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深圳私募基金業協會成立大會暨前海財富論壇在前海舉辦,論壇上,前海母基金股權投資(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靳海濤發表演講,討論私募基金在財富管理領域的現狀及前景。
靳海濤指出,私募行業發展目前還存在社會資本參與度不夠、社會各方缺乏正確認知、行業亟待洗牌等現象。解決「募資難」問題,應推動母基金建設並支持創投機構上市;此外,建立活躍的PE二級市場交易場所將拓展退出渠道。展望未來前景,創投機構應加強產業賽道研究部署能力,並向早期化、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抽象肯定 具體否定」的狀態仍未扭轉
談及私募行業發展現狀,靳海濤稱,目前 「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狀態仍未得到根本扭轉,這表現在對VC、PE發揮作用的共識是有的,但是支持力度不夠。
從募資數據上看,創投業「募資難」可見一斑。清科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國內股權投資總金額為2669億元,同比下降21.5%;投資企業數為2865家,同比下降32.7%。整體募資額約為4300億元人民幣,募資基金1069支,募資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9.5%。
值得注意的是,在募資總額中,國資的滲透率高達73.4%,這說明社會資本的參與度不足。參照國際經驗,VC、PE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養老金等保險資金和各種家族財富,而國內這方面資金並未成為主流,甚至滲透率只有2%~3%左右,大多還處於觀望態度。
究其原因,靳海濤認為社會各方對VC、PE的商業本質還缺乏正確認識。VC、PE常被認為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途徑,「實際上,每一個單一項目都可能是『高風險、高收益』,但是交給合格的基金管理人,通過多個投資項目分散風險,就能實現『低風險、中高收益』,特別是母基金,通過雙層分散能夠實現『極低風險、中高收益』。我們缺乏這樣的認識,因此看出合格投資人的建設還步履維艱。」靳海濤稱。
一面是「募資難」,另一面卻是股權投資收益收窄。受到近年來一級市場估值攀升、二級市場估值下降的影響,再加上一級市場投資對賭條款不斷放鬆,創投企業盈利空間被壓縮,而機構數量膨脹、魚龍混雜,也意味著行業亟待洗牌。
對此,靳海濤提出兩條解決路徑:其一,推動母基金建設,推動險資、家族財富公司以及政府資本先選擇風險最小、收益可觀的母基金進行部署,母基金也需要進行市場化、專業化的管理,以此解決合格投資人的問題;其二,呼籲支持創投機構上市,以此助推行業洗牌和淨化。
減持限制辦法仍需進一步修改
實際上,創投業寒冬中已顯出陣陣春意,尤其是在退出渠道上逐步打破堅冰。從去年科創板誕生,到今年創業板推出註冊制,資本市場的改革為VC、PE打上強心劑。
根據清科數據,今年上半年有168家中企上市,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4.3%,科創板佔據重要上市渠道;其中,VC和PE支持的企業有118家,佔比70%,VC和PE對於上市公司的滲透率創造了歷史新高。隨著8月24日創業板註冊制首批公司上市,退出渠道將變得更加順暢。
靳海濤認為,雖然渠道逐步打通,但在減持限制辦法上仍需進一步修改。「依據的唯一原則就是進入的時間,時間長可以少點限制,時間短就多限制一點。目前的限制措施還是過於嚴格、過於一刀切。」
此外,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一直是金融體制改革的題中之義,業界對PE二級市場的探索也從未停歇。「實際上,如此巨大的投資額都通過企業上市實現退出是不可能的,如果建立起一個活躍的PE二級市場交易場所,IPO不再是最重要的退出方式,便能真正實現VC、PE『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環。」靳海濤指出。
向早期化、大型化、專業化發展
對於私募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靳海濤特別強調了產業發展賽道的研究部署能力。他指出,後疫情時期要重點關注四個賽道:
一是彌補國家短板的產業,比如基礎器件、作業系統、軟體設備以及流行病防治等;
二是5G產業鏈,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虛擬實境、區塊鏈等,可能發生超常規的發展;
三是消費升級,通過推出喜聞樂見的產品來彌補出口減少對經濟發展數據萎縮的影響;
四是抗爭去全球化中能力強的產業,一類是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門檻的企業,另一類則是努力在國外完善供應鏈,真正進入世界產業大循環中去的企業。
靳海濤稱,VC、PE的投資風格將向早期化、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早期化是指投資階段不斷前移,把錢更多投在初創和成長期的企業;大型化是聯手辦大事,把重大產業項目投出來;專業化是指,未來GP群裡少量是核心能力特別強的綜合類大型PE,大量的是只從事某一領域投資的小而美的管理機構。」
「我國產業發展的直接融資比重要達到60%,現在只有30%,還有一倍的空間,可見私募行業繁榮發展仍大可期待,也值得整個行業為之奮鬥。」靳海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