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期
部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歸經與穴性: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手足陽明經交會穴。
功效:散熱開竅。
主治:鼻塞,鼻衄,鼻淵,口眼歪斜,面癢,面浮腫,鼻息肉。
療法:直刺0.2—0.3寸,或斜向上針刺0.5—1寸,
臨床應用:
1、 面癢腫:迎香,合谷。
2、 上唇腫:迎香,水溝,合谷。
3、 慢性鼻炎:迎香,印堂,合谷。
4、 過敏性鼻炎:迎香,足三裡。
本人臨床醫案一:符某,男,35歲,海口籍。因反覆噴嚏2年而於2001年7月5日就診。患者2年前開始出現早晨起床時鼻部發癢,繼則打噴嚏,少則3-4次,多則10餘次,伴有鼻流清涕,稍有氣促,時有咳嗽。檢查:鼻腔黏膜蒼白,雙下鼻甲明顯水腫,舌質淡紅苔白,脈浮緩。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中醫辨證為鼻鼽(肺氣虛)。針灸用自擬鼻炎7針(曲差,合谷,印堂,迎香透鼻通)。其中雙合谷,雙迎香通以脈衝電疏密波,連用20天後噴嚏明顯減少,晨起偶有1-2次,也不流鼻涕。停用針灸,用左旋咪唑搽劑(Lms-L)塗搽足三陰經,每周2次,連用3個月後完全恢復正常,一年來未見復發。
本人臨床醫案二:陳某,男,42歲,幹部,海口籍。1986年5月20日就診。主訴:鼻塞,噴嚏反覆發作20年。病史:患者每以清晨起床或受寒後就出現鼻子發癢,連續打十幾個噴嚏,鼻塞,流鼻涕,頭痛,鼻黏膜蒼白,下鼻甲水腫,且伴氣短,肢困,腰膝酸軟,舌質淡紅苔黃,脈弦。中醫辨證:鼻鼽,(肺虛型)。治法:補肺固表通竅。中藥處方:北芪15克,白朮10在,防風10克,白芷10克,薄荷10克,辛荑花(另包)10克,蒼耳子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復渣。針灸處方:迎香透鼻通(雙),印堂,曲差(雙),合谷(雙),足三裡(雙)。灸:大椎5壯,肺俞(雙)5壯,百勞(雙)5壯,針灸二法交替進行,每天1次,經服中藥40劑,針灸40次後,下鼻甲水衝消退,臨床症狀完全消失,一年後隨訪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