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維基 看世界
(字數:16.5k,閱時:21mins)
維多利亞女王(英語: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全名為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Alexandrina Victoria),1837年6月20日即位為英國女王,1876年5月1日即位為印度女皇。
維多利亞是愛德華王子 (肯特及斯特拉森公爵)之女。愛德華王子與其父喬治三世皆於1820年過世,維多利亞在母親維多利亞公主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嚴格監督下成長。1837年,因為父親三個兄長生前都未留下婚生子,年僅18歲的維多利亞繼承王位。當時英國雖已確立君主立憲制,維多利亞女王只是象徵性國家元首,但是她曾試圖私下影響英國政府政策及官員任命等政務。
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與表弟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阿爾伯特親王結婚。他們的女兒因為多場策略婚姻,散布到歐洲王室,開枝散葉,使維多利亞得到了「歐洲祖母」的外號。阿爾伯特親王在1861年過世後,維多利亞開始了隱居。因此,共和主義暫時得勢,但是維多利亞女王於在位後期重新出現在公眾場合。維多利亞的登基五十周年、六十周年的大典都相當隆重。
維多利亞在位時間長達63年7個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國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這是英國一個工業、文化、政治、科學與軍事都得到相當大發展的時期,亦伴隨著大英帝國的大幅擴張。維多利亞也是英國漢諾瓦王朝末代君主,她的長子、繼任英王愛德華七世屬於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統治
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63年216天)
加冕
1838年6月28日
前任
威廉四世 (英國)
繼任
愛德華七世
印度女皇
統治
1876年5月1日-1901年1月22日(24年266天)
德裡杜爾巴
1877年1月1日
繼任
愛德華七世
出生
1819年5月24日
英國英格蘭倫敦肯辛頓宮
逝世
1901年1月22日(81歲)
英國英格蘭懷特島郡奧斯本庄園
安葬
1901年2月4日
英國英格蘭伯克郡溫莎福摩皇家陵園
配偶
阿爾伯特親王(1840年結婚;1861年逝世)
子嗣
德意志王后與普魯士王后維多利亞長公主
英國國王與印度皇帝愛德華七世
黑森和萊茵河畔大公夫人愛麗絲公主 (英國)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與愛丁堡公爵阿爾弗雷德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公爵夫人海倫娜公主 (英國)
阿蓋爾公爵夫人路易絲公主_(阿蓋爾公爵夫人)
康諾特和斯特拉森公爵阿瑟王子_(康諾特和斯特拉森公爵)
奧爾巴尼公爵利奧波德王子 (奧爾巴尼公爵)
巴騰堡王妃比亞特麗斯公主 (英國)
王朝
漢諾瓦王朝
父親
愛德華王子 (肯特及斯特拉森公爵)
母親
維多利亞公主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
籤名
出生、家人維多利亞的父親是肯特與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他是當時英王喬治三世的第四子。她的母親是肯特公爵夫人、薩克森-科堡-薩爾弗雷德公主維多利亞,是一位德國公主。公爵夫人的兄弟是比利時第一任國王、鰥夫利奧波德。在維多利亞出生的兩年前(1817年),利奧波德的妻子、維多利亞的堂姐夏洛特公主因難產而逝。夏洛特公主的逝世造成英國一場繼承危機,因為她是喬治三世唯一享有英國王位繼承權的孫女。這給了包括肯特公爵在內的喬治三世的兒子們結婚生育的壓力。肯特公爵在1818年與肯特公爵夫人結婚,他們的唯一子女,維多利亞於1819年5月24日4點15分在倫敦肯辛頓宮出生。
維多利亞在1819年6月24日在肯辛頓宮Cupola Room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查爾斯·曼勒-薩頓施洗。她受洗時,名為亞歷山德琳娜(Alexandrina),從其中一個教父,亞歷山大一世之名,而次名維多利亞(Victoria)則從母親之名。其他由她父母提出的名字有:喬治娜(Georgina或 Georgiana)與奧古斯丁(Augusta),都被公爵的長兄攝政王否決。
出生時,維多利亞是第五順位繼承人,排名在她三位伯父,分別為:攝政王、約克公爵與克拉倫斯公爵(即之後的威廉四世)與父親之後。攝政王與妻子分居,而約克公爵已有52歲,所以兩人似乎在未來也不會有子嗣。三伯父克拉倫斯公爵與父親肯特公爵在維多利亞出生前一年同日結婚。克拉倫斯公爵的長女夏洛特在1819年出生不久即去世。次年,即1820年,維多利亞的祖父、父親去世,去世時間相距一個星期。年底,克拉倫斯公爵的次女伊莉莎白公主出生。維多利亞的繼承順序因此下降一位,但伊莉莎白公主在次年即夭折。而做為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推定繼承人)的二伯父約克公爵在1827年去世,她成為王位第二順位繼承人。
