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社團流派

2020-12-15 騰訊網

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總結

No.1第一個十年

1.文學研究會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個純文學團體,成立於1921年1月,發起人有茅盾等,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文學革命。其主要理論家茅盾提出文學要老老實實表現人生,尤其應描繪被壓迫的人民;在創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現實主義,反對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小說創作上,如茅盾的《蝕》三部曲,葉聖陶的《倪煥之》,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對現實的細密描繪,深入剖析,顯示出現實主義特色,而成為文學研究會這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力作。

2.語絲社得名於《語絲》周刊。《語絲》創刊於1924年,主要撰稿人有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儘管語絲同仁的思想和藝術主張不盡相同,但仍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的風格是:排舊促新,放縱而談,古今並論,莊諧雜出,簡潔明快,不拘一格。其中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優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3.沉鍾社是20年代中期出現在現代文壇的一個以青年作家為主的文學社團,楊晦、陳煒謨、陳翔鶴、馮至這四位文學青年有感於德國戲劇家霍普特曼的童話劇《沉鍾》的啟示——藝術的成功在于堅韌不拔的精神,在北京出版發行了《沉鍾》周刊,沉鍾社即因此而形成。沉鍾社諸作家的質樸而悲涼的文學創作和對外國文學的廣泛譯介顯示了自己的實績和特色。在創作上,對精神壓迫反抗和對細膩樸實風格的追求,是沉鍾社作家藝術創作的顯著特徵,其中《沉鍾》雜誌及《沉鍾叢書》集中體現了他們的成就。在譯介方面,沉鍾社先後翻譯了俄國和歐美眾多作家和批評家的作品,在當時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對擴展文學的藝術視野做出了貢獻。沉鍾社最有影響,成就最突出的作家是馮至,他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被魯迅讚譽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代表詩集《昨日之歌》、《北遊及其他》。

4.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體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他們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唯美傾向,但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5.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派是「五四」以後出現的詩派。象徵派詩人受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講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視剎那間的幻覺。象徵派詩人否定詩歌與音樂的關係,完全把詩看為視覺藝術,這不同於新月派對詩歌音節美的重視。象徵派的詩歌作品特點是:「觀念聯絡的奇特」,即一個部分一個觀念可以懂,合起來反而含義難清。他們講究比喻,卻過於難以捉摸。李金髮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等是象徵派詩歌的代表作。

6.2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魯迅的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作家們在探求人生真諦,追求理想社會的過程中,關注受壓迫最深重的農民問題,對農民的破產,農村婦女悲慘的命運,封建農村的陋習和農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產者的敗落都有深入的表現。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憊者》、許欽文的《瘋婦》和臺靜農的《天二哥》等。

7.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團體之一,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鬱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藝術應除卻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人的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鬱達夫的《沉淪》、《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造社的代表作。

No.2

第二個十年

1.「左聯」全稱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於1930年,發起人有魯迅、馮雪峰、夏衍等,成立時加盟的有五十餘人,郭沫若、鬱達夫等創造社成員也加入了左聯。「左聯」成立不久就成立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並自覺地加強了與世界文學,特別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聯繫,大量地譯介了蘇聯等國的文學作品。在創作實踐上,也充分發揚了革命現實主義,其中以茅盾為首,沙汀,葉紫等青年作家寫作的社會剖析小說是「左聯」文學的典型代表。「左聯」的主要文學主張是:自覺以現代大工業中的產業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對封建的傳統農業文明和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義同時展開批判,要求文學更自覺地成為以奪取政權為中心的無產階級鬥爭的工具。

2.「東北作家群」指一批從東北淪陷區流亡到內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創作群體,主要有蕭紅、蕭軍、端木蕻良等。他們的作品大都充滿了關東粗獷的氣息,並且表露了人們所承載的亡國之苦和頑強的反抗精神,從而形成了一幅幅使人震顫、憤懣的圖畫。這批青年作家,有的並未加入「左聯」,然而,他們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創作與左翼文學聯接起來,以地方人物和社會風雲的描寫,顯示出東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爭信念。其代表作有蕭紅的《生死場》、《呼蘭河傳》和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等。

