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博物館一樓的古彭千秋展廳裡,陳列著眾多標誌徐州文化,標榜徐州歷史的珍貴文物。在「國寶璀璨」的展廳裡,一柄鏽跡斑斑的鐵質船錨顯得格外「粗壯」「笨重」「低調」。
(鐵錨 徐州博物館館藏)
這隻鏽蝕嚴重的鐵錨,殘高66釐米,寬40釐米,錨幹略微彎曲,錨鏈僅存兩節。鐵錨有四個倒鉤形的錨爪,用於拋到水底或者岸上,以便於穩定船體,由於常年的磨損,其中一個錨爪的頂端已經彎曲、缺損。
鐵錨發掘於徐州市民主南路時代廣場的地下城遺址,從出土的其他文物特徵上,可以判斷這是一處明朝的文化遺存。在此處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貨船的殘骸,但是由於時間久遠、破損嚴重,已經無法修復展出了。
一位老船工在徐博看到這件鐵錨之後告訴我:從鐵錨錨爪高高翹起的形狀,可以判斷這是一隻內河貨船的船錨。從錨的大小和重量上估算,當年的這艘貨船的載重量大概有10噸。這艘大貨船和它的鐵錨為什麼會出現在地下城遺址裡呢?
(明 徐州地圖)
從明朝的徐州地圖可以看到,時代廣場遺址的位置,在明代京杭大運河四大轉運糧倉之一廣運倉的北側,距離明代徐州城牆的東城門和南城門大約都是900米,距離黃河河道大約400米,在著名的險灘——徐州洪的上遊1公裡處。
此處的黃河河道是古代泗水的一部分,泗水在徐州城的東北和汴水交匯。汴泗交匯為遠古徐州的文明提供了一份萌芽的沃土。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黃河「奪泗入淮」,從此流經徐州長達700餘年。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利用部分前朝的河道,開鑿了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3000多公裡,連接東西二京,貫穿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徐州的黃河河道在元、明、清三朝的很長時間被用作京杭大運河的河道,千帆掩映、百舸爭流。繁忙的運河漕運改變了徐州的交通環境,成就了徐州「五省通衢」的美譽。
雖然時代廣場遺址並不在緊鄰河岸,但是這裡發現了規模宏大的護城石堤遺蹟,說明洶湧的黃河在水災泛濫的時節,完全可能將停靠在徐州洪上遊河道,為廣運倉裝卸貨物的大船推到護城石堤的岸邊,也許這就是鐵錨和其他的貨船殘骸在這裡被發現的原因吧。
由於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屢屢擁堵河道,再加上元、明、清三朝戰火和人為的破壞,黃河的泛濫成了威脅徐州安全的最大隱患。據《徐州自然災害史》記載,僅明朝的276年之間,徐州地區就發生大規模洪澇災害120次。特別是明熹宗天啟四年的那場大洪水,在徐州城的東南決口,漫過時代廣場遺址所在的護城石堤,完全淹沒了徐州城。沉積的黃河泥沙將整個徐州城深深的埋到了地下三米深處,形成了今天的地下城遺址。這條大船和這隻鐵錨是不是在天啟年的洪水中被埋入地下,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滔滔流淌的大運河,為徐州帶來的經濟繁榮和水患頻仍,幾百年來,如愛恨交織般縈繞在徐州人民的心頭。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明白了為什麼這隻鏽跡斑駁的鐵錨有資格擺進徐州博物館的展櫃:這隻鐵錨在大洪水來臨的時候,曾經竭盡全力刻下了貨船的定位,此後又在地下沉睡幾百年而不朽,成為了運河水患的「親歷者」和「倖存者」。今天靜靜躺在展櫃裡的這隻鐵錨,又幫我們勾起了運河中流淌的漕運記憶,勾連了運河上承載的彭城興衰,勾住了運河裡沉澱的徐州文明。
徐州廣播和徐州博物館聯袂打造文博探索類節目《徐州寶藏》
播出時間:
【本周六】
FM103.3—8:50 18:50 20:50
FM91.6— 12:00 20:00
【本周日】
FM93— 10:55 14:55 18:25
FM105— 22:45
您還可以下載以下APP關注本欄目
本期撰稿:郝心耀|播制:張強|編輯:智慧
「 特別鳴謝 」
徐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