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韓國人,都擋不住漢服的二度破圈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圖片攝於西塘漢服文化周

文丨蝸人蒸鴨

10月30日,在包郵區各個方向開往嘉興地區的高鐵、動車上,許多身著漢服的年輕人甚至中老年、兒童們,正等待著到達共同的目的站點「嘉善站」——他們將在那裡下車,然後通過各種中轉方式前往10公裡外的西塘古鎮。

第二天(10月31日),正是國內漢服領域的「大IP」西塘漢服文化周的開幕日。彼時,在距離西塘並不太遠的滬寧杭等大城市裡,鬼怪服、面具、南瓜頭等佔據了不少大型商超的流量C位,在廣播和活動引導員的鼓動下,不少家長或掏出腰包,或上陣互動,以幫孩子得到新奇酷的萬聖節道具。

千年古鎮裡的漢服盛會雖然與大都市裡的洋節派對在時間上交匯,卻沒有撞出激烈的火花。而一場影響更廣的網絡風暴,正在來的路上。

來自古鎮的派對,也許才是給於正最好的應援

在發布那幾張引起巨大爭議的漢風手繪圖之前,中國漫畫家「old先」可能怎樣都料想不到自己的無心之舉,竟會引起一場中韓網友的大PK,並讓漢服以一種別樣的方式,成為大眾話題。

簡單回顧下事件:漫畫家「old先」在海外網站發布了幾張古風手繪畫,被一批韓國網友指責「抄襲韓服」、「該內容不應該出現在代表中國歷史的繪畫裡」,而後「old先」禮貌回應,卻引發韓網友更大的冷嘲熱諷,緊接著,中國網友紛紛下場反擊,知名編劇於正發出的微博「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更是助推該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而後,面對韓國網友的無理糾纏,於正只是淡淡回應,大意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好難!所幸已經有很多傳統文化得到弘揚,但還有很多要去完成......」俗話說,無知者無畏,但於正顯然不願繼續理會無知者。

雖然這次事件源於部分韓國網友碰瓷式的無理取鬧,漢服早於韓服的事實也鐵證如山,但也有理智的漢服愛好者表示,韓服在推廣和傳承方面確有亮點。這其中的原因,一來是因為韓服沒有經歷過斷代,因此一直出現在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二來是隨著韓國流行文化在東亞乃至全世界的傳播,韓服的認知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反觀國內,在談論漢服時,尚處在對「漢服破圈」的討論上(本文標題亦未免俗)。既在圈裡,說明推廣和普及之路依然任重道遠。但我們應該感謝於正,不是感謝他帶給我們手撕無理網友的暢快感,而是他讓漢服和漢服文化,被更多人看見了。

同樣想讓漢服被更多人看見的,還有參加第八屆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愛好者們,他們中的部分人,被授予為漢服推薦官、漢服形象大使,而在平時,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職業——演員、文藝工作者、攝影師、網際網路從業者等。為了這屆西塘漢服文化周,他們提前十幾天就趕到了西塘,集訓、彩排,為的就是將漢服文化讓更多人知道。

文婧是「漢服推薦官」中的一位,今年是她第四次參加西塘漢服文化周。當網絡爭端爆發時,為期4天的西塘漢服文化周還尚未結束,當筆者就此話題與她探討時,文婧表示,「成為漢服推薦官是一種很大的榮譽和肯定,也因此更加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向更多人展示漢服和中國傳統文化。關於漢服抄襲韓服的話題,雖然覺得無語,但這幾天大家實在太忙了,當下最重要的還是配合把這次活動搞好。你不知道,這幾天來西塘的遊客,很多都被漢服的魅力和現場的氛圍感染然後『入坑』了。當然,我也看到網上對漢服和韓服的討論度很高,我覺得對宣傳漢服文化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上圖為「漢服推薦官」文婧正在接受妝造

一位漢服愛好者告訴筆者,「真心建議他們來看看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朝代嘉年華,當周、漢、晉、唐、宋、明等朝代龐大的漢服方陣從眼前走過,稍有歷史常識和邏輯的人,都會知道認為『漢服抄襲韓服』是多麼可笑的事情。」

當老人和小孩都開始穿,漢服還能破更大的圈嗎?

