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是很盛大的事。
一進入臘月,年的氣氛就在一點一點渲染了:備年貨、掃房子、買新衣、貼春聯、祭祖宗、做菜粄、年夜飯、紅包……每一樣都是鄭重其事的。尤其到臘月二十以後,更覺每一日的籌備緊張起來,對年的期盼也越來越濃烈。
母親會帶著我們參與過年的活動中,打掃衛生、準備各種年貨、走親戚。於我來說,最愛的就是看媽媽製作酥餃,母親說那是外公教會她的。看媽媽揉麵團、配餡料、包餃子、炸餃子,再自己親手包幾個餃子,那是很開心的,其實真正開心的是吃幾個剛炸起來的酥餃。
那些天,大人們總是忙忙碌碌的,小孩子總是歡歡喜喜的。 除夕下午,母親煮好了石菖蒲水洗澡,洗完澡穿上新衣服,年就正式來了,一起歡歡喜喜回老家祭祖,與叔叔伯伯、堂姐妹們歡聚一堂,還能收到長輩們的紅包。 除夕之夜,母親準備好佳餚盛宴,擺滿一桌,全家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通常都是打火鍋,可以吃很多、吃很久,洋溢著溫馨、祥和的氣氛。
吃過年飯,長輩就給我們發壓歲錢。記憶中都是10元20元,那是一年中,最有錢的時候。睡在床上,默默地一遍一遍地數啊數,怎麼也睡不著。爸爸給的壓歲錢是最多的,有了這些壓歲錢,我便可以實現我最大的願望了——吃燒烤。 大年初一0點,爸爸會放鞭炮,家家戶戶都放起了開門炮,我們便在這些鞭炮聲中入睡,也在這些鞭炮聲中醒來,直到今天,我們聽到鞭炮聲,都有過年的感覺,這種感覺已經刻入了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裡,並且在傳承。 初一,我們是極少在家裡悶著的,穿上母親買的新衣服後,就出去呼朋喚友追逐、嬉鬧,嘰嘰喳喳滿街瘋鬧,整個鎮沉浸在喜慶、熱鬧和閒適之中。一群瘋孩子從小賣鋪裡買來摔炮裝在口袋裡,在村巷裡跑著玩耍,隨手將一個摔炮摔在地面上,噼啪一聲銳響,嚇得雞飛狗跳。我們玩累了,就在大埕玩蝦和老蟹,其實就是一種耍骰子,贏了錢就開心得不得了,輸了錢,心疼得不行。 初二,我們跟著母親去外婆家,還能收到大姨、舅舅們的紅包,外婆見到我們,總是笑不攏嘴,拿出大紅包派發給我們,我們就跟著表哥表姐買糖果吃。
後來呀,長大了,在外面讀書和工作,年味,似是淡了,就像是衝泡了許多次的茶,只剩下淺淺的餘味。在忙忙碌碌的家務中,對過年沒有了多大興趣和期待,但自從家裡有了小孩子後,為了給小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努力著延續母親過年時做過的事。
帶著小孩子逛街市、買年貨、幫他們穿上新衣服,帶著他們回老家祭祖,發紅包給他們,出乎意料的是,我竟在這其中找回了年少的年味。
《舌尖上的新年》曾有一句話:春節,或許有一天,會淡化為日曆上一個尋常的符號。但消失的從來都不是春節,而是人心。家人分隔,獨身漂泊,故友難逢,一人飲酒,若總是如此,那麼你過的每一個年,都將流離失所,平淡無奇。你願意這樣子嗎? 所以每一位感嘆年味淡了和不再期盼過年的大人們,讓我們努力給晚輩創造年味和美好的回憶。體驗年味,是被動式的,回憶年味,是游離式的,自己主動過的年,才是傳承的。年味,需要傳承,更需要我們每一個大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