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2020-12-09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也愈演愈烈

● 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

● 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形成權威的行業標準,才能進一步促進漢服的品牌化、產業化,真正走出小眾市場的局限

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年,天貓的漢服品類銷售額增長超過6倍。今年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者達到2000萬人,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將超過4億人。

而新的年輕人聚集平臺還在加速推動漢服的流行。來自嗶哩嗶哩的數據顯示,2019年平臺上國風愛好者達到8347萬人,其中83%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不少店鋪只看見市場紅利,缺乏基本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導致近年來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

小眾漢服逐漸破圈

潛力巨大資本入局

《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的「華」就是指漢服,其華美、優雅、端莊,含蓄而包容,蘊涵著沉澱了幾千年的中華禮儀文化。

有國風愛好者認為,今天在年輕人群體中掀起的「漢服風潮」,傳遞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民族傳承。

在漢服成為一種現象級符號之前,人們對其有一個模糊的描述——古裝。隨著「95後」「00」後日漸成為消費主力人群,漢服被定義為獨立的服裝消費品類。

2019年3月,「淘寶新勢力周」發布的《2019中國時尚趨勢報告》顯示,在時尚搜索關鍵詞趨勢TOP10中,漢服位列女裝排行榜第三。「漢服」搜索量同比增長兩倍,連續數月搜索人數超「襯衫」。

六六是一名漢服店主,他對漢服近年來的火熱發展深有體會。據他介紹,在全球最大的紡織市場——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的一層,可以窺見漢服的發展,這裡的每一家布料店鋪門口都掛滿了漢服的服裝面料,而一年以前,這裡售賣漢服面料的店鋪不足5家。

經營漢服品牌已經長達6年的吳曉回憶,最初很難找到專門做漢服的廠家,基本都是偏古裝、戲服或是那種做時裝之外附帶做漢服的。而現在,全國差不多已經有20多家專業做漢服的廠家。

2019年9月,央視財經報導稱,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估算已超過200萬人,市場總規模約為10.9億元。

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漢服市場,吸引了不少資本的入局。據悉,阿里和虎牙相繼上線主打漢服社交功能的App,而且申請了多個類別的商標保護。

但對於一些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的店主來說,稍不留意,自己苦心經營的漢服品牌就有可能被人「拿走」了。

漢服品牌商金先生在接受財經媒體「霞光社」採訪時說,堅持做原創的成本非常高,圈子裡做山寨漢服的人非常多。短期來看,山寨確實更賺錢,也能節省很多成本,但不能長期發展,現在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山寨問題,「如果突然有一款有山寨的可能性,就會被消費者在社交平臺或自己的圈子裡『掛』出避雷,一旦進入黑名單,就會被定在『山店』的恥辱柱上,品牌口碑就很難維繫了」。

山寨漢服充斥市場

惡意搶註阻礙發展

在漢服圈,「山寨」和人們常說的「抄襲」已然是兩個概念。

據業內人士介紹,「抄襲」是基於已有的圖案,進行改編,提取其中的元素;而「山寨」是直接挪用原創商家設計的漢服面料,甚至搶註他人的店鋪名稱、商標。

近年來,「山寨與正品之爭」成為漢服圈的熱議話題。在山寨店主們投機取巧的非法商業行為中,原創漢服商家成為受害者。

據吳曉介紹,漢服的生產周期相對較長,從款式設計、打板做樣衣到最終的預售、出貨,整套流程走完起碼需要兩個月時間。不過,也需要保證較快的款式更新,用新款吸引消費者,同時商家還要儘可能地打造「爆款」。

吳曉回憶,早幾年,國內沒有現成的漢服可賣,有一批對漢服有興趣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漢服素材,自行設計製作出了漢服,受到大家的喜愛。但也因為耗時耗力,所以定價要稍微高一些。

「後來有人一看,賣得不錯,便複製了一些類似的漢服來賣,這樣省時省力,價格更便宜,所以很多新來的人會選擇後面的便宜款。這就造成了前面那批人的不適,因為他們的辛苦成果被簡簡單單複製一下就熱賣了。」吳曉說。

在不少受訪的從業者看來,「山寨與正品之爭」在阻礙漢服的普及。

有漢服愛好者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很多人「知山穿山」,還有人會混淆概念,認為正品價格太高,價格親民的山寨貨比較適合初級玩家,「但問題在於,正版是設計師的心血,山寨涉嫌抄襲他人勞動成果,如果助長這種風氣,漢服文化傳承也不可能長久,只能淪為追求廉價、追趕潮流的生意」。

