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的起源——後印象主義畫派
「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ionsm)一詞,是由英國美術批評家羅傑弗萊(RogerFry)發明的。據說,1910年在倫敦準備舉辦一個「現代」法國畫展,但是臨近開幕,畫展的名稱還沒有確定下來。作為展覽組織者的羅傑弗萊事急無奈,便不耐煩地說:「權且把它稱作後印象主義吧」。這一偶然而得的名稱,畢竟還切合實際,因為參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後的畫家。

以後,「後印象主義」便被用來泛指那些曾經追隨印象主義,後來又極力反對印象主義的束縛,從而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畫家,其中傑出者有塞尚、凡高、高更和勞特累克等。
實際上,後印象主義並不是一個社團或派別,也沒有共同的美學綱領和宣言,而且畫家們的藝術風格也是千差萬別。之所以稱之為「後印象主義」,主要是美術史論家為了從風格上將其與印象主義明確區別開來。
後印象主義者不喜歡印象主義畫家在描繪大自然轉瞬即逝的光色變幻效果時,所採取的過於客觀的科學態度。他們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包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諸種關係的和諧。」他所關注的,是在畫中通過明晰的形,來組建嚴整有序的結構。凡高和高更則專注於精神性與情感的表現,其作品滲透著某種內在的表現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徵內涵。
後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啟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等)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所以,在藝術史上,後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
代表人物有 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及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