3.「京派」是指30年代前後活動在以北平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群,其主要陣地是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駱駝草》等。除詩歌、散文和理論活動外,小說作家有沈從文、凌叔華、廢名、林徽因、蘆焚、蕭乾等。他們中許多是清華、北大、燕京的師生,學院的文化氛圍較重,重視介紹世界文化,追求道德與藝術的健康和純正。他們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的民主觀念和現代意識,一方面又與尖銳的社會衝突保有距離。他們的藝術視野只限於北方的都市生活。而往往以「鄉下人」的目光,在鄉村與城市的比照中建構自己的審美天地。沈從文筆下城市的虛假與矯情,恰好與他所描繪的湘西的自然社會形成對照。蘆焚所提供的也是與都市具有差異的人倫鄉野社會。廢名致力於鄉間兒女情態的描寫,蕭乾則在作品中以童真的視角看世界,雖然並不超然。

4.「海派」30年代的上海,中國現代消費文化環境已初步形成,一些純文學作家如張資平、葉靈鳳等,便尋著商業氣息「下海」成為新海派作家。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多過渡性地描寫都市,「都市男女」的情愛和性愛是其常寫常新的主題,在小說形式上,海派作家非常重視創新,較快較早地輸入了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外國文學新潮。張資平的性愛小說反射出海外的駁雜,使新文學的墮落和讓商業化文學獲得某種新文學性並存,顯示了海派的一條基本線索,葉靈鳳的作品中,在都市靈魂身上,現代狂放頹喪的背後,仍潛藏著一種舊式的溫婉。海派為以後新感覺派的登場做好了準備。

5.「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於上海,是一個左翼群眾性的詩歌團體,創辦刊物《新詩歌》。中國詩歌會詩人致力於探索詩歌大眾化的途徑,最大的貢獻是努力追求新詩的民族化和大眾化。中國詩歌會在上海設總會,在北平、廣州、青島以及日本的東京等地設有分會。詩人蒲風、穆木天、任鈞、楊騷等是主要發起者。最有影響的代表性詩人是蒲風,詩集《茫茫夜》,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6.「現代詩派」出現於三十年代的詩壇,他們的創作受到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啟發和影響,同時又承接了李金髮為代表的20年代象徵詩派的某些藝術追求。30年代中國現代派詩歌特別追求詩歌創作在總體上所產生的朦朧的美,追求以奇特觀念的聯絡和繁複的意象來結構詩的內涵。現代派詩人往往以特有的青春病態的心靈,詠嘆著濁世的哀音,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抗爭,也流露出對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悵。戴望舒是現代詩派的代表,名作有《雨巷》等。

7.「論語派」是以林語堂等創辦的《論語》半月刊而得名的以雜文為主的小品文流派,擁有三個刊物,《論語》、《人間世》與《宇宙風》,活躍於三、四十年代。林語堂聲稱,論語派以提倡幽默文字為主要目標,提倡創作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把幽默抬到人生觀的高度,認為幽默、閒適和性靈是相輔相成的,三位一體的,「性靈」則是寫作小品文的命脈。「論語派」曾與魯迅為代表的雜文有過論爭,被魯迅稱之為「小品文的危機」。

8.「新感覺派」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現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代派文學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上接20年代末張資平、葉靈鳳等的性愛小說的餘續,下聯40年代以張愛玲為代表的滬港市民傳奇,它是海派承上啟下極重要的一個階段。「新感覺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表現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注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它的「新」則在於其第一次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打量上海,用一種新異的現代的形式來表達這個東方大都會的城與人的神韻。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最初的嘗試者,他創辦於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誌著「新感覺派」小說創作實踐的開始,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穆時英和施蟄存把「新感覺派」小說推向成熟和引向深入,運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現對現實生活的感覺和意象,《夜總會裡五個人》、《梅雨之子》是他們的代表作。

9.「現實主義作家群」在30年代的文壇上,活躍著一支堅實的現實主義作家群,其中大部分是早期「為人生而藝術」的成員,到30年代,他們經過藝術的磨練,現實主義精神更加強化,藝術上更趨成熟,巴金、葉聖陶、許地山、王統照等都以新的創作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藝術畫廊,主要成就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葉聖陶的《倪煥之》等。