另一位漢服愛好者也表示擔憂:「一些原創漢服制式一經推出就被其他店抄襲,然後以低於原價的售價賣出,在這種情況下,原創者吃力不討好,抄襲者卻賺得盆滿缽滿,如果再缺乏有力的原創保護機制,耐心做原創的人會越來越少。」

據六六觀察,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商家在起步階段時多使用小規模自產自銷、小作坊等模式,彼時也尚未出現太多侵權行為。如今市場迎來井噴,商業價值凸顯,山寨店鋪也隨之增多。

六六的工作室有來自時裝圈的合作夥伴,在後者的幫助下,六六在創立品牌「衿娥」初期便註冊了商標。

「否則我們也不會有較強的品牌保護意識。」六六說。

「漢服圈子小,碰壁之後,大家對於原創的保護意識反而更強。」六六說,如今,也有不少商家前來找他諮詢,如何通過商標註冊維護自己的原創品牌。

他還會提醒前來諮詢的商家提防黑心的商標註冊代理公司——商標註冊本身並不要求註冊人是否持有店鋪,一些黑心代理公司可以在發現客戶提供的商標未註冊之後,進行搶註,以此向客戶索要金額,進行商標轉讓。

盜用原創漢服面料

魚目混珠真假難辨

和商標搶註相比,在業內人士看來,盜用原創漢服面料是圈內更加普遍的一種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且更為隱秘,往往難以及時發現。

據介紹,漢服的服裝裁製工藝一般為「平裁」,即衣服的前後身通裁,因此漢服生產所需的面料圖案非常完整,這導致漢服的山寨店鋪或面料生產廠家更容易挪用原創的面料設計,進行非法售賣和二次生產。

六六就是在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發現,自己家原創的漢服面料未經授權在市場上流通。

宋制的席地長裙底部繡有金色的侍女獻壽圖——在同行商家從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發回的現場照片裡,六六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家的原創面料。這款面料在2018年年底第一次用於「衿娥傳統服飾」的漢服產品中,六六在面料設計成稿之後便進行了資料申請,取得了作品登記證書。

去年5月,看到這款面料在市場上被非法銷售後,經考證,六六發現侵權的主體是合作生產面料的工廠。六六與對方交涉時,被告知「只有這款面料當年的訂單滿2000米,才不會把它往外流通」。

面對廠家的侵權行為,六六準備提起民事訴訟。

據法律人士介紹,服裝的面料設計可以作為美術作品,申請作品登記證書,受到著作權的保護。即便山寨店鋪也申請了作品登記證書,局部相似度很高,法院仍會依據作品登記時間的先後,考量哪一份證書真正具有法律效力。

除了通過著作權對原創漢服加以保護,部分漢服商家還會將符合專利法規定的足履設計方案作為外觀設計專利予以申請。

比如,原創漢服店「步月歌」專門設計生產漢服的平底鞋產品,目前上市的產品已持有6個專利。2019年,「步月歌」的運營商高煜在淘寶上發現,某山寨漢服店挪用了「步月歌」持有專利的翹頭弓鞋設計,隨即委託律師提起訴訟。

六六認為,與服裝設計智慧財產權保護相關的報導目前仍然較少,漢服行業又是一個新興行業,大家容易形成「很難打官司、難取證」的普遍認知。

對此,從業人員普遍認為,雖然擁有一定的保護原創產品的法律手段,但漢服商家自身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弱以及上訴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仍是當下漢服界減少「山寨與正品之爭」的最大難題。要想杜絕山寨現象,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形成權威的行業標準,才能進一步促進漢服的品牌化、產業化,真正走出小眾市場的局限。

除了山寨抄襲的問題,漢服還面臨市場炒作的問題。有從業者透露,比如,有些商家設計「飢餓營銷」玩法,導致很多樣式的漢服成為圈裡的絕版,「由於漢服市場供需失衡,加之炒作賣家的加入,逐漸讓漢服成為一種奢侈品,在這種趨勢下,那些想要嘗試消費漢服的新人群只會『敬而遠之』。」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六六、吳曉、高煜為化名)

