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漢服逐漸破圈 行業亂象亟待規範

2020-12-26 跑酷財經網

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年,天貓的漢服品類銷售額增長超過6倍。今年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者達到2000萬人,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將超過4億人。

而新的年輕人聚集平臺還在加速推動漢服的流行。來自嗶哩嗶哩的數據顯示,2019年平臺上國風愛好者達到8347萬人,其中83%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不少店鋪只看見市場紅利,缺乏基本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導致近年來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

小眾漢服逐漸破圈

潛力巨大資本入局

《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的「華」就是指漢服,其華美、優雅、端莊,含蓄而包容,蘊涵著沉澱了幾千年的中華禮儀文化。

有國風愛好者認為,今天在年輕人群體中掀起的「漢服風潮」,傳遞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民族傳承。

在漢服成為一種現象級符號之前,人們對其有一個模糊的描述——古裝。隨著「95後」「00」後日漸成為消費主力人群,漢服被定義為獨立的服裝消費品類。

2019年3月,「淘寶新勢力周」發布的《2019中國時尚趨勢報告》顯示,在時尚搜索關鍵詞趨勢TOP10中,漢服位列女裝排行榜第三。「漢服」搜索量同比增長兩倍,連續數月搜索人數超「襯衫」。

六六是一名漢服店主,他對漢服近年來的火熱發展深有體會。據他介紹,在全球最大的紡織市場——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的一層,可以窺見漢服的發展,這裡的每一家布料店鋪門口都掛滿了漢服的服裝面料,而一年以前,這裡售賣漢服面料的店鋪不足5家。

經營漢服品牌已經長達6年的吳曉回憶,最初很難找到專門做漢服的廠家,基本都是偏古裝、戲服或是那種做時裝之外附帶做漢服的。而現在,全國差不多已經有20多家專業做漢服的廠家。

2019年9月,央視財經報導稱,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估算已超過200萬人,市場總規模約為10.9億元。

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漢服市場,吸引了不少資本的入局。據悉,阿里和虎牙相繼上線主打漢服社交功能的App,而且申請了多個類別的商標保護。

但對於一些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的店主來說,稍不留意,自己苦心經營的漢服品牌就有可能被人「拿走」了。

漢服品牌商金先生在接受財經媒體「霞光社」採訪時說,堅持做原創的成本非常高,圈子裡做山寨漢服的人非常多。短期來看,山寨確實更賺錢,也能節省很多成本,但不能長期發展,現在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山寨問題,「如果突然有一款有山寨的可能性,就會被消費者在社交平臺或自己的圈子裡『掛』出避雷,一旦進入黑名單,就會被定在『山店』的恥辱柱上,品牌口碑就很難維繫了」。

山寨漢服充斥市場

惡意搶註阻礙發展

在漢服圈,「山寨」和人們常說的「抄襲」已然是兩個概念。

據業內人士介紹,「抄襲」是基於已有的圖案,進行改編,提取其中的元素;而「山寨」是直接挪用原創商家設計的漢服面料,甚至搶註他人的店鋪名稱、商標。

近年來,「山寨與正品之爭」成為漢服圈的熱議話題。在山寨店主們投機取巧的非法商業行為中,原創漢服商家成為受害者。

據吳曉介紹,漢服的生產周期相對較長,從款式設計、打板做樣衣到最終的預售、出貨,整套流程走完起碼需要兩個月時間。不過,也需要保證較快的款式更新,用新款吸引消費者,同時商家還要儘可能地打造「爆款」。

吳曉回憶,早幾年,國內沒有現成的漢服可賣,有一批對漢服有興趣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漢服素材,自行設計製作出了漢服,受到大家的喜愛。但也因為耗時耗力,所以定價要稍微高一些。

「後來有人一看,賣得不錯,便複製了一些類似的漢服來賣,這樣省時省力,價格更便宜,所以很多新來的人會選擇後面的便宜款。這就造成了前面那批人的不適,因為他們的辛苦成果被簡簡單單複製一下就熱賣了。」吳曉說。

在不少受訪的從業者看來,「山寨與正品之爭」在阻礙漢服的普及。

有漢服愛好者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很多人「知山穿山」,還有人會混淆概念,認為正品價格太高,價格親民的山寨貨比較適合初級玩家,「但問題在於,正版是設計師的心血,山寨涉嫌抄襲他人勞動成果,如果助長這種風氣,漢服文化傳承也不可能長久,只能淪為追求廉價、追趕潮流的生意」。

另一位漢服愛好者也表示擔憂:「一些原創漢服制式一經推出就被其他店抄襲,然後以低於原價的售價賣出,在這種情況下,原創者吃力不討好,抄襲者卻賺得盆滿缽滿,如果再缺乏有力的原創保護機制,耐心做原創的人會越來越少。」

據六六觀察,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商家在起步階段時多使用小規模自產自銷、小作坊等模式,彼時也尚未出現太多侵權行為。如今市場迎來井噴,商業價值凸顯,山寨店鋪也隨之增多。

