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誕生100周年——看包浩斯的「全球遷徙」

2021-01-09 藝術中國

「遷徙的包浩斯」柏林展覽現場

時針撥到一年前,2018年4月-7月,「遷徙的包浩斯-設計生活」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幕。包浩斯合作組織(涵蓋包浩斯校園存在過的柏林、德紹和魏瑪三座城市)選擇了中國杭州作為紀念包浩斯誕辰一百周年全球巡展的第一站。

「遷徙的包浩斯——設計生活」展覽海報

2019年,包浩斯誕辰100周年之際,在全球的研究實踐將回歸至德國柏林,「遷徙的包浩斯」(Bauhaus Imaginista)主展覽於2019年3月15日-6月10日在柏林世界文化宮舉行,策展人為Marion von Osten和Grant Watson。藝術中國歐洲特約撰稿人賈曉棟帶大家走進柏林世界文化宮,與包浩斯在20世紀全球的遷徙旅程同行。

「遷徙的包浩斯」展覽分四個部分:

響應│Corresponding With

汲取│Learning From

遷徙│Moving Away

長存│Still Undead

第一單元:響應│Corresponding With

這個單元介紹了印度的Kala Bhavan藝術學校(由Rabindranath Tagore創建於1919年)和日本的生活設計研究院(由Seikatsu Kosei Kenkyusho創建於1931年)。位於南亞和東亞的兩所新式設計學校,在包浩斯學校的同時期(1919-1933年)彼此響應,試圖解決各自國家內生關聯的社會問題。

1919年,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包浩斯宣言」中大膽預言道「未來藝術家和手工藝者將無區別」。此時,在遙遠的印度桑蒂尼蓋登(Santiniketan是西孟加拉邦的一個小鎮,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1931年由泰戈爾創辦的巴拉蒂大學就位於此),印度詩人Rabindranath Tagore創建了Kala Bhavan藝術學校,學校深受1920年代英國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影響,採用全新的藝術訓練方法來培養面向大眾植根印度的藝術設計人才。1922年,奧地利藝術史學家Stella Kramrisch在Kala Bhavan藝術學校任教,期間,她寫信給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 Itten,包浩斯教員)提議在印度舉辦一次包浩斯展覽。於是,便有了1919年12月在印度遠東藝術社會學院舉辦的國際包浩斯展,這是包浩斯第一次走出德國,走向世界。

來自印度的現代家具設計

Kala Bhavan藝術學校的學生作品

十年後,日本東京。Seikatsu Kosei Kenkyusho開始籌備生活設計研究院,這所1931年成立的藝術學校秉承與包浩斯一致的理念,致力於培養新一代日本設計師。他們從學習的第一天起,就是為滿足日本國民大眾的生活需求而生,用現代手工作坊和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改善國民的生活水平。

1930年代的新日本

1930年代日本出版的現代設計期刊和書籍

第二單元:汲取│Learning From

這個單元圍繞保羅·克裡(Paul Klee)的一組受南美洲土著居民圖案影響而設計的毯子而展開。保羅·克裡是最偉大的包浩斯藝術家之一,大家對他幾何形抽象繪畫印象頗深。事實上,作為包浩斯的教員,克裡也會對遙遠的南美洲的一些設計圖樣感興趣。這是包浩斯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傳統,即教員和學生的國際化和多樣化的程度非常高,他們在包浩斯這個大熔爐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現代設計下的美洲織物

1930年代,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在美國流行,當藝術家的眼睛不再長在腦門上,不再高高在上的時候,他們開始探究腳下的這片土地。1933年,Philip Johnson推薦Josef Albers和Anni Albers夫婦從北卡羅萊納州的黑山學院出發,前往古巴、墨西哥、秘魯和智利,觀察、整理和收集中美洲地區的文化藝術元素。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工作,他們從1935年夏天起,共進行了14次旅行,這是在不同藝術和文化之間高強度交流和碰撞的旅行。多種中美洲地區織物的圖案和設計元素被帶回美國,成為美國本土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Josef Albers是馬克思∙比爾(Max Bill)在包浩斯讀書時的老師,馬克思∙比爾是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創辦人和第一任院長,被譽為傳承包浩斯血脈的人。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Albers不是平常之輩。1953年,烏爾姆設計學院建成,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一年,馬克思∙比爾還申請創建巴西創意技術學校(Escola Técnica de Criação,ETC),希望把烏爾姆設計學院複製到南美洲。儘管這一申請當時沒有獲批,但1962年,巴西成立工業設計高等學院(ESDI)時,ESDI大量參照了ETC的構思。

