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石村的垃圾分類驛站。 株洲日報記者 李支國 攝
垃圾中轉站的環衛人員和村民在卦石村清理垃圾。 (資料圖)
株洲日報記者 俞強年
通訊員/唐勝軍 肖凌峰 魏星
環境衛生影響到地方的形象和臉面,關係到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貫徹落實省、市、區關於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行動」的要求,白關鎮第一時間展開行動,迅速掀起環境治理的熱潮。
清理廢棄雜物、河塘溝渠、農業生產廢棄物,整治亂貼亂畫、私搭亂建、私接亂拉,提升垃圾分類效果、改廁服務質量、村莊和庭院「四化」水平、環境與健康意識。「三清三整四提升」,這一惠及農村千家萬戶、實現農民安居樂業的民生工程落到實處,暖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1.
垃圾分類: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
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推動生活垃圾處理,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株洲「新時尚」、引領文明「新風尚」,讓綠色成為新時代株洲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這是市委的要求,也是群眾的期盼。
為落實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大會精神,白關鎮及時安排部署,創新舉措高效推進,紮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基本形成了「全民知曉、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
卦石村,通往村裡的瀝青路平整乾淨。路邊的「垃圾分類驛站」,擺放著藍綠紅黃四色垃圾桶,分別標識著盛裝可回收物、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廢棄口罩。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垃圾分類在這裡落地開花。
「以前,路邊經常看到垃圾,十分礙眼,而且一堆裡面又有各類垃圾,難以分揀。現在,通過經常性的整治行動,開展垃圾分類行動,村裡環境得到實質性改觀,村民垃圾分類意識大大提升。」卦石村黨總支書記張開芳表示,鎮政府給予很大的幫助,老百姓都爭先恐後,共同把小庭院和村裡的大環境打理得乾淨靚麗。
卦石村是白關鎮垃圾分類試點村之一。根據白關鎮2020年「垃圾分類減量」行動要求,村支部書記為村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第一責任人,村幹部為主要責任人,村要迅速確定穩定的環保員隊伍,具體明確和落實村幹部、村民組長、黨員及環保員建立「村幹部包片、組長包組、黨員包戶、環保員包責任區」的網格管理模式,改變了過去「蒼蠅與蜜蜂齊飛,花香伴腐臭入鼻」的尷尬局面。
今年以來,該鎮全面取締露天垃圾池,投入分類垃圾桶20000餘個,配置電動三輪車69臺,清理垃圾55000餘噸;建成2個垃圾中轉站,引進4家保潔公司,配備4臺灑水車、4臺垃圾清掃車、70餘臺垃圾收集車,環衛保潔實行市場化運作,實現每日「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農村主次道路兩側等可視範圍內的白色垃圾基本消除。
該鎮還建成15個垃圾分類處理站,在1個村、13所學校實行垃圾分類試點,垃圾分類收集員175人,在卦石村開展垃圾分類試點減量工作,建成2個乾濕分離漚肥池,2座垃圾分揀驛站,1座垃圾中轉站;建立環境衛生管理經費保障機制,白關社區、楠木山村、卦石村與群眾籤訂「三包協議」,實現集中清理與日常清理、專業保潔與群眾保潔相結合的運行模式。
2.
河塘溝渠清理:從「河道治理」到「全周期管理」
5.6公裡的鄧譚水渠裡,水流潺潺,雜草叢生的岸坡經過修剪打理後,整潔有序。
「鄧譚水渠流經東山村和姚家壩村,其中在我們村有3.2公裡。」東山村黨總支書記張望勝介紹,村裡以「百日行動」為契機,聯合東方四季果蔬協會開展「興水利、助農業、清溝渠」暨全民義務水渠清淤活動。附近的村民紛紛說:「水渠疏通了,明年春耕就好辦了。」
一條水渠、一條河,不僅影響著農業生產,還關乎群眾的幸福指數。白關鎮結合河長制聯合執法行動,以轄區內主要水體及農戶房前屋後河塘溝渠、排水溝等為整治對象,堵源截流、水岸共治、常態保潔,實現「全周期管理」。
水的問題在岸上。該鎮開展農村水環境治理,著重清理沿岸垃圾、水體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等,禁止向河道、溝渠、坑塘、水庫丟棄垃圾、排放糞便,逐步消除黑臭水體。今年以來,按時超額完成改廁任務995個,全鎮四個美麗鄉村旱廁全部清零;積極開展農村公共廁所建設,打造美麗宜居示範村、精品村內的「樣板公廁」,修建公廁3座。
依法關閉、拆除違規飼養場地,該鎮大力整治村莊畜禽汙染,消除禽畜亂撒亂跑、糞汙隨地排放行為,減少養殖糞汙影響村莊環境,實現全鎮農村水域水清、岸綠、景美。
3.
庭院清理: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
蠶梅村,村民院前屋後果樹林立。凜凜冬日,北風呼呼,落葉盤旋飛舞。清掃落葉、修剪枝杈,成為村民日常衛生工作之一。
來到黃慶華家,門前幾畝地的菠菜生機勃勃,旁邊的水塘清澈,院後成片的桑竹裡,雞鴨成群。一棵高大的桑樹上,兩隻喜鵲在枝杈上築巢歌唱。這間房子建於上世紀80年代,屋舍簡陋,乾淨整潔,被評為蠶梅村「最美庭院」。
「整齊乾淨本身就是一種美。」村黨總支書記吳輝虹說,以前村裡居民對環境衛生不重視,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引導農民群眾轉變觀念,改變傳統不良生活習慣。
人居環境整治,離不開群眾支持。白關鎮將環境整改與轉變觀念相結合,培養農民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把「要我做」變為「我要做」的自覺意識。
該鎮開展「展巾幗風採·創最美庭院」行動,以整治家庭環境衛生為重點,以「居室美、廚廁美、庭院美、身心美」為標準,以「家裡家外乾乾淨淨,屋前屋後清清爽爽」為目標,充分發揮婦聯組織獨特優勢,為推進農村環境整治行動貢獻巾幗力量;踐文明轉民風,組建志願服務隊53支,開展「掃大街、清水渠」公益活動407次。
引導村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樹典型優家風,各村(社區)落實「門前三包」,通過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組織婦聯執委每月開展「最美庭院」評比,掛牌亮星。全鎮每季度利用農村趕集開展「最美庭院」抽獎,樹立標杆,營造「比學趕超」濃厚氛圍。
【來源:株洲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