六六的工作室有來自時裝圈的合作夥伴,在後者的幫助下,六六在創立品牌「衿娥」初期便註冊了商標。

「否則我們也不會有較強的品牌保護意識。」六六說。

「漢服圈子小,碰壁之後,大家對於原創的保護意識反而更強。」六六說,如今,也有不少商家前來找他諮詢,如何通過商標註冊維護自己的原創品牌。

他還會提醒前來諮詢的商家提防黑心的商標註冊代理公司——商標註冊本身並不要求註冊人是否持有店鋪,一些黑心代理公司可以在發現客戶提供的商標未註冊之後,進行搶註,以此向客戶索要金額,進行商標轉讓。

盜用原創漢服面料

魚目混珠真假難辨

和商標搶註相比,在業內人士看來,盜用原創漢服面料是圈內更加普遍的一種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且更為隱秘,往往難以及時發現。

據介紹,漢服的服裝裁製工藝一般為「平裁」,即衣服的前後身通裁,因此漢服生產所需的面料圖案非常完整,這導致漢服的山寨店鋪或面料生產廠家更容易挪用原創的面料設計,進行非法售賣和二次生產。

六六就是在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發現,自己家原創的漢服面料未經授權在市場上流通。

宋制的席地長裙底部繡有金色的侍女獻壽圖——在同行商家從浙江紹興柯橋紡織市場發回的現場照片裡,六六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家的原創面料。這款面料在2018年年底第一次用於「衿娥傳統服飾」的漢服產品中,六六在面料設計成稿之後便進行了資料申請,取得了作品登記證書。

去年5月,看到這款面料在市場上被非法銷售後,經考證,六六發現侵權的主體是合作生產面料的工廠。六六與對方交涉時,被告知「只有這款面料當年的訂單滿2000米,才不會把它往外流通」。

面對廠家的侵權行為,六六準備提起民事訴訟。

據法律人士介紹,服裝的面料設計可以作為美術作品,申請作品登記證書,受到著作權的保護。即便山寨店鋪也申請了作品登記證書,局部相似度很高,法院仍會依據作品登記時間的先後,考量哪一份證書真正具有法律效力。

除了通過著作權對原創漢服加以保護,部分漢服商家還會將符合專利法規定的足履設計方案作為外觀設計專利予以申請。

比如,原創漢服店「步月歌」專門設計生產漢服的平底鞋產品,目前上市的產品已持有6個專利。2019年,「步月歌」的運營商高煜在淘寶上發現,某山寨漢服店挪用了「步月歌」持有專利的翹頭弓鞋設計,隨即委託律師提起訴訟。

六六認為,與服裝設計智慧財產權保護相關的報導目前仍然較少,漢服行業又是一個新興行業,大家容易形成「很難打官司、難取證」的普遍認知。

對此,從業人員普遍認為,雖然擁有一定的保護原創產品的法律手段,但漢服商家自身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弱以及上訴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仍是當下漢服界減少「山寨與正品之爭」的最大難題。要想杜絕山寨現象,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形成權威的行業標準,才能進一步促進漢服的品牌化、產業化,真正走出小眾市場的局限。