1960年代南美洲的織物設計

第三單元:遷徙│Moving Away

這個單元對於很多中國包浩斯愛好者是很熟悉的。2018年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舉辦的「遷徙的包浩斯-設計生活」特展,就是這個單元的主要組成部分。當時,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群總館長杭間教授為該單元取中文名為「設計生活」,目的在於體現以包浩斯為代表的現代設計如何影響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社會。「遷徙」代表了三層寓意:包浩斯校園在1919-1933年間的三次遷徙,包浩斯學校被關閉後師生們的遷徙,以及包浩斯理念從1933年直至今日在全球範圍的傳播。

1930年包浩斯師生為德紹繪製的城市規劃圖展

學術期刊是傳播的有效媒介。從1926年起,《Bauhaus》雜誌開始刊發,為季刊,直至1931年,共發行14期。目前能集齊所有14期雜誌的學術機構,可以召喚神龍了。

《包浩斯》雜誌第一期

1933年,包浩斯學校被關閉後,師生們開始遷徙。格羅皮烏斯在1937年應邀到哈佛大學擔任建築學系主任,現代設計的主場移到大西洋的彼岸。1939年,黃作燊先生成為格羅皮烏斯的研究生,習得現代設計理念的真傳,並於1943年回上海創立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成為中國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搖籃。格羅皮烏斯為中國培養的另一位大師是貝聿銘,貝聿銘先生的研究生畢業設計是上海現代藝術博物館(並沒有實現),導師是格羅皮烏斯和Marcel Breuer。

第四單元:長存│Still Undead

這個單元從1922年Kurt Schwerdtfeger設計的光影作品《Reflektorische Farblichtspiele》開始,意為反射的彩色光線遊戲,這是利用光線穿過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檔體形成的影像作品。第四個單元側重於包浩斯在攝影和影像方面的影響。包浩斯理念對於新技術永遠都保持著開放和吸納的態度,並從內心認同技術與商業對藝術設計的正向促進作用,因此,不論是1920年代的攝像技術,還是MIT的先進影像研究和傳媒實驗室,亦或者是利茲藝術學校的聲音表演專業,都是包浩斯「長存」的鮮活例證。

約翰內斯∙伊頓畢生研究色彩,被譽為當代色彩藝術領域最偉大的教師之一,他為包浩斯學校留下了系統性且開創性的色彩課教程。1981年,維達∙沙宣(Vidal Sassoon)基於伊頓的色彩理論,設計了兩款新髮型造型,取名為《火鳥》,照片中女孩頭髮的顏色,呈輪狀向外發生,一圈一圈,像伊頓設計的色輪一樣。

維達∙沙宣設計的髮型「火鳥」

包浩斯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懷著一個明確而強烈的目標:解決問題,重塑社會。這使得包浩斯這一藝術派別區別於其它的藝術流派,更使得包浩斯理念能隨著時代滾滾向前,而不僅僅存在於博物館或者魏瑪、德紹和柏林的包浩斯建築中。

包浩斯在現代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關於包浩斯的書籍和展覽汗牛充棟。Marion von Osten和Grant Watson兩位策展人花費了近三年的時間來構思和策展這次展覽,試圖打開一扇了解包浩斯的新的窗戶。「遷徙的包浩斯」實現了兩位策展人的初衷,如果大家沒有機會實地觀展的話,可以瀏覽「遷徙的包浩斯」官方網站,上面的文字和圖片內容都非常詳實。(本文圖片均由作者在展覽現場拍攝,致謝「遷徙的包浩斯」展覽)