圖 青春時期的維多利亞
1830年,大伯父喬治四世去世,三伯父克拉倫斯公爵繼位,即威廉四世。她成為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推定繼承人)。1830年攝政法令規定,如威廉四世去世,則可由肯特公爵夫人攝政。但根據1836年新頒布的攝政法令,假若威廉四世去世時,而維多利亞已年滿18歲,則攝政不生效。
推定繼承人維多利亞稱她的童年「相當憂鬱」("rather melancholy")。維多利亞的母親對她非常嚴格,使得她在與其他兒童隔絕的肯辛頓系統下成長。這套嚴格的規定由肯特公爵夫人與她的緋聞情人——主計長約翰·康羅伊爵士所設計。其目的是避免公主與「不良」的人見面(而誰是「不良」的人,則由肯特公爵夫人與康羅伊定奪,其中包括維多利亞父系的大部分家族成員),並設計使她軟弱、依賴他們。肯特公爵夫人對女兒的嚴格要求,日後的維多利亞精神或許與之有關。維多利亞每晚與母親在同一睡房睡覺,依時間表與家教學習,玩樂時間與玩偶、查理王小獵犬達什渡過。維多利亞的課程包括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與拉丁文,但在家中,她只使用英文。
在1830年,公爵夫人與康羅伊帶領維多利亞越過英格蘭中部遊覽馬爾文山,在沿途的城鎮、鄉間別墅停留。他們在1832年、1833年、1834年與1835年也到英格蘭與威爾斯其他部分做了類似遊覽。與威廉國王相反的是,在每一站,維多利亞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威廉四世在比較了維多利亞的旅程與他自己的入城儀式後,將她視為對手,而不是推定繼承人。維多利亞不喜歡這些旅程;頻繁出現在公眾場合使她疲倦、生病,而給予她的休息時間很短。維多利亞以國王反對為由,提出暫停旅程。但她的母親以國王的反對是出於妒忌為由,強逼維多利亞繼續旅程。在1835年10月,在公羊門,維多利亞數次發燒,康羅伊認為她是在裝病,沒有理會。維多利亞發燒其間,康羅伊與公爵夫人試圖讓前者成為她的私人秘書,未獲成功。年輕的維多利亞不斷阻止康羅伊進入她的隨從的行列。有一次,她禁止康羅伊在她面前出現,但他仍然留在她母親家中。
在1836年,公爵夫人的弟弟利奧波德一世,希望他的侄子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的阿爾伯特與侄女維多利亞結婚。利奧波德、維多利亞的母親與阿爾伯特的父親薩克森-科堡與哥達公爵歐內斯特一世是兄弟姊妹。在利奧波德的安排下,在1836年5月,維多利亞的母親邀請阿爾伯特與自己見面,以向阿爾伯特介紹維多利亞。威廉四世反對維多利亞與科堡成員結婚,並提出以荷蘭奧蘭治親王威廉的次子亞歷山大王子代替。維多利亞注意到了各個的丈夫候選人,並作出了評判性的評論。根據她的日記,一開始,她非常欣賞阿爾伯特。在阿爾伯特到訪後,她寫到:「阿爾伯特非常英俊;他的發色與我一樣;他的眼睛大而藍,並有一隻美麗的鼻子與一張非常甜美的嘴巴,裡面的牙齒白淨整齊;但最令人愉快的是,他善於用表情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另一位候選人,她則評論到:「很平淡。」
維多利亞向她所認為的「最佳、最善心的顧問」舅父利奧波德寫信,感謝他向她介紹了阿爾伯特,稱阿爾伯特帶給了她極大的快樂。雖然維多利亞對阿爾伯特感興趣,然而,當時的她只有17歲,還不到結婚的時候。
在位初期維多利亞於1837年5月24日年滿18歲,因此,不需要由肯特公爵夫人攝政。在1837年6月20日,威廉四世去世,享年71歲,維多利亞成為了英國女王。她在日記中寫到:「六點鐘,我被母親喚醒,她告訴我坎特伯雷大主教與肯林根勳爵要見我。我起床,走進客廳(只穿著晨衣)見他們。肯林根勳爵告訴我,我可憐的伯父,國王,已不在人間,在今晨2時12分去世,而我成為了女王。」她在位第一日,在準備的文件上,她的名字是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但是,在後來,因她個人的意願,去除前名「亞歷山德麗娜」,不再使用。
自1714年起,英國君主兼任德意志國家漢諾瓦王國君主,但根據薩利克法,女性不能夠繼承漢諾瓦王位。漢諾瓦王位由維多利亞父親的幼弟,鮮為人知的坎伯蘭與特維奧特戴爾公爵(Duke of Cumberland and Teviotdale)繼承,他登基為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他是維多利亞的推定繼承人,直至維多利亞結婚生育。
在維多利亞登基時,政府為輝格黨所領導,首相是墨爾本勳爵,一度對政治經驗不足的女王有巨大的影響力,女王為得到意見依靠他。查爾斯·格萊威認為無妻、無子女的墨爾本「十分喜歡她,將她當做自己的女兒,如果他有的話」(英語原文:passionately fond of her as he might be of his daughter if he had one),而維多利亞則可能將墨爾本看作自己的父親。她的加冕儀式在1838年6月28日舉行,她是第一個居住在白金漢宮的英國君主。她每年從康沃爾公國和蘭開斯特公國收受385,000英鎊,她謹慎地用這筆錢還清了父親的債務。
