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營銷渠道頗受追捧的「醫用面膜」,俗稱「能祛痘、消痘印、收毛孔、抗衰老、修復敏感肌…」。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查詢一些 「醫美面膜」品牌,發現其銷量巨大,其中一款品牌月銷量高達40萬單,還有兩家店鋪相關面膜銷量均達10萬單。
那麼,實際情況,所謂的「醫美面膜」真的有那麼好嗎?
速報
「醫美面膜』的叫法是被商家創造出來的」
「90後」女孩小李自己第一次使用俗稱的「醫美面膜」是在2014年,在北京某三甲醫院皮膚科做了雷射治療後,醫生給她開了一款膠原蛋白敷料,其用法和外觀與普通面膜類似,但價格高出好幾倍。醫生開的這款輔料,很快在網絡上爆紅。
儘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20年1月就指出,不存在所謂的「醫美面膜」,但在一些網絡銷售平臺上,依然能見到「醫美面膜」的詞條。所謂的「醫美面膜」實為醫用敷料,按照醫療器械管理條例,醫療器械產品不能以「面膜」為名稱,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
醫用敷料主要用於雷射、刷酸等對皮膚有一定刺激和損傷的臨床操作術後皮膚屏障修復,其功效主要是特定情形下的鎮靜、舒緩、角質層水合保溼,並不能治療痤瘡和脂溢性皮炎等皮膚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醫生石蕾認為,市面上的爆紅的「醫用面膜」的叫法並不是專業名詞,而是被商家創造出來的。「醫美面膜」的概念利用了消費者和醫療人員之間的信息差,誤導了消費者。
速報
「醫用敷料會簡化成分,普通面膜成分更加複雜」
黑龍江女孩奇奇在朋友圈看到微商推薦購買了「醫美面膜」,使用過後說,那些貼著「祛痘、淡化痘印」標籤的「醫美面膜」,自己使用之後感覺效果並不明顯,甚至有一款「醫美面膜」反而會刺激痘痘產生。此外,這些面膜承諾的「美白、抗皺」功效,用完後更是「幾乎沒有效果」。
「敷料」,指用於保護傷口、創面的醫用材料。專門用於醫療治療的棉片、紗布、膏藥等就是醫用敷料,而有些用於治療目的的敷料用類似面膜的形式製造出來,在雷射術、光子嫩膚、水光針等醫療美容項目後給患者使用,進行術後修復。
醫用敷料的成分比較簡單,「為了保證使用者不過敏,會簡化成分,基本上只含有玻尿酸,而普通面膜為了提高競爭力,如增加除皺、美白功能等,成分會更加複雜」。
醫用敷料在生產工藝方面比普通面膜要求更嚴格。上海市皮膚病醫院醫生袁超指出,醫用敷料的生產藥廠空氣潔淨度至少要在10萬級以下,更適合用在有創傷創面的皮膚上。
速報
「面膜只是皮膚的『零食』而非『正餐』」
對於「醫美面膜」是否「介於藥和護膚品之間」,2019年1月,國家藥監局在《化妝品監督管理常見問題解答》中明確指出,在國家法規層面不存在「藥妝品」概念,對於以化妝品名義註冊或備案的產品,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的,屬於違法行為。
國家藥監局還提示,醫用敷料應在其「適用範圍」或「預期用途」允許的範圍內,由有資質的醫生指導並按照正確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能作為日常護膚產品長期使用。
「面膜只是皮膚的『零食』而非『正餐』。」 雖然化妝品沒有明確的用量限制,但面膜並不是越頻繁使用越好。對於一些皮膚敏感的消費者而言,如果每天使用面膜,可能加重皮膚的敏感程度,反而不利於皮膚健康。
消費者出現皮膚問題時切不可擅自購買普通面膜治療,真正的護膚應該注意不熬夜、多運動、少吃糖等。
文字:宋蓓
排版:宋蓓
責編:王一瑄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