相關焦點

  • 包浩斯的前世今生
    百年間,儘管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包浩斯所帶來的影響力,依然在建築、設計、藝術等學科中不斷被提及,甚至吸引了更廣泛的公眾的興趣。 今年,是包浩斯成立101周年,讓我們回首最初,以這篇用心的深度長文,一起祝這個偉大的名字101歲生日快樂吧。
  • 柳冠中/王受之:「北柳南王」大話包浩斯
    2019年10月26日晚,作為紀念包浩斯一百周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重要環節之一,「北柳南王」大話包浩斯活動在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樓中庭舉行,大會特別邀請到柳冠中教授和王受之教授同臺對談,大話包浩斯,回顧包浩斯100年歷史,立足於時代語境下關於包浩斯理念的重新審視,旨在為中國當代設計的發展和創新傳遞更科學的、更具未來視角的指導。
  • 提到德國,「包浩斯」到底是「誰」?
    如果你對家裝或是現代建築風格有所涉獵,或是對德國現代藝術流派感興趣,那你應該有聽過「包浩斯」這個「名字」,因為包浩斯幾乎是德國近一個世紀以來在設計藝術方面的代名詞。很多人乍聽包浩斯,會直覺性地將它認作是一位德國建築大佬,但其實包浩斯並非一個人,而是一家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的設計學院。
  • 全球包浩斯風格項目集合
    但也正是得益於這樣的一種機會,包浩斯設計學院所開拓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得以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延續。 完工後的包浩斯檔案館,對比格羅皮烏斯最初的設計方案,可能只有棚屋屋頂的獨特造型得到了保留。而今,包浩斯檔案館作為一間博物館,主要負責跟包浩斯運動相關歷史的展覽,以及相應書籍、影像、模型和藝術品的收集。
  • 周凌:包浩斯之後的建築與工藝
    「包浩斯作為世界現代藝術教育的搖籃,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設計院校,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藝術和設計教育的誕生。包浩斯的發展歷程就是現代藝術設計誕生的歷程,它所創建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方法和課程體系,使得它在藝術設計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 包浩斯腕錶的前世今生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叫「包浩斯」了。1919年,德國城市魏瑪創辦了一家名為「包浩斯」的學校。包浩斯乃德語『Bauhaus』的音譯,而『Bauhaus』這個詞彙又是源自於將『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雖然學校名字涵義是房屋建築,但是包浩斯學校並不只是教學生如何設計房屋建築,而是還涉及到繪畫、雕塑.....
  • 一篇深度長文,述說包浩斯的前世今生
    百年間,儘管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包浩斯所帶來的影響力,依然在建築、設計、藝術等學科中不斷被提及,甚至吸引了更廣泛的公眾的興趣。 今年,是包浩斯成立100周年,讓我們回首最初,以這篇用心的深度長文,一起祝這個偉大的名字100歲生日快樂吧。
  • 「紀念包浩斯——德國藝術與設計學院系列展「在蓉啟幕
    他說,我們周圍的很多建築,使用的物品(從椅子到蘋果手機),還有辦公樓的白色外牆、帶有大面積明亮窗戶的鋼結構建築等等,其靈感都來自於包浩斯的功能主義和簡約風格。包浩斯設計的大部分物品和建築都體現出「形式跟隨功能」的特點。因此,其出現也完全打破了20世紀初「藝術驅動裝飾」的風格。
  • 別只看dw,包浩斯風格腕錶Nomos可稱王
    別只看dw,包浩斯風格腕錶Nomos可稱王說起近幾年最火的極簡風手錶,DW手錶一定是榜上有名。DW手錶,中文名丹尼爾·惠靈頓,成立於2011年,僅僅只有8年歷史。但是短短8年間,DW手錶就創造了手錶界的銷售神話,火遍世界各地。
  • 被包浩斯影響著的世界,又在被誰影響著
    想要了解包浩斯是什麼?與其在枯燥無味的書堆裡找答案,還不如跟著宅sir去Cabana看個展,輕輕鬆鬆就能搞懂。在家探店VLOG之Cabana 完整版敬請期待【在家ZAIJIA】 微博 探店Cabana一天  讀懂包浩斯100年
  • 「紀念包浩斯—德國藝術與設計學院系列展」在蓉啟幕,免費向公眾開放
    11月27日,「2020成都·歐洲文化季」收官之作「紀念包浩斯—德國藝術與設計學院系列展」在許燎源現代藝術設計博物館拉開序幕。1919年,包浩斯學校在德國誕生,歷經魏瑪、德紹、柏林三址,於1933年關閉,2019年正值它的百年紀念。此次系列展通過兩個板塊以不同的視覺和感官體驗,為觀眾解釋「包浩斯是什麼」,展覽展示了包浩斯的源起、發展以及包浩斯精神和設計理念在之後百年的影響和驅動。
