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肯定有人知道;但也一定有人和我一樣,不知道。從一上小學,我們最先接觸的,就是拼音,甚至有的小孩子學前班就已經開始學了。
那時候小,老師教什麼學什麼。沒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等到足夠大了甚至老了,偶然間閃現一點靈感可能想過這個問題,可對於一個不太常見的問題,沒地去尋找答案。以為也是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傳下來的。
直到我在幾天前讀了女兒的課本,才找到了答案。原來《漢語拼音方案》是新中國成立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1958年正式公布實施的給漢語字詞注音的方法。我不禁感慨萬千,為什麼我上學的時候沒有人教,一直以為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沒想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有的,如果不是偶然間看到,可能一直到死我也不會知道。
那現在就出現了新問題,既然漢語拼音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有的。那在這之前,漢字是用什麼辦法來注音的呢,古人又是怎樣來認識一個生字的?由於漢字本身是不表音的,我們的先人想出了各種注音辦法,其中最主要的有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
什麼是直音法:直音就是用一個字直接給另一個字注音,找來的這個字的讀音要跟被注音的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漢代以前最常使用的注音方法。例如「甜,音田」,「事,音示」等。
那反切法呢,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拼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其實就是拼音,這是古人給漢字注音的一大發明。反切注音自東漢以來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反切注音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字作為反切上字,決定用什麼聲母,再找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決定用什麼韻母和聲調,這就可以拼出被切字的讀音了。例如「田,徒年切」,意思是用反切上字「徒」的聲母,用反切下字「年」的韻母和聲調,拼讀以後就可以得到「田」的讀音。大家可以試著拼一下「東,德紅切」。
那什麼又是注音字母呢,注音字母也叫注音符號,是民國政府1918年正式頒布的第一套國家法定使用的漢字注音方法。注音字母採用獨體古漢字的筆畫式符號,一共有39個字母。例如「北京ㄅㄟㄐㄧㄥ」。
上面三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點以及局限性,不便於進行國際交流。這才有了後面的漢語拼音方案,這種完備的科學的給漢語注音的方法,目前已成為聯合國規定的世界範圍內標註漢語語音的國際標準。
好了,現在您知道了吧,如果您認為讀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那就請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