來源:法治日報

相關焦點

  • 終結漢服市場亂象 重在斬斷灰色利益鏈
    終結漢服市場亂象 重在斬斷灰色利益鏈 2020-12-08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盜用原創面料 惡意搶註商標
    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也愈演愈烈● 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 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形成權威的行業標準,才能進一步促進漢服的品牌化、產業化,真正走出小眾市場的局限□ 本報記者  趙 麗□ 本報實習生 解亦鴻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原標題: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也愈演愈烈  ● 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  ● 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盜用原創面料魚目混珠,惡意搶註商標
    據他介紹,在全球最大的紡織市場——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的一層,可以窺見漢服的發展,這裡的每一家布料店鋪門口都掛滿了漢服的服裝面料,而一年以前,這裡售賣漢服面料的店鋪不足5家。經營漢服品牌已經長達6年的吳曉回憶,最初很難找到專門做漢服的廠家,基本都是偏古裝、戲服或是那種做時裝之外附帶做漢服的。而現在,全國差不多已經有20多家專業做漢服的廠家。
  • 「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據他介紹,在全球最大的紡織市場——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的一層,可以窺見漢服的發展,這裡的每一家布料店鋪門口都掛滿了漢服的服裝面料,而一年以前,這裡售賣漢服面料的店鋪不足5家。經營漢服品牌已經長達6年的吳曉回憶,最初很難找到專門做漢服的廠家,基本都是偏古裝、戲服或是那種做時裝之外附帶做漢服的。而現在,全國差不多已經有20多家專業做漢服的廠家。
  • 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產業化,真正走出小眾市場的局限 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據他介紹,在全球最大的紡織市場——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的一層,可以窺見漢服的發展,這裡的每一家布料店鋪門口都掛滿了漢服的服裝面料,而一年以前,這裡售賣漢服面料的店鋪不足5家。 經營漢服品牌已經長達6年的吳曉回憶,最初很難找到專門做漢服的廠家,基本都是偏古裝、戲服或是那種做時裝之外附帶做漢服的。而現在,全國差不多已經有20多家專業做漢服的廠家。
  • 盜用原創面料魚目混珠,惡意搶註商標……漢服市場亂象叢生,怎麼破?
    >● 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形成權威的行業標準,才能進一步促進漢服的品牌化、產業化,真正走出小眾市場的局限法治日報消息,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而現在,全國差不多已經有20多家專業做漢服的廠家。2019年9月,央視財經報導稱,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估算已超過200萬人,市場總規模約為10.9億元。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漢服市場,吸引了不少資本的入局。據悉,阿里和虎牙相繼上線主打漢服社交功能的App,而且申請了多個類別的商標保護。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當今社會,「版權保護」何來容易?
    什麼是漢服?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在小眾服飾中,Lolita洋裝、JK制服和漢服,因其規模小、產量少、價格貴、工期長的共同特點,被消費者戲稱為「破產三姐妹」。包括金頂金行小金在內的國風愛好者認為,今天在年輕人群體中掀起的「漢服風潮」,傳遞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民族傳承。
  • 漢服女景區撩腿引關注,請別讓漫展亂象,髒了國粹經典
    可以說,自從近年來動漫和某遊戲火爆之後,關於cos似乎一夜之間,變成了很多少男少女爭先模仿的對象,然而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亂象,包括黑森林事件,還有真空漏出事件,讓人大呼毀三觀。似乎漢服和旗袍,只有漏出來,才能顯示出來衣服的價值與意義,也似乎只有越來越短,越來越奔放,才能展示女性的軀體之美,一時之間,為了迎合市場,迎合很多獵奇心理,原本正常服裝和旗袍也是被改的面目全非,所謂的分叉腿,還有露肚裝應運而生,甚至還有冒充軍閥夫人的香肩裝,也是逐漸開始火熱,一時間整個古裝市場開始變得烏煙瘴氣。
  • 深圳二手房市場調查:價格亂象頻現 亟需制度引導