  • 學習包浩斯與現代設計心得與體會
    包浩斯創始人包浩斯有異於很多設計的一點就是,包浩斯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並非產品,這點是和很多設計相反的地方,最初包浩斯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包浩斯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一代人。雖然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包浩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衝擊、一種進步,但包浩斯的某些思想、觀念對現代工業設計和技術美學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設計道路的方向的選擇是有幫助的。它的原則和概念對一切工業設計都是有影響作用的。在中國,最成功的包浩斯風格作品很可能是北京的798。
  • 《設計》專訪|宗明明:超越包浩斯—探索未來
    2019年,「好設計珠海中心」是包浩斯100年德國官方紀念活動「超越包浩斯—塑造未來」國際競賽及學術活動的中方合作夥伴。大賽共收集到來自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1500餘件作品,最終有20項作品喜獲殊榮。宗明明教授表示:「在這些獲獎的項目中,我看到百年包浩斯所代表的德國工業設計思想的精神理念在全世界傳播、實踐和重構現代藝術技術教育體系範式的無限潛力。」
  • 包浩斯建築與設計從A到Z
    N代表新包浩斯 新包浩斯學校是由出生於匈牙利的包浩斯教育家拉斯洛·莫霍利在她的領導下,紡織部門從繪畫轉向工業,以她自己的設計代表了包浩斯的現代作品。St lzl是在包浩斯學習的眾多女性藝術家之一。
  • Beyond Bauhaus——來自包浩斯的深遠影響
    倫敦皇家英國建築師學會的「Beyond Bauhaus」展覽旨在探討100年前成立的這所德國設計學校對英國的影響。 Collard認為,包浩斯及其創始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背後的哲學對該國的建築產生了巨大並持久影響。
  • 包浩斯的女性故事丨設計
    隨著這座極有影響的德國設計學校迎來百歲誕辰,重新發掘學校的女性故事1919年,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Gropius)在魏瑪創建了他的先鋒設計學校包浩斯(Bauhaus)。在當時,包浩斯學校似乎是平等與進步的典範。這所學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後果中創立,「不論年齡和性別,對任何有才華的人開放」。
  • 弗裡德爾·蒂克的美麗人生|包浩斯女性
    院外以紀念日為契機陸續整理包浩斯人的內容:以與包浩斯相關的個人的創作與經歷為主要線索,以現代主義運動可容納的多樣性及其深度,考察每個個體對新的共同體信仰的不同預見。這項工作不止於填補某段被忽略的空白,或是重新打撈包浩斯的歷史遺珠,更希望能夠打破既定的敘述框架。本期推送的譯文介紹了有著多才多藝又富創造力的個性的弗裡德爾·蒂克,去包浩斯之前她已就讀於伊頓的私立藝術學校。之後從克利那裡,她擁有了由內到外探究事物的能力。在奧斯卡·施萊默的雕塑工坊表現出她熱衷自我表現、精力充沛的一面,激發了她關於戲劇設計與製作的想法。
  • 細數包浩斯的經典設計
    這件嬰兒搖籃作品,由德國建築師彼得·凱勒(Peter Keler)設計於1923年在魏瑪的Haus am Horn舉辦的第一屆包浩斯展覽。包浩斯設計的另一個標誌,即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布爾諾懸臂椅。 密斯·凡·德·羅在於1929至1930年間設計完成了這件設計,該椅子體現了包浩斯將物體還原為基本元素的原則。
  • │EL MONO的包浩斯極簡雪茄卷
    無法想像邱吉爾會蹲在敞篷廁所裡抽著雪茄感嘆陰翳之美…「包浩斯」引用維基百科,包浩斯的一句話說明「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設計的誕生」。它雖然只存在14年,但其在工業設計乃至現代藝術界的地位和影響足以比肩中國搖滾界的汪半壁…( _ _)ノ|壁...為啥呢?
  • "包浩斯"風格的手錶你了解不
    「less is more&34;包浩斯&34;包浩斯風格&34;包浩斯&34;可愛的男孩子"。現代主義風格,極簡的設計,現在年輕人越來越追求包浩斯風格,家裝要簡約,衣服要簡約,手錶也要簡約,於是簡約成了時尚,年輕人的專屬定義。但簡約並不是毫無特點,但需要細細品,簡單的美即是對美最好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