No.3

第三個十年

1.「七月」派是一個由胡風等人在抗戰時期的國統區創辦主持的文藝雜誌《七月》而得名的文學流派,它主要包括胡風、綠原、牛漢等人代表的「七月」派詩歌和路翎、丘東平等人代表的「七月「派小說。「七月派」詩歌熱切反映了時代的命脈和人民的願望,題材廣闊而絕少個人情懷,主要是謳歌民族意志和鬥爭精神,充分體現了詩歌的現實性、戰鬥性與藝術性的密切融合。胡風的《為祖國而歌》,綠原的《顫抖的鋼鐵》等是其代表詩作。

2.「魯迅風」雜文流派主要活躍在上海「孤島」時期,這一雜文流派以創刊了《魯迅風》雜誌而得名,主要人物有王任叔(巴人)、周木齋、唐弢、柯靈等。王任叔在《魯迅風》的發刊詞標誌著這一流派的形成。王任叔是其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重要的雜文作家和理論家,他這時期的雜文圍繞抗日救亡的一切問題,筆鋒無所不及。他影響最大的是關於文藝思想傾向的評論。唐弢稱他為「前驅的驍將」,他的主要雜文集有《邊風錄》,雜文理論著作《論魯迅的雜文》。周木齋詩集《消長集》,他的雜文富含辯證法的思辨色彩。唐弢師承魯迅的戰鬥傳統又不懈追求個人風格,題材涉及社會人事,文藝思想,以及歷史札記,被稱為「抒情性雜文」的代表。柯靈雜文熱情奔放,深受魯迅、瞿秋白的影響。

3.「野草」作家群是以夏衍、聶紺弩、宋雲彬、孟超、秦似等為骨幹,活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後方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香港,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一個雜文流派。夏衍是「野草」派重要作家,結集有《日本的悲劇》、《此時此地集》,其中記錄了時代的風雲變幻、人民革命的勝利、社會思潮的運動、文藝運動的發展,和他對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思考,文筆優美洗鍊,清新蘊籍。聶紺弩是「野草」派中影響最大的作家,他的雜文格式新穎、寫法多樣、縱橫恣肆、說理透徹、幽默詭奇,有一種所向披靡的氣概,代表作《韓康的藥店》是抗戰時期傳誦一時的名篇。

4.「九葉」詩派是四十年代後期出現的一個詩藝比較成熟的現代主義詩歌流派,它得名於詩集《九葉集》,主要代表詩人有穆旦、鄭敏、辛笛、陳敬容等。在詩藝探索中,「九葉」詩派的詩人們反叛了把詩只看作激情流露的傳統觀念,強調理性思考的作用,也不滿足於描摹現象,要以敏銳的詩的觸角去感應時代情緒,並且將這種情緒升華為心靈與外物對話的感性哲理。他們提出了「新詩戲劇化」的主張,避免直抒胸臆而提倡借物抒情。他們還強調對意象的創造,要將感情凝結在深沉的意象裡。他們還創造了凝練與蘊藉的自由詩形,避免了過度散文化的通病;在語言的運用上,則採用了虛實嵌合和陌生化的手法,使詩歌語言具有奇峭、簡約、雋永的特點。在思想內容上,「九葉」詩派創作的基調是,從正視現實生活和表現真情實感出發,注重抒寫40年代人民的苦難、鬥爭以及對光明自由的渴望。