一位西塘原住居民告訴筆者:「8年前,大概是漢服剛在國內興起的時候,也是西塘漢服文化周舉辦的第一年,當時來西塘參加漢服活動的主要是一些年輕人,但這兩年,明顯感到各個年齡層的漢服愛好者都變多了。」

對於漢服破圈,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漢服推薦官」莊翰有清晰的感受。「我大概是16年開始喜歡上漢服的,那時候穿著漢服出門別人都會打量我,說這個人穿的是『古裝』。而現在街上穿漢服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很少被打量了。前不久碰到一個跟媽媽坐地鐵的小朋友,他跟媽媽說『這個哥哥穿的是漢服』,那一刻,我知道漢服已經被更多人知道了。」

莊翰指了指身旁的另一位漢服推薦官風瘋說,「像風瘋所在的成都,漢服的氛圍更好,春熙路上到處可見穿漢服的人,聽說光成都就有4萬多年輕人在淘寶上開漢服店。」而風瘋推廣漢服的事,也被成都主流媒體《華西都市報》報導過。

在這次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活動中, 除了有漢服有禮T臺秀——推薦官們身著漢服展示了拜師禮、冠禮、婚禮等傳統文化禮儀外,主辦方還特別安排了兒童的漢服走秀,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從外地趕來參加。

中老年人也正加速入坑。來自山東的小艾是資深的漢服愛好者,這次和她一起來西塘的,除了被自己帶入坑的母親,還有被母親帶入坑的兩位姐妹,一行四人身著漢服,在高鐵上格外顯眼。由於座位相鄰、且去往同一目的地,一路上筆者與她們多有交流。

有意思的是,她們中有三個人都搶到了今年西塘漢服文化周的1元通票(可以在4天內反覆進入西塘古鎮)。原來,今年主辦方和微店App合作,提供了一萬張售價為1元的4天通票,前提是必須身著漢服。「身著漢服這個門檻對我們來講實在太低了,不過聽說這次有幾十萬人在線搶票,而我們四個人搶到了三張,運氣不錯!」小艾母親開心地說到。

漢服頭部商家子衣明堂的負責人胡星告訴筆者,他們從2012年開始出於興趣做漢服,最開始的顧客主要以80後、90後的年輕女性為主,少數中老年也會購買,多是子女給父母買來搭配「家庭裝」的。而現在隨著00後們對漢服文化的熱情持續走高,正帶動著越來越多媽媽輩的70後女性開始購買漢服。

在胡星的印象裡,漢服出圈是從2017年底開始的。「2017年前後火了很多古裝劇,還有像短視頻的興起,很多漢服愛好者在那個時候受到關注,他們通過各種社交平臺傳播自己穿漢服的視頻,快速漲粉,那個時期,很多做漢服的商家都能感到『爆單』。」

在胡星看來,剛開始「破圈」的只是服飾,人們更多是因為這種服飾的精良和「仙氣」而購買、穿著它,而漢服的文化並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傳播。但這兩年來,明顯感到漢服相關的文化活動和社團組織變多了,一到節假日,各大景點、商場裡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穿漢服和參加漢服文化活動變得更「日常」起來。

有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漢服文化社團大概是1300多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兩年時間增加了近五成。而到2020年,漢服市場消費人群超過200萬人,市場銷售規模達到數十億。

二次破圈:商業化不可怕,就怕商業有文化

誠如子衣明堂負責人胡星所說,早期漢服為部分年輕人喜愛,更多是因為漢服本身足夠好看。而漢服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服飾,天然自帶超強的文化基因,隨著了解、入坑漢服的人越來越多,漢服終於從一種「快被遺忘的古老印記」出圈為彰顯年輕人個性的小眾文化,大量漢服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類漢服走秀、巡遊活動開展於城市中心、景區等人流量集中之地,扛起了向大眾傳播漢服文化的大旗。

漢服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因為被更多人關注而得以被不斷挖掘,漢服相關的新聞開始頻現媒體諸端。但因為缺乏統一的行業規範和知識普及,也曾鬧過各種牽強附會甚至張冠李戴的笑話。漢服圈內還形成了「朝代形制」之別、「古墓」與「改良」之爭等頗具話題性的現象,加之漢服因為對原材料的較高要求和頗為複雜的製作工序,一件品質精良的漢服往往價格不菲,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出圈後的漢服仍給人以野蠻生長、亂象叢生且並不親民的感覺。