    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 胡華雄掛牌價虛高,頻繁調價,抱團漲價……近幾個月來深圳部分二手房市場仍在躁動。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對深圳二手房市場的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暴露出的一些亂象值得警惕。在調查過程中,多位購房者和房產中介都表達出這樣的觀點:「7·15」樓市調控新政後「滿5年」的二手房由於交易稅費較少成為「稀缺品」,這類二手房的掛牌價更容易被抬高,也會帶動其他房源的價格。高昂的交易稅費對於剛需置業者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
  • 「國民球鞋」飛躍渠道亂象調查
    不過,讓這個昔日的國民球鞋尷尬的是,它在歐洲市場是售價上百歐元的潮流爆款,而在中國市場這片故土,卻被貼著「廉價」、「真偽難辨」、「渠道混亂」的標籤。北京商報記者日前調查發現,飛躍鞋在國內市場有著五花八門的生產商、銷售商,儘管每一家都自稱「有授權」、「是正品」,但 「飛躍」真正的品牌歸屬仍然成謎。
  • 網際網路銷售模式助長保健品市場亂象
    據了解,近年來保健食品市場亂象整治力度持續加大,但是虛假廣告、誇大宣傳、消費欺詐等問題仍然屢禁不止。專家認為,必須明確保健品的法律定位,加快完善保健食品監管的配套規章制度。然而,中國保健品行業在歷經30年高速發展的同時,一些亂象也逐漸浮出了水面。其中不乏經營多年的大品牌。2018年12月28日,權健集團涉嫌虛假宣傳、傳銷等問題被集中曝光,天津市武清區市場監管局已對其涉嫌虛假宣傳的違法行為進行立案調查。
  • 瑜伽市場亂象調查:只要交錢,培訓四天就「變」教練
    但記者調查發現,由於大眾對「舶來品」瑜伽了解不多,加之一些培訓機構「花式賺錢」挖空心思,瑜伽領域不乏「連環套」「坑中坑」,有的經營活動形同「傳銷」,存在考證亂、師資差、噱頭多和功效虛的四大亂象。考證,竟成了一些瑜伽館的「生意」瑜伽愛好者陳意沒想到自己只學了3個月的瑜伽,就被瑜伽館的「老師」盯上了。
  • 只要交錢,培訓四天就「變」教練——瑜伽市場亂象調查
    新華社長沙6月22日電 題:只要交錢,培訓四天就「變」教練——瑜伽市場亂象調查新華社記者謝櫻、李麗6月21日是國際瑜伽日。作為一種身心鍛鍊修習法,瑜伽在世界各地受到不少練習者追捧,近些年在中國也發展迅速。
  • 小眾漢服逐漸破圈 行業亂象亟待規範
    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年,天貓的漢服品類銷售額增長超過6倍。今年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者達到2000萬人,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將超過4億人。而新的年輕人聚集平臺還在加速推動漢服的流行。來自嗶哩嗶哩的數據顯示,2019年平臺上國風愛好者達到8347萬人,其中83%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
  • 深圳二手房市場「亂象」調查:還有業主微信群鼓動...
    掛牌價虛高,頻繁調價,抱團漲價……近幾個月來深圳部分二手房市場仍在躁動。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對深圳二手房市場的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暴露出的一些亂象值得警惕。掛牌價虛高 不少小區最新掛牌價遠超成交均價在調查過程中,多位購房者和房產中介都表達出這樣的觀點:「7·15」樓市調控新政後「滿5年」的二手房由於交易稅費較少成為「稀缺品」,這類二手房的掛牌價更容易被抬高,也會帶動其他房源的價格。高昂的交易稅費對於剛需置業者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
  • 你為什麼討厭漢服圈?雖然喜愛漢服,但是第一種行為令人厭惡
    現如今,喜愛漢服的愛好者越來越多,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所以漢服愛好者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同時還有一些不喜歡漢服成圈並且也不願意加入所謂漢服圈的愛好者存在,這一類看似「不合群」的愛好者都自稱自己為「野袍子」。
  • 漢服文化為什麼突然火了
    熟悉中國網際網路的老網民一定記得,「復興漢服」的理念在早年間遭遇不少白眼與挫折。那時,許多漢服愛好者組織的活動往往應者寥寥。某些打著漢服旗號譁眾取寵的人,以及早期漢服產業相對粗陋的設計與工藝水平,讓普通人難以產生好感。鍾愛漢服的年輕人,只能在諸多誤解與壓力之中與「同袍」抱團取暖。在短短數年之內,漢服文化取得如此大的突破。
  • 辛巴被調查 小仙燉遭處罰 燕窩行業為何亂象頻出?
    辛巴被調查、小仙燉被處罰……燕窩市場亂象暴露在公眾視線。在業內人士看來,燕窩行業發展還處於初期,缺乏規範化建設,部分企業經營基礎較為薄弱,受網紅文化刺激、資本進入後希望企業加速擴張變現,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行業亂象頻出。
  • 知識報告|2020年Q1中國漢服市場運行狀況監測報告
    隨著95/00後群體消費能力得到解放,眾多個性化消費需求開始暴漲,其中作為小眾興趣消費的漢服市場也呈現出超強的消費能力,僅2019年就創造了45億元人民幣的零售額,未來隨著新生代消費群體的進一步成長,小眾興趣消費市場擁有著百億、千億甚至萬億級別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