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4:02分,父親從這個世界啟程去了另一個世界。這一天,落雪了,不急不躁,洋洋灑灑,潔白、素雅。進入冬季以來,我不知道這是第幾場雪。只知道這天上的使者——雪絨花,定然是為了迎接父親而競相綻放的。
父親一生潔身自好,嚴於律己,謙恭待人,輕名輕利,潛心鑽研。父親一生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不善言表,默默耕耘。父親選擇了這一天放下一切,悄然離開。他,累了。是啊!是該好好休息了……
在父親離開的一段時間裡,坐在父親的書房,仿佛清晰的看到父親伏案的身影。時空的隧道中好多事情不斷地切換、重疊,甚至相撞。面對世事、事態,有很多不一樣的理解。直面人生,感嘆現實太過骨感,不免心緒複雜,以至於心神難寧。於今沉澱自己,細細拜讀《悼念譚彥翹先生文聯詩誄辭唁(列名無序)》和父親生前同道摯友們在得知父親離世之後第一時間不吝筆墨,揮毫緬懷、悼念、追憶,哀惋的詩文,有柔情,有俠骨,有繾綣,有悱惻。
《悼念譚彥翹先生文聯詩誄辭唁(列名無序)》 起筆這樣寫道:「2020年12月23日,齊齊哈爾文壇泰鬥譚彥翹先生壽終正寢,與世長辭。譚先生的離去,是齊齊哈爾的重大損失。齊齊哈爾各界、各方面人士、親友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以各種方式悼念譚彥翹先生。下面收錄部分文、聯、詩、誄、辭、唁,以此追悼先師。」 。
以下摘選部分:徐曉慧在《追記卜奎歷史文化翹楚譚彥翹先生》中寫到 「他是城市文脈的守望者。幾十年來他默默的穿行於老卜奎三百多年的故紙堆中,織補著城市文明的碎片,還給現代人一個完整的歷史天空。讓同我們擦肩而過的程烘、英和、張光藻,魏毓蘭等,同時放慢腳步去感知我們生命中共同的堅守。於是我們知道了有民族英雄之稱的壽山,為什麼為了一句諾言而放棄生命。他失去了生命,可他卻擁有了永恆的尊嚴,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流人詩,在老卜奎歷史的天空上蒼涼而美麗。他是卜奎歷史文化的豐碑。」 。
週遊:挽譚彥翹先生
相交卅載,仰一世芳名,壽追期頤,欣留雅著;
訣別一朝,思卅年情誼,文過數卷,痛失鄉兄。
彥硯翹楚憶斯人
先生為人敦厚樸實,治學嚴謹,實乃後學之楷模!
進身即問學,壯歲未著勳名,罍然古君子之風,功載龍 沙徵信史;
退食猶說故,平生不矜事功,瞠乎今哲人斯品,名留鶴域駐鴻文。
仙翁撒手,儕輩銜悲。特殊時期,不得以鬥酒只雞飫酌相從。
臨文嗟悼,惟有深心緬懷永失教席。
一
大雪茫茫飄滿空,龍沙肅穆哭譚翁。
一生低調輕名利, 志苑文壇萬世崇。
二
今冬難得雪飛揚,仙界迎公返故鄉。
我送尊兄不須酒,瑤臺仙釀待兄嘗。
三
亦友亦師三十年,談文論道樂無間。
人生最痛失知己,再撫瑤琴不斷弦。
李巨炎:斯人逝去,風範猶存!
先哲往矣,流芳千古!
譚老師的96人生光輝燦爛!
譚老師高尚的品格、博大精深的學問必將萬世永存!
我堅信,再過一個世紀,已經步入小康,
走向富裕的齊市史學、詩詞、
書法篆刻各界後人一定會以最虔誠、
最崇敬的心情來紀念譚老師的!
激滔滔嫩水淚奔流,素冰滿汀州。
問卜奎舊驛,龍沙新址,幾度春秋。
一帙《問學瑣筆》,仰止大山儔。
忽報人乘鶴,涕泗難收。
曾憶春風如沐,賜象牙印篆,溫語慈眸。
嘆如椽筆折,學問向誰求?
寄心聲、冬雲萬裡,挽譚公、香燭拜幡旒。
行仙路、紅塵莫顧,是處勾留。
一
魁星隕落,何人再為拙著燃燈作序?
