特的風味開始流行。
有文字記載的生食魚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23年,從春秋開始,中國的百姓都嘗試過生魚片的味道,這時候的生魚片,無論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品嘗得到。這種生食魚片的傳統到唐朝時期便發揚光大,到了明朝開始,逐漸衰退,到了清末,便從中華民族的主流飲食文化中消失了。
而在中國生魚片最為鼎盛的唐朝,生魚片便傳向了最愛學習大唐文化的日本。到了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日本人食用生魚片已經非常普遍;其後,隨著醬油的釀造技術在日本逐漸普及,生魚片這種美味的食物便在日本進一步流行開來。
中國魚生與日本生魚片的區別
1、 食材的不同
中國魚生常選用淡水魚,尤其是草魚。選做魚生的魚有三點要求:新鮮、無細刺、肉質要有韌性,尤其是選用肌肉結實強勁的魚,這樣的魚口感更好,富有嚼勁。
而日本的生魚片多是海魚,最常見的是金槍魚、三文魚、鯛魚等魚類,後來日本人也不再滿足魚類,也會將貝類、蝦類拿來生吃,將這一類都統稱為刺身。因此說起刺身,其實不僅指生魚片,還包含其他。
2、 食用方法的區別
中國魚生,非常考驗廚師的刀工,肉非得切得晶瑩剔透,並且造型更是要美妙絕倫。此外,與常見的魚類處理方法不同,生吃的魚需要放血,不然魚片會發紅且有腥味;在處理過程中,要非常注意不要弄破魚的內臟,否則會使得魚肉發苦。以順德魚生為例,魚片需切得「薄則魚骨隱,厚則魚骨現」,魚片薄如蟬翼,在切好後還需冰鎮一段時間,才可使得肉質鮮嫩、口感爽滑;魚生的配料更是多達十幾種,有蔥姜蒜、豉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洋蔥絲等,食用時,全憑食客喜好,自行選擇調料與魚生一起送入口中,或是置於碗中,拌均勻後食用。
而日本的生魚片,少了放血的步驟,雖然也講究刀工,但並不像中國魚生那樣要求極致地薄,只要切成大小相似的薄肉片即可,在擺盤時,會把魚片壘成小丘的樣子,像富士山一樣,追求一種立體的美感。至於蘸料上,與魚生相比,也較為簡潔,通常就是將芥末溶在醬油碟中,然後用筷子夾著刺身,輕輕蘸取少量醬油食用;或者先將芥末蘸在魚片上,再用魚片佐醬油食用。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不同地方,生魚片也有不同吃法。比如,在衝繩,食用生魚片還會配一種加了醋和糖的醬。
總體而言,中國魚生與日本的生魚片都對片魚的刀工有要求,但中國魚生更貼合中餐的理念,肉切得越薄越說明功夫到家;而日本的生魚片講究切割工藝,對魚片的薄厚不如中國魚生那麼執著,無需追求薄如蟬翼。吃法上,中國魚生也更講究配料的齊全,而日本生魚片對原汁原味的追求始終如一。
近幾年來,隨著各類美食節目的興起,順德魚生也越來越被關注,也讓不少人開始了解,原來生魚片並非日本獨有,更有助於我們探尋自己的美味。而了解生魚片的來龍去脈,也有助於了解我們人類對食物的追求過程,由原始階段到熟食階段再經歷返璞歸真的過程,也反映了人類由充飢到享受美食的體驗。畢竟,什麼是美味,本沒有固定標準,你所喜歡的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