在位初期,維多利亞很受歡迎,但她的聲譽在1839年的一個事件中受損。她母親的一個女侍官,弗洛拉·黑斯廷斯由於腹部無故變大且拒絕讓醫生檢查,而被討厭她的李琴男爵夫人和貝德福德公爵夫人散播謠言指她與人有染,導致懷孕,對象則可能是約翰·康羅伊爵士。維多利亞相信了這個謠言。她憎恨康羅伊,並鄙視「可憎的弗洛拉」,因為她在肯辛頓體系中和康羅伊及肯特公爵夫人同謀。弗洛拉一開始不願意裸體接受醫學檢查,直至二月中旬才同意接受檢查,結果發現她還是處女。康羅伊、黑斯廷斯家人與在野的託利黨組織了一次出版戰,散布謠言,稱這個事件與女王有關。維多利亞被公眾譏諷為「墨爾本夫人」(Mrs. Melbourne)。
在1839年,墨爾本入Radiccals與託利黨(兩黨皆被維多利亞所厭惡),以投票反對暫停牙買加立憲的法案。法案從政權中移去抵制相關法律廢除奴隸種植園所有者。維多利亞委任保守黨主席羅伯特·皮爾爵士組成新政府。在當時,Royal Household習慣由首相任命,通常由他的政治盟友的配偶擔任。女王有許多寢室女官是輝格黨人之妻,而皮爾欲以託利黨人之妻代替他們。這被稱為Bedchamber Crisis,維多利亞在墨爾本的建議下要移除他們。皮爾拒絕在女王施加的限制下執政,所以辭去他的職務,墨爾本再次上任。
結婚雖然貴為女王,但作為一個未婚的年輕女子,依照社會習俗維多利亞女王尚需與她的母親一起生活。然而她們之間的分歧依舊存在於整個肯辛頓體系,而且她母親依然信賴康羅依。維多利亞即位後她的母親被安置在白金漢宮一間位置偏僻的房間裡,維多利亞經常拒絕見她。維多利亞曾向首相墨爾本勳爵抱怨母親的密切監視是她「多年的煎熬」,墨爾本對此表示同情並建議利用婚姻來規避。維多利亞稱其婚姻為「令人震驚的轉變」,之前她經常表現出對阿爾伯特所受教育的關心,因為將來他會成為自己的丈夫,不過她也反對任何強迫她結婚的企圖。
1839年5--6月,維多利亞曾與到訪的俄羅斯皇儲亞歷山大二世有過一段甜蜜的初戀,當時激動不安的維多利亞曾在日記中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對這位深情英俊的俄國皇儲的愛情。但在國家利益和政治考慮下,維多利亞最終決定與阿爾伯特結婚。1839年10月阿爾伯特第二次拜訪維多利亞,維多利亞對他很是讚賞,很快兩人心意互通。僅僅在阿爾伯特抵達溫莎五天之後,即1839年10月15日,女王向阿爾伯特求婚。1840年2月10日兩人在倫敦聖詹姆斯宮皇家教堂完婚,當時維多利亞女王神魂俱醉。婚禮結束後當天晚上因頭痛躺臥在床,但她在日記中寫道:
「
I NEVER, NEVER spent such an evening!!! MY DEAREST DEAREST DEAR Albert ... his excessive love & affection gave me feelings of heavenly love & happiness I never could have hoped to have felt before! He clasped me in his arms, & we kissed each other again & again! His beauty, his sweetness & gentleness – really how can I ever be thankful enough to have such a Husband! ... to be called by names of tenderness, I have never yet heard used to me before – was bliss beyond belief! Oh! This was the happiest day of my life!
」
——我從來沒有擁有過這樣的夜晚,從來沒有!!!我最親愛最親愛最最親愛的阿爾伯特... 他給了我無與倫比的愛和幸福,這樣的愛這樣的幸福我以前做夢都沒有夢到過!他緊緊地把我抱在懷裡,我們不斷地擁吻!他的英俊、他的甜蜜與他的溫柔——天哪!真的是多少次的祈求才能讓我擁有這樣一位夫君啊!他叫我親愛的... 我以前還從來沒被這樣叫過——這一刻的歡樂真是無法想像!天哪!這是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
自此阿爾伯特取代墨爾本勳爵成為女王的重要的政治顧問以及伴侶,在女王在位前期位高權重佔據主導,成為一名對女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而維多利亞的母親被趕出了王宮安置在貝爾格雷夫廣場的住所中。1840年奧古斯塔索菲亞公主逝世後,維多利亞的母親在克拉倫斯宮和浮若閣摩爾樓中生活。後經阿爾伯特的調解,母女之間的關係逐步改善。
圖 維多利亞的婚禮,喬治·哈耶特繪
結婚後不久維多利亞即首次懷孕。1840年當身懷六甲的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坐著馬車前去探望母親時,18歲的愛德華·奧克斯福德企圖暗殺她。奧克斯福德兩度開槍卻皆未射中,此後以叛國罪起訴,但又以患有精神障礙為由被判無罪。這次暗殺的直接結果是使維多利亞的聲望劇增,稀釋了公眾因弗洛拉黑斯廷斯事件和閨房危機產生的不滿情緒。她的長女出生於1840年11月21日,也叫維多利亞。女王討厭懷孕、厭惡哺乳並認為新生兒很醜。然而她和阿爾伯特陸續又育有八個子女。
維多利亞的家庭事務大部分由她童年的家庭女教師路易絲·蘭辛男爵夫人處理。蘭辛夫人來自漢諾瓦,對維多利亞的性格形成產生過很大影響,她還支持維多利亞反抗肯辛頓體系。但是阿爾伯特認為蘭辛夫人並不稱職,而且因其不良管理使他女兒的健康受到威脅。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之間因此問題產生了激烈爭吵,最後蘭辛夫人被解僱,維多利亞與她的親密關係自此終結。
