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生活條件好了,吃的就一定好了嗎?快樂肥宅水、主食佔比大、經常點外賣... 亞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中國人肥胖率逐年上升,甚至演變成危害民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中國居民健康與營養調查結果表明,1997—2009年,成人超重肥胖率由25.1%升至39.6%。據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結果可知,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達到30.1%,肥胖率達到11.9%,兩者合計42.0%。而《北京市中小學生營養與健康狀況報告(2017)》顯示,2017年,北京監測學生超重率15.9%,肥胖率16.9%,超重肥胖率已達到32.8%,與美國水平一致。「中國人口肥胖基數大,成為體重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青少年肥胖比例也越來越高。」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說道。
中國式肥胖:體型不胖,慢性病來得快
由於人種差異,中國式肥胖的特徵和歐美國家有些不同。「中國人肥胖的體型還沒有達到和歐美國家人種肥胖的體型時,已經出現一些慢性疾病了。」陳偉介紹。
俗話說,一胖生百病。2013年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檢測結果顯示,中國成人超重率為32.4%,肥胖率為14.1%,兩者合計為46.5%。由肥胖引起的慢性疾病眾多,包括糖尿病、冠心病、痛風等代謝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膽囊性疾病,非酒精性肝病以及生殖系統疾病,甚至導致部分女性不孕;還可能誘發牙齒疾病、皮膚疾病、心理疾病。
此外,肥胖可能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生率。陳偉介紹:「目前已經發現至少18種惡性腫瘤是和肥胖掛鈎,大家要重視這一問題。」
中國式肥胖:高GI飲食,攝入不均衡
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們花在做飯的時間上變少了,更多時候選擇吃外賣。陳偉介紹了這幾年減重宣傳和調研情況,他說,雖然城市人口的肥胖發生比例在下降,但仍高達60~70%。
「中國式肥胖的相關因素涉及遺傳、認知、膳食、運動和環境等多個方面,尤其和高油、高鹽、高糖的『三高』飲食習慣和『高GI』(GI是升糖指數,是指攝入食物後身體中血糖變化的程度,高GI食物對血糖影響較大)的膳食模式有關,成了『四高』。」陳偉介紹。中國人的飯桌上離不開主食,有些人就算已經吃飽了,還是要吃點主食,否則總覺得自己沒有吃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動能來源的膳食習慣,也是中國人區別西方人肥胖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當血糖生成指數在55%(也有資料簡稱55)以下時,可認為該食物為低GI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在70%以上時,則為高GI食物,例如精白米、白麵包、米粉、精白粉掛麵、甜蛋糕等主食,都屬於高GI食物。當我們過多攝入高GI食物時,餐後胰島素快速升高,會促進血糖轉化為糖原或脂肪。不僅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風險也會大大增加,影響身體健康。
解決方案:低GI飲食,科學減重
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肥胖率較高的國家,低GI飲食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每天可以有一半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選擇低GI食物。因為低GI食物可以讓胰島素升高的效率變低,減少飢餓感,從而帶來更好的減重結果。」 陳偉主任感慨,「我們常告訴糖尿病人應該低GI飲食,然而事實上在國際上低GI飲食,對所有的人群及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有益,對防治肥胖和肥胖相關的代謝性疾病也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
此外,響應健康中國2030倡議的「三減三健」,即減糖、減油、減鹽,陳偉建議肥胖人士少吃高鹽、高糖、高油和高肥肉的食材,有利於控制體重。
除了選擇低GI食物,陳偉建議人們要遵循科學的減重方法,他介紹了三種解決方案:
1、遵循醫學能量減重方案。在醫學模式下,用醫療手段進行適當監控和個性化飲食的制定,設定個體化減重目標。
2、尋找致胖原因。除了極少數的病理性因素外,絕大多數肥胖和生活習慣有著密切聯繫。陳偉說:「首先要去尋找這個人有哪些行為不利於減肥,哪些有利於減肥,才能減少反彈或減不下去的機率。」
3、多種減重方式相結合。結合多年的減重經驗,陳偉認為高蛋白減重、輕斷食減重、限能量平衡減重都是可行的減重方法,如果可以做到三個方式互相組合,大部分人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減重方案。
陳偉提醒,積極的體育鍛鍊也是減重不必可少的組成部分。除了管住嘴,還要邁開腿,這樣才能達到健康的體重和生活狀態。
(本文系專家觀點,不代表本報觀點)
文字 | 龐倩影
編輯 | 木言
校對 | 黃小慧
原標題:《【關注】中國式肥胖:引發多種慢性病,低GI飲食有利減重化解》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