來源:謂之三昧

相關焦點

  • 現代文學社團總結
    其主要理論家沈雁冰提出文學要老老實實表現人生,尤其應描繪被壓迫的人民;在創作方法上,提倡現實主義,反對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小說創作上,如葉聖陶的《倪煥之》,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對現實較為細密的描繪,深入剖析,顯示出現實主義特色,而成為文學研究會這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力作。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文學研究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發展成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使整個現代文學都著眼於批判社會現實而相當程度地忽略了文學的娛樂作用。(相關閱讀:《現代文學社團總結》詳見文末連結) 6、創造社 1921年7月成立於日本東京,發起人有郭沫若、張資平、鬱達夫、成仿吾等。
  • 近現代文學部分知識點
    也給五四文學革命以精神的內核。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歷陳就文學的利弊。胡適公開提出白話文學才是文學的正宗。是五四文學革命的第一篇宣言。它的發表標誌著五四文學革命的正式開始。1917年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對整個封建舊文學宣誓了主戰的姿態。文章呼應了胡適的改革主張,並且把這一文學革命推向高潮。
  • 中國現代文學名詞解釋
    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遊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幹、情調和風格偏於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徵。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後作用。 黑幕小說:中國近代小說流派 。
  • 現代風格之美——研究現代主義流派二
    在現代主義之後是後現代主義,關於後現代主義,我們應該理解為它也是在現代之後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風格。每個時代對於以往的風格不能進行定義的時候,就會加一個「新」字或者一個「後」字。由於二戰後經濟復甦,人們不再崇尚「功能之上」,希望現代風格能有一些裝飾元素來表達當時人們心中對生活的情感,為了區別於現代「少即是多」這個時期的名稱,於是後現代應運而生。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德國學者勒策思考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的力作,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簡論「古今之爭」》,[德]勒策/著 溫玉偉/譯本書作者勒策(Hans Gerd Rötzer,1933 年生)為德國當代學者,先後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哲學、古典語文學和西班牙語言文學
  • 社團招新篇|《筆韻》社團
    內蒙古醫科大學《筆韻》社團團徽社團介紹內蒙古醫科大學校直屬《筆韻》社團於2019年9月15日由《胡畢力幹筆》書畫俱樂部、《智韻》俱樂部、《呼和哈日貴》文學社團合併而成。筆韻社團主要是為了加強學院的文化氛圍及精神文明建設,融合了有關文學的內容,以蒙漢,硬軟筆書法、「蒙」「漢」「英」三語,進行朗誦,演講,寫作等形式讓同學們有勇氣站上舞臺,敢於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培養縝密的思維,有條理的語言,良好的邏輯性以及培養口才,提高一些有關書寫繪畫的能力,以書寫或以朗讀傳揚少數民族文化,民族醫學,使文化的發展越走越遠也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祖國繁榮的文化中
  • 讓文學和詩歌的星火,走進大眾心裡。「雁蕩山」現代愛情詩大賽啟動
    為更好地促進文學創作與交流,對推廣地域人文、企業文化與文學的進一步融合,12月1日,由杭州市黃亞洲詩歌發展基金會、溫州市雁蕩山風景旅遊管理委員會主辦,世界詩歌網、中國詩歌流派網協辦的「雁蕩山」現代愛情詩國際大賽正式啟動,向全球華語寫作者徵集描繪、抒寫以雁蕩山為主題的現代愛情詩作品,全球華語詩歌寫作者與愛好者皆可投稿,每位作者限投2首(投稿郵箱:yds12345678@yeah.net
  • 中國現代文學館:喚醒人文情懷的神聖殿堂
    A座展廳的3個門上有巴金、冰心、葉聖陶題寫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外牆的花邊採用郭沫若詩集《百花齊放》的配圖。  中國現代文學館自1985年建館至今,已經走過30個春秋,如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學專業博物館,面積4萬平米,藏品80餘萬件,館藏條件世界一流,它的中西結合、園林風格的建築設計還獲得中國建築設計魯班獎。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除魯迅之外,中國現代小說到1956年前後才開始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①中國小說現代化及流派問題研究。1956年8月3日至11月9日慕容羽軍在《中國學生周報》連續發表《現代小說的定義和起源》《中國小說的發展歷程》《從「鴛鴦蝴蝶」到「都市傳奇」》《關於歷史小說》等論文,從中西小說發展史的角度論述中國小說現代化的原因及鴛鴦蝴蝶、都市傳奇、歷史、科學預言等小說流派問題。