1842年-1860年1842年5月29日,正當維多利亞女王的馬車沿著倫敦林蔭道大道行進時,約翰·弗朗西斯執槍行弒,不過槍未擊發,約翰·弗朗西斯轉身逃脫。翌日女王沿著同樣的路線行進,只是速度更快護衛更嚴。之所以選擇同樣的路線,目的在於誘使弗朗西斯再次出擊並將其當場抓獲。果然不出所料,弗朗西斯又向女王舉槍,迅即被便衣警察逮捕,之後以叛國罪起訴。7月5日又有一名叫做約翰·威廉·比恩的人用手槍襲擊女王,但其槍膛內只裝有菸草和紙,因此幾乎沒有受到指控,而此時弗朗西斯的死刑判決被改為終生流放才過兩天。愛德華·奧克斯福德認為,對比恩從輕發落是因為他自己在1840年被無罪開釋。最終比恩被判18個月的監禁。與此相似,1849年當女王途經憲法山時,名為威廉·漢密爾頓的失業愛爾蘭人用火槍襲擊女王的馬車。1850年患有精神疾病的前軍官羅伯特·佩特襲擊女王,而且女王因此受傷。當時女王坐在馬車中,佩特用手杖打破女王的帽子並擊傷女王的額頭。漢密爾頓和佩特二人都被判七年流放。
維多利亞在位早期下議院對墨爾本的支持越來越弱,在1841年的大選中輝格黨落敗,皮爾繼任首相,與白金漢宮女王閨密們關係密切的輝格黨人的地位被取代。
1845年,愛爾蘭遭遇馬鈴薯晚疫病,其後四年逾百萬的愛爾蘭人死去,另有成百萬舉家逃亡,人們稱之為大饑荒。因此維多利亞女王在愛爾蘭被譏稱為「饑荒女王」。其實女王個人捐獻2000英鎊的賑災款,這個數字比其他任何個人捐贈都多。同時她不顧新教的反對,支持梅努斯·格蘭特在愛爾蘭建立羅馬天主教神學院。有故事說她僅捐了5英鎊賑災,又在同一天給巴特西·道格斯·霍莫給了同樣少的錢,不過這個故事只是19世紀末的一個傳言。
1846年,「穀物法」的廢除使皮爾政府遭受批評。很多保守黨人反對廢除該法,但是皮爾本人和一些保守黨人(支持皮爾的保守黨人)、輝格黨人和女王都支持廢除。在穀物法廢除案勉強通過之後,皮爾於1846年辭職,約翰·羅素勳爵代其出任首相。
在國際事務中維多利亞熱心於英法關係的改善。她主持很多英國王室成員和奧爾良宮之間的互訪活動,而與奧爾良宮之間關係的建立是通過克伯格斯的婚姻實現的。在1843-1845年間,女王和阿爾伯特與路易斯·菲利普一世在諾曼第的德尤堡中舉行會晤,這是自1520年英王亨利八世和法王弗朗西斯一世在金縷原會晤後,英國國王第一次會見法國君主。1844年路易斯·菲利普一世回訪英格蘭,從此成為第一個造訪英國國王的法國君主。1848年革命爆發,路易斯遭黜,之後便流亡到英格蘭。因英國對1848年革命的極大恐懼,維多利亞舉家離開倫敦前往更安全的奧斯本宮。奧斯本宮是國王在懷特島上的一處私產,購於1845年並隨即擴建。愛爾蘭民族主義以及示威活動沒有獲得廣泛支持,革命活動未起波瀾便已偃旗息鼓。1849年維多利亞第一次前往愛爾蘭是一次成功的公關,但是對於日漸興起的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並沒有產生深遠的影響。
儘管羅素的政府由輝格黨人組成,但女王並不喜歡。特別是女王發現外交大臣帕默斯頓勳爵經常未經內閣、首相或女王的同意便擅自行動。維多利亞對羅素抱怨說帕默斯頓在她不知曉的情況下向外國領導人發送官方信函,不過雖有女王本人一再提議,帕默斯頓並未去職而且一如既往。直到1851年帕默斯頓被解職,原因是未經首相同意便宣布英國政府對路易斯-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就任法國總統的支持。翌年波拿巴總統成為拿破崙三世,這一時期羅素的政府被短命的德比勳爵少數政府取代。
1853年藉助於新的麻醉劑氯仿,維多利亞生下她的第8個孩子利奧波德。由於女王對生產之痛銘於肺腑,因此在她的第9個孩子碧翠絲出生的時候她又一次使用氯仿,雖然當時神職人員表示反對,認為這有違聖經的教導;而醫療團隊成員也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太危險。女王可能在很多次生產之後患上產後抑鬱症。在阿爾伯特寫給維多利亞的信件中可以看到他不斷抱怨女王失去自制力,比如在利奧波德出生一個月之後,阿爾伯特在信中抱怨女王經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歇斯底裡」。
1855年初,取代德比政府的阿伯丁勳爵政府陷入一片指責聲中,原因是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政府對英軍管理不善。隨後維多利亞同時召見德比和羅素,要求他們組織政府,但是二者沒人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女王只好任命帕默斯頓為首相。
自克西米亞戰爭中英法密切合作之後,拿破崙三世於1855年4月訪問倫敦,而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在同年8月17-28日回訪。拿破崙三世親往敦刻爾克迎接女王夫婦並陪伴他們直到巴黎。女王夫婦參觀世界博覽會(該博覽會繼承1851年阿爾伯特關於萬國博覽會的設想)、巴黎榮軍院的拿破崙一世之墓(拿破崙一世的遺體遲至1840年才移葬此處),並作為貴客參加凡爾賽宮1200人的舞會。
1858年1月14日,有一個名為奧西尼的人企圖用英國製造的炸彈襲擊拿破崙三世,奧西尼是來自英國的義大利難民。隨即而來的外交危機使政府陷入困境,帕默斯頓因此辭職,德比復任首相。1858年8月5日女王夫婦參加法國軍港瑟堡的紐波特啟動典禮,拿破崙三世的目的是以此消除英國的疑慮,讓他們認為法軍備戰別有目標。與法國海軍相比較之後,女王認識到皇家海軍建設的落後,為此在返程路上寫信責備德比。德比的政府未能持續太久,1859年維多利亞重新召回帕默斯頓。