皓月當空,後生當繼師志秉筆直書。
二
問學瑣筆,丈量龍沙兩萬裡;
退食說故,鉤沈卜奎三百年。
三
淡泊名利,看透世態,身心只在學和問;
熱忱生活,善待他人,
情義不論是與非。
黑龍江省達斡爾族研究會、齊齊哈爾市達斡爾族學會 :譚彥翹先生長期關注達斡爾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研究,成就斐然。尤其在建城史問題上,堅持唯物史觀,為糾正謬誤付出了不懈努力。他是達斡爾民族的好朋友。
同時發來悼念詩文的還有:崔春雷、覃華、王舒揚、關國利、王林懷、張二四、滄浪客、汪成智、胡強、龐志澍、武群、劉輝、汪佔革、王懷林、陳梓晗、李富基等等。
看著這些純粹民間的,自願自發的情真意切的詩文,瞬間,關乎父親的種種又躍然於文字之上。此乃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不禁潸然淚下。這淚水,更是為民間的真情流露與官方的沉默無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長流。老卜奎啊!你執著而忠誠的子民與你永別了……
原本想以一己之力,為父親舉辦一場小型的《追思會》,以回顧和作別父親不可估量的一生來作為不能忘卻的紀念。但礙於 「疫情」 ,遂不敢驚擾、勞煩大家,便暫且放下。對於各界人士以不同形式和各異的風格,對父親表達的情義之心,追憶之舉,懷念之深,痛悼之切,確乎是不勝感激。父親定然也會感知並欣然足矣。
在此,特別鳴謝父親工作於大半生的齊齊哈爾市地方志辦公室(現已合署於檔案館),按照目前的狀態應為檔案館。感激涕零於馬匯川館長在得到父親離世的消息後能夠委派辦公室主任和一文員代表檔案館前來弔唁,更要感謝主任用自己的錢為公墊付,委託我們代買花圈送上。因為,檔案館無人最後送別父親。
父親一生虛懷若谷,淡泊名利,博學豁達,不為虛名。一心研史修志,勵志於傳承歷史文化。父親除去每天上班,業餘時間裡也大多埋頭於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不知疲倦的翻閱書籍,撰寫文稿。有時候困頓了便在沙發上稍事歇息,我們曾偷偷拍下父親睏乏的照片,父親也時常被母親調侃 「日理萬機」 。
父親不僅考證了齊齊哈爾的建城時間,更是穿越於古今,編織著經緯,不斷地鎖定一個個需要考證,需要還原的問題。父親在自己的一首《八十書懷》中寫有:「十六隨家到腦溫,悠乎六十四冬春。為學日益連晨昃,涉世惟艱歷苦辛。榮辱不驚崇亮節,陳言務去要精勤」。一個十六歲的青少年在北平求學,從城南的爛縵胡同來到齊齊哈爾。這一來,便註定了他與老卜奎的不解情緣,註定了他所肩負的守護城市的精神家園,保護古老建築和遺址,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的使命。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和境界啊?是繁華落盡的純真,是千帆過盡的淡然,是水墨丹青的嫻熟,是克己奉公的品德,是冷月寒梅的傲骨,是情系卜奎的專心。父親的一生可以說是一首絕唱的詩,一幅絕版的畫,一篇不朽的樂章,一本傳奇的教科書。如果說,父親代表著一個時代,那麼父親的離去,便代表著這個時代的結束。唯願父親的精神代代相傳,父親的思想生生不息,父親的靈魂世世永存。
譚彥翹(1925-2020),字康文,號鈍庵,又號怡安、泊庵,書齋號:思補齋。地方史專家、詩人、篆刻家。
1925年生於河北徐水,十六歲遷居齊齊哈爾。1948年參加工作,就職教師,後調至市政府機關。
1981年齊齊哈爾市成立編修地方志機構之時(齊齊哈爾市地方志編審委員會,也稱齊齊哈爾市地方志辦公室),便被選調到該單位。先後任秘書、處長。
1984年任副總編。
1986年受聘於齊齊哈爾師範學院為古籍研究所研究員。
1987年獲副編審。同年離休。離休後,由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聘任為齊齊哈爾市志副總編。
1991年全國有新編文史筆記之舉,被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聘為特邀編審。
80年代為政協齊齊哈爾市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和第六屆文史資料委員會特邀委員。是中華詩詞協會、黑龍江省地方志學會、省詩詞協會會員,齊齊哈爾市詩詞協會理事。
1981年之前,齊齊哈爾市是沒有編纂過地方志的,但1958年起有臨時機構編寫《齊齊哈爾市志》,當年曾參加市志編輯室工作,並編寫了《齊齊哈爾市志稿》的部分內容。
80年代初,整理標點了《龍沙紀略》、《黑龍江外紀》、《黑龍江述略》、《龍城舊聞》等有關黑龍江和齊齊哈爾的史地文獻,並編輯印成《齊齊哈爾市志資料》,提供給省內各修志單位使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1987年編定了《齊齊哈爾市大事編年》,全書56萬餘字,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部分獨自撰寫。耗時3年,查閱書籍、報紙數十種,製作卡片千餘張。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組織編寫《中國城市·地區叢書》時,參加了《齊齊哈爾》卷的編輯工作,撰寫了概況中的部分內容。
90年代初,負責指導《齊齊哈爾市志稿人口志》的編寫,按城市學的觀點展開了人口、經濟和環境的關係的記述,這在過去是少見的。
在人物誌、人物傳的研究方面,撰寫了《以事系人芻言》、《章學誠的方志理論對當今的撰寫人物誌傳的啟示》、《地方志人物傳編寫瑣談》,計四十餘篇論文發表於《紫禁城》、《北方文物》、《黑龍江史志》、《齊齊哈爾社聯通訊》、《齊齊哈爾方志》等國家、省,市級刊物。其中《壽山將軍事略》(壽山,晚清愛國將領,此篇為省內提出較早的論文)、《鄂勒歡地理位置獻疑》(此前許多研討者皆謂鄂勒歡在齊市昂昂溪區境內,此篇提出反證)、《題幹隆精刊(述本堂詩集)》(對康熙年間因《南山集》文字獄案株連流戍到齊齊哈爾的方登嶧的卒年,用內證作出推斷)以及《簡述齊齊哈爾建城時間標定諸問題》(在齊齊哈爾建城三百周年理論研討會上作重點發言)。
同時,撰寫出清代及國民時期人物傳略三十餘篇,其中多篇被省志辦選入省《人物誌》。另還有多篇筆記入選於中央文史研究館主編的《新編全國文史筆記叢書》中黑龍江省文史館編的《黑土金沙錄》和《黑水十三篇》。著有《問學瑣筆》、《退食說故》、《退食說故》續編、《退食說故》三編、《求實集》等學術著作及文史札記。有《老鈍學詩錄》印行,有《鈍庵印概》問世。編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摘抄》第一輯(1796—1806)、《龍沙三百年詩詞選》。
(關注公眾號,為您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