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多抓魚的時候在想,二手書店的意義不僅在於便宜和驚喜,更多的是一本一本翻書之際,大概能知道周圍的人看了哪些書,又在買哪些書。這和在網上看人推薦或是在線下交流書單的概念還不一樣,畢竟大家都是陌生人,沒有誰想做誰的人生導師,感覺我們在無形之中交換了些什麼。 」一位微博網友這樣寫道。
多抓魚是什麼?2017年,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上線,成為一家「開在微信裡的二手書店」。只要掃一下書封上的條形碼,多抓魚平臺就會告訴你,這是不是它們同意接收的二手書,然後在平臺上約定快遞上門時間寄出,由平臺負責評估定價,翻新、消毒、包裝,然後再次出售。目前,多抓魚線上日均銷售圖書2萬冊。
安福路300號,一家「施工中」的快閃書店開了9天,今晚(8月9日)剛剛落幕。兩個月後,這裡將成為多抓魚的全國第二家實體二手書店和第一家二手服裝店。
誰說開業才能賣書?今年春天,多抓魚確定了上海實體店的選址。趁著圖紙設計階段的空白期,「施工中」快閃書店誕生了。8月1日,「施工中」快閃書店開業,人氣像天氣一樣火爆,售價10元的早鳥票被一搶而空,從崑山倉庫調來的8000冊書,周末兩天就賣出了三分之一。高人氣持續好幾天,原定8月7日結束的快閃店又延長了一個周末。「快閃」結業這天,又是上海的高溫天。
在這家「施工中」快閃書店,書被分為「生活的」、「思想的」、「感受的」三大主題,二級目錄下還有經濟、歷史、思辨、藝術、小說、童書等,其中不乏原版書。據多抓魚的數據顯示,快閃期間,每日來店人數約有千人,平均每人帶走3.5本書。
「施工中」快閃店裡的書與多抓魚線上同價,考慮到場內空間有限和運輸成本,快閃店制定了線上10元、線下15元的門票。快閃開始後的數據顯示,自然入店的人流和網絡訂票的比例約為四六開。這或許得益於書店的選址,安福路是一條文化藝術時尚業態集聚的馬路,也是年輕人愛逛的街區。在「多抓魚」公眾號下,有書友留言,這個地方和多抓魚的氣質太搭了;這間鋪位的上一任租戶也留言道:很高興你們接手了我做了五年的安福路300號,希望這個門牌號能成為安福路上一直堅持做文化的地標——在即將變身二手書店前,安福路300號開過一家老相機博物館,再往前追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圖紙顯示,這裡曾是一家電影院。
10月正式開業以後,多抓魚線下店的二樓將經營二手書,三樓則會是全新策劃的二手衣物及小百貨空間。為了籌備上海的實體店,多抓魚有十多位員工從北京搬到了上海。為什麼選擇北京、上海開出第一、二家線下店?理由也很簡單:這是多抓魚用戶最多的兩個城市。
除了多抓魚的線下二手書店,今年,上海還有多家令人期待的實體書店與讀者見面:選址位於上生·新所的日本書店品牌蔦屋將揭開面紗;創始於廣州的品牌實體書店方所將在陸家嘴濱江亮出近8000平方米的方所最大門店;長樂路蘭心大戲院旁,世紀朵雲的第五家門店朵雲書院·戲劇店也將在年內登場。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