但隨著越來越多城市、行業協會、社會團體、商家和愛好者的加入,近年來漢服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呈現出規範化、健康化、平民化的態勢。一大批漢服相關的職業如漢服設計師、漢服模特、漢服妝娘、漢服攝影師等應運而生且蓬勃發展。

成都被不少人譽為「漢服第一城」,正在打造漢服的全產業鏈。2007年,號稱全國首家線下漢服實體店的「漢唐文化」在成都出現。如今,在春熙路、錦裡和地鐵站,隨時可以看到身著漢服的年輕人,春熙路商圈甚至還有「漢服一條街」。很多抖音、快手上的漢服達人,也來自成都。除了成都,山東曹縣也正在形成大規模的漢服產業鏈。

在漢服文化推廣方面,八歲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正在成為旗幟。今年的文化周上,不僅圍繞漢服舉辦了大量的傳統文化活動,還發布了《漢服分類》與《漢服》兩大團體標準。標準中不僅規定了漢服產品的檢測標準,明確了漢服的文化意義和內涵,還提出了漢服去朝代化、去等級化的概念,主張漢服分類場合化,便於大眾理解接受,進而促進漢服推廣與傳播。看來,當某些韓國網友還在為明制漢服和韓服糾纏不休的時候,我們已經超脫朝代和形制的限制,從更高的層面去理解和推廣漢服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於正老師可以放心了。

而在線上,電商平臺成為漢服商家創業的主陣地。據統計顯示,2019年在淘寶平臺上漢服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億元,並且保持著每年150%左右的增速。在很多人剛準備好認識傳統漢服時,淘寶商家已經開始推廣居家漢服、運動漢服等新式漢服,甚至還有商家專門售賣供寵物穿著的漢服。無獨有偶,在微店平臺上還有為棉花娃娃製作漢服的商家,甚至還有專門的漢服妝娘圈子。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妝娘告訴筆者,「自己從事漢服妝娘,是因為喜歡漢服。雖然自己的外貌不能像那些漢服達人依託出眾的形象來推廣漢服,但通過為漢服愛好者提供妝造服務,一樣是在推廣漢服,還能養活自己,把興趣和事業變成一件事,對我來說是件非常快樂的事。而且,隨著客戶的要求越來越多,我也會要求自己去研究不同朝代的妝容特點,對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是一個正循環。」

除了越來越多的商家和從業者加入進來之外,漢服圈也正在孵化越來越多的紅人。宮寒便是其中一位,由於皮膚白皙、輪廓俊秀且身材頎長,宮寒穿上漢服給人的印象頗為古典,他在抖音和微博上已經擁有了近100萬粉絲。因為他的影響力和形象,以及長期致力於推廣漢服文化方面的努力,宮寒正被更多漢服圈以外的人看到。今年10月,微店App上的電子雜誌《YOURS此刻》出了一本宮寒身著漢服的電子刊,這也是國內電子潮流雜誌封面首次出現漢服造型。

「漢服熱」甚至「漢服運動」的興起,其社會背景源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精神內核是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日益強大的民族自信。宣傳漢服,宣傳的不僅僅是一種民族傳統服飾,更多的是它背後優秀的傳統文化。