奧西尼襲擊案發生七天後,維多利亞長女與普魯士王子弗裡德裡克·威廉在倫敦舉行婚禮,二人於1855年訂婚,當時維多利亞公主年值14。在阿爾伯特的主張之下,婚禮推遲到公主17歲之時。女王夫婦期望他們的女兒女婿能夠使英國免受日益壯大的普魯士的影響。看到女兒離開英國踏上德國之旅時女王傷心不已,此後女王與公主保持頻繁的通信。「這讓我渾身發抖」,在寫給維多利亞公主的信中女王說,「當我看到你那些生活甜蜜幸福但懵懂無知的妹妹們時,我立時想到我不得不將她們全部送走——一個接一個地送走。」將近整一年後,維多利亞公主生下女王的第一個外孫——威廉。
圖 阿爾伯特親王,維多利亞女王和他們的九個孩子1861年3月,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去世,是時女王親侍在側。透過閱讀母親的遺作女王發現母親其實深深地愛著自己,這使女王為之心碎,並由此責怪康羅伊和蘭辛居心叵測地離間她們母女關係。為了讓妻子從喪母巨痛中恢復,阿爾伯特承擔很多女王的事務。是年8月女王夫婦看望他們的兒子威爾斯王子,並參觀兒子正在服役的沼澤軍營,之後女王夫婦在基拉尼住了一段時間。11月阿爾伯特聽到傳言,說王子與愛爾蘭的一名演員同居,震驚之餘阿爾伯特前往他兒子正在讀書的地方劍橋大學與其面談。12月初阿爾伯特感到非常不適,威廉·加納診斷他患了風寒,親王最終於1861年12月14日不治。女王認為丈夫的故去起因於威爾斯王子的荒唐,「他死於可怕的事務」,此後維多利亞女王餘恨綿綿,並在餘生裡只穿黑袍。她避免與公眾見面,在接下來的好多年裡很少涉足倫敦,她的隱居為她贏得「溫莎遺孀」之名。
維多利亞的自我隱退消弱了公眾對君主制的嚮往,鼓勵了共和運動的興起。不過女王確實承擔了她應承擔的責任,但依然僅限於其王宮——溫莎城堡、奧斯本宮以及蘇格蘭的私有寓所中,其中蘇格蘭的寓所巴爾莫勒爾堡是女王和阿爾伯特在1847年購置的。1864年3月,反對者在白金漢宮的柵欄上貼上布告,認為「這些房子應該讓那些真正做事的人居住或購買」。由此女王的叔叔利奧波德向她寫信並建議作為女王應該出現在公眾面前。最後女王同意參觀肯辛頓皇家園藝協會的花園,並乘坐敞篷馬車橫穿倫敦。
19世紀60年代維多利亞越來越依賴於蘇格蘭男僕約翰·布朗,一時間風言四起,甚至有二人秘密結婚的謠言見諸報端,在報導中女王被稱為「布朗夫人」。1997年的電影《布朗夫人》就是以他們的故事為題材,英國皇家藝術學會也展出埃德溫·蘭西爾爵士的一副以女王和布朗為主題的油畫。當時維多利亞出版《日記留影——我們的蘇格蘭高地生活》一書,書中女王特別描寫了布朗,而且高度讚揚了他。
帕默斯頓於1865年去世,在羅素執政一段時間以後,德比重新掌權。1866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丈夫去世後首次參加國會開幕大典,接下來的幾年中她支持《1867改革法》通過,該法案以賦予城市工人選舉權的方式使選民擴大兩倍,儘管她也不贊同婦女參加選舉。德比於1868年辭職,為班傑明·迪斯累利取代——迪斯累利的阿諛功夫讓維多利亞女王著迷。「人人喜歡奉承,」迪斯累利說,「當你走入王室,就應該手拿泥刀不斷粉飾」。他經常恭維女王的話是:「陛下,我們的主宰。」不過迪斯累利的政府只存在數月,是年年末他的競爭對手威廉·艾華特·格萊斯頓被任命為帝國首相。維多利亞發現格萊斯頓很是無趣:他告訴女王可以向別人吐苦水,儘管她是「公眾人物而不僅僅是一個女人」。
1870年,女王的退隱生活滋長英國的共和氛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是這種氛圍中建立的。在一次特拉法加廣場的共和黨人集會中,人們要求女王退位,而且激進分子公開反對女王。1871年8月和9月間,女王患上重病——胳膊上長了腫瘤,不過約瑟夫·萊斯特用他的抗感染性石碳酸噴霧成功實施手術並治癒女王。1871年11月底共和運動高漲,與此同時威爾斯王子患上傷寒,正是傷寒讓阿爾伯特親王薨逝,因此維多利亞女王非常擔心兒子再次不治。在阿爾伯特親王逝世十周年之際,威爾斯王子病情未見好轉,女王依然憂心忡忡。令她欣喜的是威爾斯王子最後挺了過來,隨後母子二人參加倫敦的一次公眾遊行,而且在1872年2月27日的感恩節上給聖保羅大教堂捐贈不菲,這讓共和氣氛逐漸消散。
1872年2月的最後一天,17歲的亞瑟·奧克勒向維多利亞女王的敞篷馬車揮舞無彈手槍,當時維多利亞剛到白金漢宮後不久,而且感恩節才過去兩天。侍奉女王的布朗抓住奧克勒,隨後奧克勒被判12個月監禁。該事件讓維多利亞女王的聲望再一次大大恢復。
印度女皇1857年印度爆發了民族起義,之後管理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東印度公司被解散,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財產和保護權正式併入大英帝國。女王對衝突雙方持有相對平衡的態度,對雙方的暴徒都予以治罪。她曾寫到「對這次血腥內戰深感悲慘甚為遺憾。」而且在阿爾伯特親王的推動之下,她堅持官方要正式宣布將東印度公司的權力移交給國家,認為國家「應該呼吸慷慨、仁慈和宗教自由的空氣」。在她的提議下,一份有「破壞本土宗教和風俗」傾向的文件被廢除,並以保證宗教信仰自由的文件取代之。
1874年大選後迪斯累利重新掌權。他通過了1874年公眾信仰監管法案,該法案將天主教的儀式從國教儀式中全部剔除,維多利亞女王對此強烈支持。女王喜歡簡潔樸素的儀式,她個人認為相比英格蘭聖公會的教堂,自己更願意去蘇格蘭長老會教堂。同時迪斯累利又促使議院通過了1876年皇家頭銜法案,如此維多利亞從1876年5月1日起加上了「印度女皇」的頭銜。1877年1月1日「印度女皇」在新德裡正式加冕。