  • 明代後期誕生的文學流派「公安派」,反對抄襲,遠見卓識令人嘆服
    原題:《「公安三袁」中的袁中道與全椒的緣分 | 秦德著》在明代後期,文壇沉寂之際,突兀誕生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給文壇帶來一股強勁的衝擊———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這個文學流派以提倡「性靈」為旨歸,其領袖是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稱「公安三袁」,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三袁,居公安縣長安裡。
  • 文學常識專題:現代文學體裁
    這一章節講下現代文學體裁知識。現代文學主要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民間文學,雜文等。1.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如《龜兔賽跑》,《自相矛盾》,《農夫和蛇》等等。
  • 從裡下河窪地走向文學的星辰大海
    「裡下河文學流派」,在百度百科已成為固定詞條。12月10日—12日,第八屆全國裡下河文學流派研討會在泰州舉行。省作協主席範小青表示,裡下河文學流派的打造,不僅對流派本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整個裡下河地區的文化、文學發展,乃至江蘇當代文學的發展,也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侯健讀《現代拉丁美洲文學》|拼圖已備好,可以動手拼接了
    直到今年3月,譯林出版社推出了「牛津通識讀本」中的《現代拉丁美洲文學》一書,才算是彌補了這一不大不小的遺憾。回到最初提出的問題上來:靠死記硬背能學好文學嗎?我認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我看來,要記住某種流派、某個作家或是某部作品,首先是要靜下心來閱讀文本(原書),其次是掌握文學發展的過程,把注意力從「是什麼」轉移到「為什麼」上去,再次是把二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得到一幅完整的畫面。文學就像是個拼圖遊戲,既要熟悉每片拼圖的特徵,又要知道它應該在的位置。
  • 洛陽市2020年度優秀學生社團公布 149個社團榜上有名
    今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洛陽市教育局獲悉,日前,洛陽市教育局舉行洛陽市優秀學生社團評選活動,動員全市廣大師生廣泛參與,在層層選拔、推薦的基礎上組織專家評審組評審,最終確定洛陽地礦雙語學校「漢之星輸入系統下興趣識字社團」等149個學生社團為洛陽市2020年度優秀學生社團。
  • 田高中社團大盤點,有趣更有料
    本學年共開設19個社團,成立14個研究性學習小組。經典社團機器人俱樂部、植物組培社、創客創意,讓我們發散思維,靈感迸發。田園書畫社、蒲公英合唱團、9095舞蹈團、人才濟濟,多次在各類比賽摘金奪銀。旅遊與中國地理、地球小博士、現代生物科技、數學建模社、高妙悟理,帶領我們走進科學、走進社會,走進自然。
  • 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到底是什麼?很多世界名著都在此列
    現代主義文學是現代主義思潮在文學當中的反映,現代主義思潮包含很多方面,繪畫、建築等等都有,文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而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都屬於現代主義,只不過是因為後現代主義的傾向性有了一些細微變化,為了和之前的文學區分開來,所以就又叫了一個「後現代主義」。
  • 全國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現代文學史》試題
    胡適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這-主張的文章是A.《文學改良芻議》B.《歷史的文學觀念論》C.《易卜生主義》D.《建設的文學革命論》2.以針砭時弊、文風幽默潑辣著稱的新文學社團是A.南國社B.語絲社C.彌灑社D.淺草一沉鍾社3.作為中國新文學的一部分,臺灣現代文學史上的第-篇小說是A.賴和的《鬥鬧熱》B.追風的《她要往何處去》C.無知的《神秘的自製島》D.雲萍生的《月下》
  • 現代作家的旅行活動與文學書寫
    對20世紀的中國現代作家來說,旅行活動是其生活經歷與文學經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行實際上成為現代作家觸摸時代、感知社會和承擔責任的一種實踐方式。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大的政治主題是民族與國家救亡圖存的話,那麼,在列強環伺、民族受辱、內亂頻仍的歷史語境中,中國文學的現代書寫事實上都繞不開這一鮮明的時代主題。換言之,「路在何方」「走向何處」成為現代作家創作的母題。「路」指向的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尋路也是旅行的方式。
  • 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後印象派淺談
    據說,1910年在倫敦準備舉辦一個「現代」法國畫展,但是臨近開幕,畫展的名稱還沒有確定下來。作為展覽組織者的羅傑弗萊事急無奈,便不耐煩地說:「權且把它稱作後印象主義吧」。這一偶然而得的名稱,畢竟還切合實際,因為參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後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