相比古代,現代人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承襲也好,改良也罷,只要能與現代生活更好地結合,承載起國人對傳統文化傳承、個性理念主張和美好生活追求的嚮往與寄託,那麼漢服終將會成為國人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而無關破圈。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漢服:一場亞文化的破圈逆襲
    但那時的商家幾乎都不是科班出身,純靠一腔熱情鑽研設計。由於缺少標準的漢服體系,早期的漢服市場十分混亂,影樓裝、cosplay裝和漢服難以區分,圈內論戰時常發生,甚至演變成商家與商家、商家與網友之間相互攻擊的工具。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在漢服「出圈」之前,漢服愛好者們只能在組織活動中看到同袍的身影。如今,無論是在西安、西塘、洛陽等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還是十八線小城市,都能看見身著華裳的年輕群體。傳統文化復興熱與網際網路連接下的社交媒體傳播形成合力,正助推漢服文化打破圈層邊界,引領新消費趨勢。
  • 小眾漢服逐漸破圈 行業亂象亟待規範
    當漢服這個曾經只局限於小眾群體愛好的服飾不斷破圈,意味著一個可以更加大眾化消費品類的誕生,但與此同時,不少店鋪只看見市場紅利,缺乏基本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導致近年來漢服圈「山寨與正品之爭」愈演愈烈。小眾漢服逐漸破圈潛力巨大資本入局《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漢服的「破圈」,在引領文化審美的同時,打開了新消費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或將仍保持較高熱度和增長空間。近日,知名漢服品牌「十三餘」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著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的覺資本領投。漢服品牌商家獲得資本的加碼,讓人們意識到原本的「小眾亞文化」正逐漸演變成擁有千萬消費者的「大生意」。
  • 為搶奪中國漢服文化,故意發起「韓服挑戰」,韓國人連臉都不要了
    應該很多網友都不知道,其實韓國人覬覦中國漢服文化已經很久了。從之前開始,韓國人想要霸佔漢服元素,一直說漢服抄襲了韓服,根本不承認韓服來源於明制漢服。但是,因為這是韓國人的自嗨,很多中國網友沒有理會。韓國人爭奪中國漢服文化準確來說,中國畫師old先繪製中國風服裝,被韓國人誣陷抄襲韓服,只是「韓國人搶奪中國漢服文化」的一個藉口。韓國人想要爭奪漢服元素,就需要通過一個渠道,正好看到畫師old先繪製了中國風服裝。
  • 「藝」想不到,漢服遇上萬聖節
    瀟湘晨報長沙訊 11月1日,萬聖節。當天,在湖南圖書館,這個西方傳統節日「穿上」漢服,衍生了一場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主題活動——「藝」想不到,漢服遇上萬聖節。漢服與萬聖節相遇,活動現場別具韻味。「看完這些節目,讓我有一種錯覺,感覺自己穿越到了漢唐,又穿越到了歐洲萬聖節現場。」一位來自英國的外籍友人笑著說,「這個活動真棒,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萬聖節文化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讓人印象深刻。」此次活動由湖南圖書館主辦,好花時節日常絲綢服裝、京典珠寶協辦。
  • intertextile 蓄能2021 | 破圈而出的漢服「隱秘而偉大」
    如今,甭管是豆蔻年華的學生黨,還是叱吒職場的年輕白領,亦或者身老心不老的大齡長輩,對「漢服」都已經不再陌生,在抖音,漢服標籤下的短視頻播放量達到434.2億,而在B站,2019年平臺包括國風愛好者(包括漢服、國風舞蹈等)達8347萬人。
  • 漢服起源於韓國?中國人抄襲韓國?給韓國人普及什麼才是真正漢服
    持續關注的「閃耀暖暖明制漢服」事件終於塵埃落定,雖然結論已出,卻依然讓我想了許多。對於韓國網遊在網上的說辭,我只想說一句郭德綱老師相聲裡的話「韓國人是中國發明的」。廢話不多說,因為這個事件,我查找了許多資料,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服。
  • 為什麼韓國人可以大方的穿韓服,中國人穿漢服的人卻很少?
    為什麼韓國人可以大方穿韓服,但是中國人卻不能大方的穿漢服?可可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很多同袍將漢服只是當作異裝興趣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表示自己喜愛漢服,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抱著對「異裝」的樂趣,而不是真正想要去了解傳統文化。