1878年12月14日阿爾伯特親王忌日當天,女王的次女、黑森路易大公夫人愛麗絲公主在達姆斯塔特因病不治,維多利亞女王認為這個日期巧合「太難以置信了太不可思議了」。1879年5月女王做了曾祖母——薩克森-梅寧根的菲多雅公主誕生了,在這一月女王度過了她「又老又可憐」的60歲生日,愛女的去世讓她倍感蒼老。
1877年4月到1878年2月間,她五次以退位相脅,向迪斯累利施壓讓其在俄土戰爭中反對俄國,然而她的威脅沒有對事務產生多少影響,也沒有對討論該事務的柏林會議產生多少影響。維多利亞女王支持迪斯累利的領土擴張政策,這一政策導致了一些衝突如祖魯戰爭和第二次英阿戰爭。「如果我們想保持一流國家的地位」,她寫到,「我們必須、時刻、做好在任何地方出擊和應戰的準備。」維多利亞女王認為大英帝國的擴張是文明、善良的舉措,是保護那些土著居民免遭極權和惡法迫害的舉措:「這不符合我們對附屬國的一貫做法,除非我們有義務去做或者不得不做」。讓女王失望的是迪斯累利在1880年大選中敗北,格萊斯頓再度出任首相。次年迪斯累利去世,她被「瞬如泉湧的淚水」迷糊了雙眼,隨後為迪斯累利立碑並寫上「永懷感激的女王和真摯的朋友維多利亞·R.I.立」。
圖 維多利亞銅板硬幣,1885年
晚年1882年3月2日,因維多利亞女王拒絕接受其詩篇,憤世詩人羅德裡克·麥克萊恩倍感屈辱,於是在女王的馬車離開溫莎火車站時槍擊女王,事發後兩名伊頓公學的學生用雨傘阻止其逃逸,隨後被一名警察匆匆帶走。然而此人又以精神疾病為由無罪開釋,維多利亞對此憤怒異常,但是在王室成員的安慰之下又變得非常高興,她甚至說「遭受槍擊非常值得——這樣才能看到人們有多愛你」。
1883年3月13日,女王不慎從溫莎的樓梯上滾落,事發後直到7月她一直不能走路,也再沒能完全恢復健康,此外她還遭受風溼病的折磨。布朗在樓梯事件發生10天後去世,根據其私人秘書亨利·龐森比所言,維多利亞女王開始著手為布朗立傳。龐森比、蘭德爾·戴維森及溫莎城堡的管家都看到了早期的稿件,並勸阻女王不要將其發表,因為這會招致風言風語,最後稿件被毀。1884年初,維多利亞出版了《日記留影續集——蘇格蘭高地的生活》一書,在書中女王聲明「獻給她的侍從、忠誠的朋友約翰·布朗」。在布朗去世一周年的第二天,維多利亞從電報中得知小兒子利奧波德王子在坎城去世。這是「親愛的兒子們中最親的一個」,女王如此哀嘆。次月女王最小的孩子碧翠絲與巴騰堡的亨利王子陷入愛河,兩人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黑森和萊茵維多利亞公主的婚禮上相識相愛,而黑森和萊茵公主正是與亨利王子的哥哥路易斯共結連理。碧翠絲和亨利本打算結婚,但是維多利亞女王首先反對,因為女王想讓碧翠絲留在身邊陪伴自己。一年後亨利和碧翠絲答應留在女王身邊,女王隨即同意了二人的婚事。
1885年格萊斯頓因預算失敗被迫辭職,維多利亞女王為此感到高興,她認為格萊斯頓的政府是「我在位時最糟糕的一屆政府」,而且將戈登將軍死於喀土穆的原因歸咎于格萊斯頓。索爾茲伯裡取代格萊斯頓出任首相,但其政府只堅持了數月,之後維多利亞女王又不得不重新召回格萊斯頓,不過女王認為格萊斯頓一個「瘋瘋癲癲處事荒唐的老頭」。格萊斯頓力圖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但讓女王高興的是該法案未獲通過。在接下來的大選中,格萊斯頓敗於索爾茲伯裡,首相權杖再度易手。
登基50周年大典1887年,大英帝國舉國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6月20日女王出席了50名國王和王子參加的慶祝宴會。次日女王又參加了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感恩節祈禱活動,經此之後維多利亞女王又一次受到公眾的熱烈歡迎。6月23日之後2天,女王僱傭了兩名穆斯林男僕,其中一位是阿卜杜爾·卡裡姆。卡裡姆很快升為「Munshi」:教女王學習烏爾都語並擔任書記。女王的家人和僕人為之震驚,並以「穆斯林愛國聯盟」間諜的罪名控告卡裡姆,並且讓女王遠離印度教徒。侍從武官弗裡德裡克·龐森比(亨利爵士的兒子)發現「Munshi」編造了他的家庭狀況,並向時任印度總督的額爾金伯爵報告並評論:「Munshi如今的地位與當年的約翰·布朗相當。」維多利亞視他們的牢騷為種族偏見並不予理睬,卡裡姆依然留在女王身邊,直到女王去世後拿著一筆養老金返回印度。
1888年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成為德意志帝國弗裡德裡希三世的王后,但弗裡德裡希三世在位不滿百日而崩,女王的外孫威廉即位,是為威廉二世。在威廉二世的統治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的願望落空——威廉二世熱衷獨裁,而女王夫婦的本意是讓德意志成為一個自由國度。維多利亞女王認為她的外孫「沒心沒肺,缺乏智慧……而且其良心和大腦都已完全扭曲。」
1892年大選之後。格萊斯頓以82歲高齡再度拜相。當格萊斯頓提議讓激進的議員亨利·拉布謝爾進入英國內閣時,女王表示堅決反對,如此格萊斯頓只好同意不召拉布謝爾入閣。1894年格萊斯頓退休,在沒有詢問下任首相歸誰的情況下女王指派羅斯伯裡伯爵出任首相。羅斯伯裡的政府很軟弱,次年即被索爾茲伯裡取代。此後直至女王去世,索爾茲伯裡一直擔任首相。
