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北墘特色自釀黃酒、遠道而來的客人必吃的蛋炒米粉、味道獨特的紅糟肉……9月24日,由陽光學院外國語與海外教育學院學子組成的「北墘特色菜譜策劃與實施實踐隊」製作的寧德屏南北墘特色菜譜正式亮相,經過三個月的打磨,這群「00後」學子從實地實踐調研到反覆推敲設計,這本菜譜被當地村民稱為能「喚醒鄉愁記憶」。
「網際網路+」菜譜 助力北墘提振餐飲經濟
翻開陽光學院外國語與海外教育學院同學們製作的菜譜,寧德屏南鎮北墘村古樸的清新形象映入眼帘,菜譜將北墘必點菜——紅糟肉、芋頭面、草藥老鴨湯、各式菜乾及黃酒等菜品、飲品做了詳細的圖文介紹,學生們還將「網際網路+」融入菜譜中,將芋頭面的製作方法拍成小視頻,並形成二維碼,顧客點餐時掃碼即能看到菜品製作的全過程,北墘村吳媽媽美食館的老闆吳忠晃看到菜譜後表示:「當代大學生能夠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融會到社會實踐的成果中,十分難得,這本菜譜值得在北墘乃至屏南推廣。」
陽光學院外國語與海外教育學院學生團委副書記蔡惠燕同學表示,「今年6月,我們專門組建『調研小分隊』赴北墘進行特色菜譜的實踐操作。」調研中,隊員們發現北墘村雖然很適合旅遊,但由於地理位置太過偏遠,客流量始終不穩定,村子裡的餐館為防止過度浪費食物,大多只接受預定進行備料,因此沒有菜單,遊客不事先了解詳情也不會在當地用餐,這就會影響當地的餐飲經濟。「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幫助當地餐館設計出實用且具有當地特色的菜單,助推寧德屏南縣北墘村旅遊經濟的發展,傳播北墘的美食文化。 」
歷時三月,把鄉愁融入菜譜
製作一本菜譜並不簡單,從前期的菜品收集,到中期的實地拍攝,再到最重要的設計排版,「北墘特色菜譜策劃與實施實踐隊」的同學們可謂是絞盡腦汁。
為更好地了解北墘的文化歷史人文,同學們翻閱以往的資料文獻,上網查閱,以及聯繫到了北墘村吳媽媽美食館老闆吳忠晃,通過各個渠道對北墘的情況做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此外,同學們還專門請到具有多年餐飲經驗的吳書行老師擔任校外指導老師,多場線上與線下的指導另同學們受益匪淺。
「雖然經常在外吃飯,但始終對菜譜沒有研究,沒想到還能親手參與設計菜譜,這是一個有趣又有意義的過程。」實踐隊的王嵐同學驕傲地說道,她告訴記者,校外美食指導吳老師對於實踐隊的菜單展示進行了多次的指導和建議,大家一步步跟著指導老師建議,根據北墘當地特色把菜品分為「特色主食」、「北墘小炒」、「山野時蔬」、「廊橋湯羹」、「北墘滿不溢」五大類,對於特色菜品進行圖片的詳細展示和文字介紹。
設計菜單既要體現出美食的照片和當地的特色文化,要在菜單上呈現出美食的製作過程,掃一下菜單的二維碼就能了解到此道菜做用的食材與製作過程,讓顧客了解到食材的新鮮程度與北墘美食特色的製作手法。歷時三個月,在同學們的努力下,這本被稱為喚醒鄉愁記憶的菜譜終於問世。
此次活動讓同學們活用知識、施展才華的同時,也磨鍊意志、實踐成才,據了解,下一步實踐團隊將在北墘推廣這本菜譜,讓美食和文化讓更多人熟知,振興鄉村。
圖為蛋炒粉幹照片 通訊員 鄭榮傑 攝
圖為實踐隊所拍攝北墘特色炸泥鰍 通訊員 鄭榮傑 攝
圖為實踐隊與指導老師進行菜單設計討論 通訊員 任森芯 攝
(通訊員 吳華佳 鄭榮傑 蔡惠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