  • 韓國人穿漢服走秀拍照,解說漢服,我們中國傳統服飾要外國人弘揚
    韓國人穿漢服走秀拍照,解說漢服,我們中國傳統服飾要外國人弘揚?說到漢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你對漢服的印象,是不是還停留在電視劇中的各種,古代劇照呢?作為漢族的一種傳統服飾,漢服自古以來就有獨特的屬於自己的一種美。漢服是華夏五千年服飾文化,是我們的民族服裝!
  • 誰站在漢服圈鄙視鏈的最頂端?
    但在出圈的同時,被稱作服裝界「破產三姐妹」之一的漢服和Lo裙、JK制服一樣,因為生產材質、質量、風格、形制、歷史還原度漸漸形成了複雜的關係網和鄙視鏈,成了目前漢服圈無法避免的現象
  • 為什麼韓國人經常穿韓服,中國人卻很少穿漢服?原因太過於真實
    而且韓國人常穿韓服,而中國人卻很少穿漢服?原因太過於真實。漢服是漢族人的服裝,從漢朝開始直至明朝。大家都知道,清朝取代了明朝,清朝的統治者為少數民族——女真族,非漢族。 清朝統治以後,以女真族的服裝取代了漢服,以致幾百年的時間內漢服銷聲匿跡,如今再拾起,略顯艱難。而女真族的服裝,旗服得以傳承,經過演變,成為旗袍,依然深受現代女性喜愛。
  • 漢服抄襲韓服,宇宙起源在韓國,韓國人就是那麼文化自信
    中國人和韓國人吵翻了,這一次是因為衣服。近日,多名韓國畫手在外網發起「韓服挑戰」,不要臉的韓國人集體聲討中國畫手,指責中國的漢服「抄襲」韓服,更甚的還稱中國在歷史上曾是韓國的「地方政府」。漢服模仿漢服?韓國統治中國?
  • 漢服遇上萬聖節,一場「藝」想不到文化SOLO
    11月1日,萬聖節。當天,在湖南圖書館,這個西方傳統節日「批」上漢服,由此衍生了一場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主題活動——「藝」想不到,漢服遇上萬聖節。漢服與萬聖節相遇,活動現場別具韻味。「看完這些節目,讓我有一種錯覺,感覺自己穿越到了漢唐,又穿越到了歐洲萬聖節現場。」一位來自英國的外籍友人笑著說,「這個活動真棒,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萬聖節文化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讓人印象深刻。」
  • 湖南圖書館丨「藝」想不到,漢服遇上萬聖節 Welcome to Halloween...
    你一定想知道當才華橫溢的漢人遇到萬聖節鬼怪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吧。 這裡有屬於你的萬聖節奇遇!一場中西合璧、「藝」想不到的主題趴一定顛覆你的感官想像,有民樂+Salsa舞+古典舞+JAZZ舞的演出欣賞、絲綢+珠寶+漢服+萬聖節服裝走秀、外籍老師帶領唱跳、趣味親子環節(討糖遊戲、小手工製作以及文化衫拓印),為童心未泯的大朋友和天真爛漫的小朋友打造全方位萬聖節狂歡享受,快來打卡「搗亂」吧!Welcome to our Halloween Party!
  • 漢服遇上萬聖節,給你「藝」想不到的文化體驗
    湖南圖書館萬聖節主題活動現場 華聲在線11月1日訊(通訊員 陳昊 記者 劉思佳)當漢服遇上萬聖節,會有怎樣「藝」想不到的文化體驗?11月1日,萬聖節當天,一場東西方文化交流為主題的萬聖節活動在湖南圖書館舉行。這也是湘圖外語角活動之一。活動吸引了近300名中外讀者的熱情參與。
  • 漢服出圈,你入坑沒?
    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孫宇翔的時候,他說,雖然身邊都是喜愛漢服的年輕人,但實際一開始他們並不願意承認自己身處漢服圈。他認為,「漢服圈的提法很狹隘,只不過我們做的事情大多是漢服的事情」。早些年,漢服圈的核心人物多為具有專業素養的人,他們試圖通過嚴謹的考據還原漢服「本來的樣子」,漢服的朝代、樣式研究成為了一門獨特的學問。他更傾向於認為,他們在做的是文化復原以及禮儀規範的事情。
  • 年輕人第一套漢服怎麼選?入圈漢服最強攻略
    年輕人的第一套漢服怎麼選?漢服從cos圈獨立出來自成一派,到如今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結構,不斷地推陳出新,並在國際時裝周上大展風採,只花了短短三四年時間。晉制漢服唐代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治理,達到了空前繁華富庶的地步,在國際上都享有絕對的號召力,並且大家都知道唐朝以胖為美,唐制漢服的特點就是雍容華麗,很多小夥伴第一次入手的」齊胸襦裙
  • 為什麼部分喜歡穿漢服的女生討厭「漢服圈」,看完你就懂了
    漢服作為文化的一種,雖然小眾,但是也擁有著屬於自己的「漢服圈」。本以為是同樣熱愛漢服的人們的聚集地,實際上卻有很大一部分喜歡穿漢服的女生厭惡著「漢服圈」的存在,這種現象與小眾圈子自身的缺陷有著不可擺脫的關係。一、小眾圈子的缺點是什麼?
  • 漢服遇上萬聖節 湖南圖書館舉辦東西方文化交流主題活動
    11月1日,湖南圖書館舉辦了一場「『藝』想不到,漢服遇上萬聖節」東西方文化交流主題萬聖節活動。該活動吸引了近300名中外讀者的熱情參與,身著各色漢服的長沙市民和穿著萬聖節「鬼怪」元素的外國友人歡聚一堂,氣氛熱烈。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