除了山寨抄襲的問題,漢服還面臨市場炒作的問題。有從業者透露,比如,有些商家設計「飢餓營銷」玩法,導致很多樣式的漢服成為圈裡的絕版,「由於漢服市場供需失衡,加之炒作賣家的加入,逐漸讓漢服成為一種奢侈品,在這種趨勢下,那些想要嘗試消費漢服的新人群只會『敬而遠之』。」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六六、吳曉、高煜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由傳統文化復興潮掀起的「漢服熱」,在社交平臺的多渠道傳播催化下,正推動漢服從小眾審美走向大眾化。原本存在於影視劇或者COS圈的漢服,逐漸打破次元壁,收割更多圈層的Z世代用戶。據《人民日報》報導,2019年漢服市場交易規模已超20億元,並保持著每年近150%的高速增長。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由傳統文化復興潮掀起的「漢服熱」,在社交平臺的多渠道傳播催化下,正推動漢服從小眾審美走向大眾化。原本存在於影視劇或者COS圈的漢服,逐漸打破次元壁,收割更多圈層的Z世代用戶。據《人民日報》報導,2019年漢服市場交易規模已超20億元,並保持著每年近150%的高速增長。淘寶數據顯示,僅去年上半年就有2000萬消費者通過天貓渠道購買漢服,未來潛在消費者還將呈爆發式增長。
  • 終結漢服市場亂象 重在斬斷灰色利益鏈
    終結漢服市場亂象 重在斬斷灰色利益鏈 2020-12-08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原標題: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也愈演愈烈● 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
  • 盜用原創面料魚目混珠,惡意搶註商標……漢服市場亂象叢生,怎麼破?
    ●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也愈演愈烈● 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盜用原創面料 惡意搶註商標
    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也愈演愈烈● 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 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形成權威的行業標準,才能進一步促進漢服的品牌化、產業化,真正走出小眾市場的局限□ 本報記者  趙 麗□ 本報實習生 解亦鴻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原標題: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也愈演愈烈  ● 自2019年開始,行業內出現大規模的商標搶註事件,這或許是漢服市場初創期留下的隱患  ● 只有鼓勵越來越多的漢服商家保護智慧財產權
  • 萬聖節、韓國人,都擋不住漢服的二度破圈
    當老人和小孩都開始穿,漢服還能破更大的圈嗎?一位西塘原住居民告訴筆者:「8年前,大概是漢服剛在國內興起的時候,也是西塘漢服文化周舉辦的第一年,當時來西塘參加漢服活動的主要是一些年輕人,但這兩年,明顯感到各個年齡層的漢服愛好者都變多了。」對於漢服破圈,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漢服推薦官」莊翰有清晰的感受。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盜用原創面料魚目混珠,惡意搶註商標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不少店鋪只看見市場紅利,缺乏基本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導致近年來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小眾漢服逐漸破圈,潛力巨大資本入局《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 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核心提示: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不少店鋪只看見市場紅利,缺乏基本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導致近年來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
  • 「萬能」標籤背後 擦鞋溼巾行業亟待規範
    業內人士表示,網紅溼巾行業亂象的發酵主要原因是相關平臺監管不力以及行業標準的滯後。授權代理亂象網紅擦鞋溼巾「quick wipes」除了涉嫌誇大營銷,其背後的品牌擁有方存在著多方授權等問題。賴陽則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催生的市場商機下,由於缺乏行業標準,再加上目前很多擦鞋溼巾以代工模式為主,質量不能得到保證,不可避免地在管理和生產上存在著不夠規範的行為,比如材質的使用上不環保、宣傳過於誇大等。
  • 銷售過億元初普美容儀認證引爭議 行業亂象叢生亟待標準出臺
    直播帶貨虛假宣傳等行業亂象層出不窮,美容終端行業該如何規範和統一,監管怎樣才能切實到位?被指虛假宣傳FDA技術認證引爭議近日,熱門主播李佳琦直播的兩款產品涉嫌虛假宣傳。直播帶貨再次出現「翻車」。這兩款名為TripollarStopVx和TripollarStopEYE的美容儀(初普美容儀)登上李佳琦「雙11」預售直播當天,成交額曾破億元,同時該產品也成為淘寶直播美妝行業一小時破億元的12個單品之一。據了解,這兩款產品在售賣的過程中,商品詳情頁上標明「經過FDA認證」。
  • 漢服:一場亞文化的破圈逆襲
    今天一個姑娘拿著工資買一件漢服,表示我是一個中國人。」在羅振宇和吳曉波的跨年演講上,這兩位「預測帝」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漢服。人們恍然發現漢服早已從小眾愛好變成中國文化的符號。楊娜也發現,人們對漢服的態度變了。今年1月,楊娜在北京服裝學院舉辦的首期漢服模特培訓班上授課。
  • 「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不少店鋪只看見市場紅利,缺乏基本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導致近年來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小眾漢服逐漸破圈 潛力巨大資本入局《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的「華」就是指漢服,其華美、優雅、端莊,含蓄而包容,蘊涵著沉澱了幾千年的中華禮儀文化。
  • 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
    原標題:盜用原創面料惡意搶註商標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年,天貓的漢服品類銷售額增長超過6倍。今年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者達到2000萬人,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將超過4億人。
  • 行業亟待規範 首部全國性直播電商標準7月發布執行
    今年6月初,中國商業聯合會宣布牽頭起草首部全國性直播電商標準《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範》和《網絡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兩項團體標準,擬規範商品質量、主播行為。這被視為行業內首部全國性標準,在公開徵求包括一線廣大企業和消費者的意見後,將於7月發布執行。
  • intertextile 蓄能2021 | 破圈而出的漢服「隱秘而偉大」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淘寶平臺的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過去3年,天貓漢服行業增長6倍;迄今為止在阿里下單購買過漢服的人群已經接近2000萬。 曾經「小眾」的圈子,已經成為不容我們忽視的龐大市場。但與蓬勃增長的漢服市場相對應的漢服產業鏈,又是否跟上了其破圈騰飛的步伐呢?
  • 漢服出圈,你入坑沒?
    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孫宇翔的時候,他說,雖然身邊都是喜愛漢服的年輕人,但實際一開始他們並不願意承認自己身處漢服圈。他認為,「漢服圈的提法很狹隘,只不過我們做的事情大多是漢服的事情」。早些年,漢服圈的核心人物多為具有專業素養的人,他們試圖通過嚴謹的考據還原漢服「本來的樣子」,漢服的朝代、樣式研究成為了一門獨特的學問。他更傾向於認為,他們在做的是文化復原以及禮儀規範的事情。
  • 山寨漢服阻礙行業創新
    如今,漢服市場日漸火熱。數據顯示,過去3年,天貓漢服品類銷售額增長超過6倍。今年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者達到2000萬人。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
  • 漫展暴露事件是小眾文化必經之路?2020CJ見證真正的小眾文化
    提起COSER圈大多數人都會微微一笑,這一笑包含了太多含義。COSER圈的亂象仿佛已經成為痼疾,而這一次則是被暴露在「陽光」之下,讓普通人對原本就小眾的COSER文化成見更深。而上海漫展上,觀眾怒斥做出暴露動作的COSER,是所有真正熱愛COSER文化人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