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中國人
一年中最重要的是哪頓飯?
答案當然是:
三十的飯桌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重要的呢?
又是怎麼一步步地演變到了今天?
年夜飯時光機帶你一探究竟
吃年夜飯的傳統,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據南朝人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當時的人們在除夕之夜備辦美食,開懷暢飲;並在當夜留下一些守歲飯,正月十二的時候將其灑到街邊,以示除故納新之意。
而「年夜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書面記錄當中,是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蘇州文人顧祿 的《清嘉錄》:「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
1910
皇宮中春節的宴席,據記載是這樣的:「太和殿大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
1920-1930
「據一位著名的上海大廚回憶,解放前上海達官顯貴年夜飯是特別講究的,稱得上是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中產階級普遍菜單有六道:開胃菜、冷菜熱菜、主菜以及點心水果;
對於普通上海大眾來說,有幾個菜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招財進寶(黃豆燒豬腳)、如意菜(炒黃豆芽)、大地回春(香菇菜心)、辭舊迎新(香菇絲炒藕絲)。除此之外,上海人喜歡吃的筍乾紅燒肉、三角豆腐塞肉、小蔥肉皮湯也是主角。」
1950-1960
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報》上,提及了一戶普通人家的年夜飯:「我們買了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夠我們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
而進入饑荒年代,食品供應緊張,憑票定量供應、限量供應、按人口分配的辦法開始實施。
在春節菜譜裡,主婦們用白菜做出了不同的花樣:
「芥末白菜墩、菜心拌涼菜 、五香辣白菜 、醃白菜 、醋熘白菜 、炒酸菜或燉酸菜、油潑梅乾菜等,將單一的食材發揮到極致。 」
更強的是上海人民,在食材極其匱乏的條件下,竟然研究出了自製沙拉醬的菜譜:
「當時沒有現成的色拉醬買,要自己做。一些家庭就琢磨出了方法,打兩個雞蛋,只取蛋黃,把它小心而完整地留在半個雞蛋殼裡,蛋白當然也不會浪費,一會兒可以蒸熟了切丁,拌在色拉裡。然後把蛋黃在碗裡打碎,再小心地一點點兒地倒入花生油,拿筷子往一個方向攪拌,不能顛倒。要攪拌很久,一直攪到蛋白變成白色的乳劑狀才行。之後還可以加點兒醋。」
果然吃貨的力量是強大的,這個菜譜記錄之嚴謹細緻真的不是美食博主嗎!
1980
四十年前過年,是有春節福利的!據記載: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同時,西餐也在當時的國內掀起了一股熱潮:「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不得不提的一點是,第一屆春晚在1983年舉辦,邊看春晚邊吃年飯的習俗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現在的我們也許最期待春晚上開心麻花的小品,幾十年前的逗樂主力軍可是陳佩斯、朱時茂、鞏漢林等一眾笑星。
2020年恰巧是二十一世紀兩個十年的終點,年夜飯的習俗發展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今時今日的年夜飯,和過去有什麼不同呢?
傳統年夜飯講究「四平八穩」,也即要有四個涼菜,八個熱菜總共十二個菜。再講究一點,八個熱菜中還要有四個葷菜四個素菜。另有一說是「四四見底」,即年夜飯要包括四個涼菜、四個熱菜、四個肉菜和四個湯菜。
「四道涼菜包括芥末墩、肉皮凍、炸咯吱盒和五彩花生米。四道熱炒包括紅燒鯉魚、蔥燒海參、清炒蝦仁和燴魷魚菜。四道肉菜包括米粉肉、回鍋肉、四喜丸子和紅燜肘子。四道湯菜包括奶湯乾絲、八寶涮鍋、玉米全燴和燴三鮮。」
光看這些列舉的菜式,是不是都覺得膽固醇和嘌呤瘋狂飈高呢?
的確,過去人們生活水平不高,於是常常將年夜飯當作一年之中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餐飯。但是隨著近年來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家庭規模的縮小,年夜飯的菜式已經改頭換面啦!
西式餐點、火鍋、海鮮、燒烤都成了近些年年夜飯桌上的年輕生力軍選手;豆腐、青菜、豆芽這些素菜也不再是「上不得臺面」的小菜了,只有健康飲食保證葷素平衡,才好意思吃更多的肉啊!
直到1980年,北京才出現第一家個體經營的餐館;而此前為主流的國營飯店大多食材有限、價格偏高。
當時最高標準的一桌酒席在80元左右,包括四涼菜四熱菜,外加什錦火鍋和茅臺酒——作為參考,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大概是30元左右一月,而普通人每月的飯錢在15元左右。
所以不難想像,外食對於過去的人們來說並非是一個普遍選擇。
而近些年來,年夜飯外食已經成了更多家庭的選擇。很多飯店早早便開放年夜飯預約,小有名氣的餐館訂得晚了甚至一桌難求。
年夜飯外食在價格、菜式上的選擇自然是比幾十年前多得多:從幾百元至幾千元的價位皆有,菜式也囊括了從親民的雞鴨魚到豪華的鮑魚、遊水黑虎蝦等等。另外,堂食、包間這些都是常規操作,有些商家甚至打出夜景、湖景的招牌來招攬顧客。
俗話說得好:
沒有什麼是萬能的淘寶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請上天貓京東閒魚唯品會
在網購和快遞愈加發達的今日,年夜飯送貨上門仿佛也不是一件稀奇事了。在電商平臺隨手一搜,賣年夜飯半成品的商家比比皆是。離大年夜還有半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有不少人下單,銷量好的老字號基本都有上百人預訂。
除了年夜飯,不少人也選擇在網上備辦年貨。瓜子飲料糖果等等休閒小食就不必說了,電器、年花、新衣服等等大件統統加進購物車,下單之後在家坐等拆快遞即可!
相比以前,跑遍幾條街搜刮大大小小的超市雜貨店也不一定能將想要的買齊,網購使得年貨購買的速度、選擇範圍、實惠性都提高了不少。
不少人說,雖然如今的年夜飯菜式精緻、營養均衡,卻總感覺比起小時候缺了些什麼。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年」和以前不一樣了呢?魯迅在《祝福》裡對傳統中國新年的描寫,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於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這番景象可能與許多人兒時過年的記憶重合。那是一種平和的忙碌、一種暗湧的期許,一種被社會變革帶走的氛圍和情緒,正如社會變革帶走了煤油燈、傳呼機和撥號上網。
一年又一年,
年夜飯是舊的一年一個完滿的句點,
也是新的一年一場嶄新的宣告;
無論怎麼變,
不變的是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