登基60周年大典圖 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大典存照(倫敦,1897年)1896年9月23日,維多利亞女王打破了她祖父喬治三世在位六十年的紀錄,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大英帝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此紀錄直到2015年9月9日才被伊莉莎白二世打破。女王要求將慶祝活動延遲,與60周年登基大典同慶。在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的建議之下大英帝國又一次舉國同慶,恭賀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
所有大英國協國家的首相都接到邀請,而且女王的登基60周年大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軍隊參加遊行。在聖保羅大教堂之外舉行的公開感恩祈禱中,遊行隊伍停了下來,自始自終女王都坐在敞篷馬車中。慶祝活動最引人矚目的是表達了人們對女王70周年大典的熱切期待。
維多利亞女王定期到歐洲大陸去度假。1889年在法國比亞雷茨停留一段時間後,維多利亞女王穿過邊境來到西班牙做了一個簡單的遊覽,此舉讓她成為第一個踏上西班牙領土的英國國王。1900年4月時,第二次布爾戰爭在歐洲大陸非常不受歡迎,在這樣的時刻到法國做年度旅行顯得極不明智的,因此女王自1861年之後再次來到愛爾蘭,部分是為了表彰愛爾蘭政府在南非戰爭中的貢獻。7月,女王的次子阿爾弗雷德去世,「上帝!我親愛的可憐的阿斐也走了」,在日記中女王寫到,「這是非常難捱的一年,令人傷心難過的事情一個接著一個,除此無他。」
去世、繼承依照習俗維多利亞女王一直孀居。1900年女王在懷特島上的奧斯本宮裡度過聖誕節,次年1月初,女王感到「虛弱不適」。1月中旬她感到「嗜睡、頭昏、思維混亂」。[143]1901年1月22日星期二,傍晚六點三十分維多利亞女王駕崩,享年81歲,結束了近64年的統治,是近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曾經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此記錄已被後代伊莉莎白二世打破)。她的長子即位是為愛德華七世。彌留之際她的長外孫德皇威廉二世侍奉在床前,遵其遺願,她最喜歡的寵物波美拉尼亞狗圖瑞躺在身旁。
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為自己的葬禮做了安排,這種葬禮安排是軍人之女及軍隊首腦所享有的規格,應該穿白而不是戴黑。1月25日愛德華七世和康諾特公爵阿瑟王子將女王入殮,女王身著白色禮服和她的婚禮頭紗。根據女王的遺囑,女王的醫生和化妝師將家人、朋友和僕人的紀念物堆放在棺材周圍,另有一隻阿爾伯特親王之手的石膏模型、一件親王的便袍放在女王右側,一縷約翰·布朗的頭髮及其畫像放在女王左手中,女王家人將布朗之物用一束精心擺放的鮮花掩蓋。此外還放置了很多珠寶,其中包括約翰·布朗母親的婚戒,這枚婚戒是布朗在1883年送給女王的。2月2日(星期六)女王的葬禮在溫莎城堡中的聖喬治教堂中舉行,停放兩天以後安葬在溫莎大公園阿爾伯特親王之側的浮若閣摩爾皇家陵墓中。當女王下葬之後,天空飄起了大雪。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女王——在位時間為63年7個月零2天,她也是英國漢諾瓦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她的長子、繼任英王愛德華七世跟隨其父屬於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圖 80歲的維多利亞女王,繪於1899年
影響
根據女王傳記作家之一賈爾斯·聖·奧賓的描寫,維多利亞女王在成年之後平均每天寫作2500字。從1832年7月起直至駕崩,女王保持了寫日記的習慣,所有日記總計122卷。女王去世後其幼女比亞特麗斯公主成為其遺囑執行人,整理和編輯了女王的所有日記以後燒毀原稿,但絕大部分的日記依然留存。除比亞特麗斯公主的版本之外,艾瑟勳爵在公主焚毀之前整理了女王1832年至1862年的日記,維多利亞的信件有一部分由A.C.班森、赫克託·保利特、喬治·艾爾·巴克、艾瑟勳爵、羅格·福爾福特及理察·霍夫等人編輯出版。
維多利亞女王的外表並無魅力——女王既矮且胖還不愛裝扮,身高尚不足5英尺,但是她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在孀居初期人們並不喜歡她,但是在1880-90年代她又受到了公眾愛戴,是時她以慈母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直到日記解密公眾才知道女王對政治所產生的影響。維多利亞的傳記有很多是在日記解密之前寫的,如林頓·斯特萊徹在1921年出版的《維多利亞女王》現在被認為已經過時,伊莉莎白·朗福德和塞西爾·伍德漢姆-史密斯各自撰寫的傳記今天依然收到廣泛好評。除了他們二位,還有一些傳記作家認為維多利亞女王是一個感性、倔強、誠實、說話直來直去的人。
維多利亞在位期間,英國現代憲政君主制度(Constitutional monarchy)逐步完善。選舉制度的改革增加了下議院的權力,而君主和上議院的權力有所削弱。華特·白芝霍特在1867年寫道,君主只保持了「諮詢權、鼓動權和警示權」,維多利亞時期君主的象徵性大於政治性,與各種醜聞纏身的漢諾瓦王朝其他君主相比,這種象徵性非常強調道德和家庭價值,之前漢諾瓦王朝的醜聞敗壞了君主的名譽。維多利亞「母儀天下」的形象在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中間逐步加強。
維多利亞女王與歐洲王室成員之間親屬關係為她贏得「歐洲祖母」之名。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夫婦共有42名孫子女,其中34位成年。他們的後代包括伊莉莎白二世、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索菲亞王后等。
維多利亞女王的幼子利奧波德患有血友病,其5個女兒中愛麗絲公主和比亞特麗斯公主是攜帶者。王室的血友病從維多利亞女王遺傳至她的後代,包括俄羅斯皇儲阿列克謝、阿斯圖裡亞斯親王阿方索和西班牙王子岡薩諾等。由於維多利亞女王的祖輩中沒有血友病患者,而其後代有很多人患有此病,以致有人懷疑她的父親並非肯特公爵,而是一名血友病患者,不過目前沒有書面證據證明維多利亞的母親與血友病患者有染。此外男性血友病攜帶者一般會發病,因此即使存在這樣一個人他也會病的很厲害。更可能的是因女王父親在女王出生之時年事太高而造成的自發突變所致——父親年老生子其子女患血友病的機率會增高,自發突變的病例佔到30%。
1856年克西米亞戰爭中首次採用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獎勵勇猛之士,其後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依然將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作為最高榮譽。維多利亞生日是加拿大的法定假日,部分蘇格蘭地區將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或5月24日(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定為公共假日。
1888年,維多利亞女王授予聖約翰救護機構皇家特許權,並成為聖約翰騎士團的統領,從此代表英國王室的獅子(Lion)以及獨角獸(Unicorn)加入八角形聖約翰隊徽裡,形成今時今日的聖約翰隊徽。自此,英國的每一任君主都會兼任聖約翰騎士團的統領。聖約翰救護機構的全名添加「in the British Realm」等的榮譽並形成了今時今日的全名:「The Grand Prior in the British Realm of the Most Venerable Order of the Hospital of Saint John of Jerusalem」。
圖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末期大英帝國地圖
頭銜及紋章頭銜1819年5月24日–1837年6月20日: 肯特的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郡主殿下
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 女王陛下
1876年5月1日–1901年1月22日: 女王陛下、女皇陛下(英屬印度)
維多利亞在位末期,完整稱謂及頭銜是:「維多利亞陛下,託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信仰的守衛者,印度女皇。」
英國女性君主中只有維多利亞因身為英屬印度君主而享有女皇帝頭銜。
紋章維多利亞即位以前沒有紋章。1837年即位以來,因漢諾瓦王位由其五叔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及其男性子嗣繼承,維多利亞及後繼英王的紋章中沒有漢諾瓦王國標誌。
在蘇格蘭以外的地方,維多利亞的盾形紋章(也繡在王旗上)盾面由四部分組成:第一和第四部分是紅底三頭金獅(象徵英格蘭),第二部分是一頭紅獅四周飾以鳶尾花紋(象徵蘇格蘭),第三部分是藍底金色豎琴飾以銀色琴弦(象徵愛爾蘭)。在蘇格蘭使用的紋章是:第一和第四部分由象徵蘇格蘭的紅獅組成,第二部分是象徵英格蘭的三獅,兩塊紋章其他部位的獅子和獨角獸也有所不同。
家庭紀念事物主條目: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的地名列表
圖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中的維多利亞女王銅像
對維多利亞女王的紀念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大英國協國家。以她名字命名的地方或事物包括:
圖 維多利亞女王與英格蘭、蘇格蘭及英國君主
·END·
真正影響著美國的發展的人群——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新冠|國際】美國陸軍德特裡克堡
【人物】美國東岸首位亞裔市長:吳弭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A4%9A%E5%88%A9%E4%BA%9A_(%E8%8B%B1%E5%9B%BD%E5%A5%B3%E7%8E%8B)編輯歷史:截止發稿時的最新歷史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