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TOD綜合開發這股風潮開始席捲重慶。去年12月24日,重慶市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新聞通氣會稱,重慶將圍繞高質量打造「軌道上」的主城都市區,全面加速TOD綜合開發,按10分鐘舒適步行可達距離,以站點600米半徑為基礎構建集約緊湊、功能複合的綜合開發區。
公開資料顯示,TOD是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縮寫,是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模式。這裡的公共運輸包括火車站、機場、地鐵、單軌等城市公共運輸設施,是以公共運輸站點為中心開發、以400-800米(5-10 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區域。它強調以公共運輸為中樞,核心要義是通過交通設施的銜接與互通,極大提升周邊物業的價值與收益,是一種基於基礎設施帶動土地增值、土地增值又反哺城市發展的模式。
而在此之前,重慶市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為了主城都市區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的實施機制。這些文件包括: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的《關於推進主城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區域綜合開發的實施意見(試行)》,市住房城鄉建委牽頭制定的《重慶城市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實施方案》,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牽頭制定的《主城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專項規劃》。
其中,《重慶城市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實施方案》特別提到,將對運營、在建以及即將開工建設軌道交通線路的98個場站TOD進行綜合開發工作,綜合開發涉及土地約4萬畝。同時,重慶還綜合考慮站點周邊用地承擔的主要城市功能,將軌道站點劃分為商服型、樞紐型、公服(公共服務)型、產業型、居住型五種類型,形成軌道站點TOD綜合開發分類體系。
1月11日,重慶市軌道交通1號線(璧山站至馬家巖站)TOD綜合開發總體策劃及示範站點TOD綜合開發設計方案徵集活動正式啟動。據悉,本次徵集旨在面向全球公開徵集軌道交通1號線(璧山站至馬家巖站)TOD綜合開發總體策劃,及微電園站、賴家橋站、馬家巖站、磁器口站四個示範站點TOD綜合開發策劃和城市設計方案。
當然,TOD真正深入人心,成為大家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還有賴於去年12月30日開業的重慶金沙天街項目。該項目位於三峽廣場步行街核心區域,與沙坪垻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連為整體,集高鐵、城市軌道交通、公交換乘樞紐、購物中心、商務辦公、休閒娛樂等一體,是全國首例商圈高鐵TOD項目,以及重慶唯一「五軌合一」購物中心。有著TOD概念加持的金沙天街表現果然不負眾望,開業前三天其接待的客流量高達近90萬人次,總營業額突破一個億。
那麼,重慶近期掀起的TOD熱潮有何深意?
一、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載體
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兩年對城市更新作出具體部署,這使得城市更新逐漸成為一個熱門的詞彙。近年來,全國各地老舊小區改造如火如荼、「見縫插綠」的社區公園遍地開花、舊城街道改造舊貌換新顏、歷史文化保護穩步推進、核心區道路更新改造及軌道交通加密工程全面鋪開、公共服務補齊短板、非核心功能加快疏散......
去年11月,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提到了城市更新。這就意味著,城市更新將是今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主題。
重慶這一輪城市更新計劃始於2018年11月,其標誌是出臺了《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圍繞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建設、人文氣息、公共服務、科技創新9大板塊詳細列出 37項任務,由此擘畫了重慶城市更新藍圖、規劃了實施路徑。為了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去年11月27日,中共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提到,落實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而在此之前,重慶還出臺《重慶市城市更新工作方案》,直接從五大更新類型給予內容規定。在這個意義上,城市更新將是重慶進擊國際化大都市的主要內容。
根據國際經驗來看,城市化率步入相對成熟的中高級階段,城市以外延擴張為主的發展空間將變小且成本之大,發展政策和投資開始聚焦於城市內部,逐步轉向以注重發展結構和提升內涵為主、從大規模的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更新和增量調整並重的新階段。
而城市更新,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就是TOD模式。眾所周知,隨著城市更新計劃的實施,今後城市空間開發將從外延式轉向內涵式,這意味著存量資產盤活成為城市發展的關鍵主題。而TOD模式通過軌道交通站點與商圈、居住區間的科學規劃,依託其強大的交通樞紐吸引著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成片區的生活生產消費中心,一方面可以達到盤活原有低效用地、推動城市走向集約高效用地發展路徑的目的,比如香港九龍站TOD項目,沿各個出口步行500米以內,可通向周邊的多個商辦及住宅小區,整個站點周邊區域形成了複合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隨著TOD項目對區域配套的成熟度不斷完善,投資、消費、人才、產業會隨之而來,比如豐富城市的文化娛樂消費應用場景,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等。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一座城市開始既要「裡子」(向存量更新要發展)也要「面子」(向世界級城市要格局)時,TOD所具有的「多功能有機協調」「對城市格局進行引導」的意義,讓其成為了未來「大城市的解藥」。
關於軌道交通站點帶動周邊地區的土地升值及配套設施的完善,近期有個案例可以說一說,這就是一度登上熱搜的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曹家灣地鐵站。幾年前,剛剛開通運營的曹家灣地鐵站出入口因處在一片荒涼中,而備受了網友的廣泛質疑。短短幾年時間,地鐵站周邊區域快速發展讓外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按照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高志剛繁榮的說法,規劃軌道站後,都會在其周圍設立高融合度、高強度的開發,並且其建設時序都會與軌道站的建設時序相匹配。這充分體現出重慶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倡導的「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的發展理念。當然,TOD模式依託於強大的交通樞紐所形成的生活生產消費中心,對城市格局的重塑能力顯然不是一個普通軌道交通站點所能比擬的。
二、解決軌道交通運營虧損問題
去年5月9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2019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內地共有40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線路208條,運營線路總長度達6736.2公裡。
不僅如此,重慶、成都、武漢、杭州、西安、南京、鄭州等多個二線城市,還提速實施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比如,早在2019年重慶就提出,力爭運營及在建線路總裡程到2022年實現「850+」、到2025年實現「1000+」,嚴格時間節點,完善共建模式,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各項目按期建成投用。而日前重慶市政府印發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進一步明確,到2022年,重慶中心城區城市軌道線網運營裡程力爭超過500公裡。根據規劃,重慶將開工建設軌道交通4號線西延段、6號線重慶東站延伸段、15號線、27號線等四期198公裡項目,加快建設軌道交通4號線二期、5號線一期南段、5號線北延伸段、10號線二期、9號線、18號線等項目。
不過,全國各地軌道交通建設不斷提速的背後,不得不面對的是運營難的問題。根據上述報告,2019年,全國軌道交通平均運營收支比為72.7%。整體來看,中國內地城軌交通運營成本入不敷出依然是普遍狀況,需要政府補貼。具體到重慶,2019年軌道交通營業總收入為26億元,淨利潤僅為0.01億元,這還是包含了重慶市財政發放的巨額補貼。公開資料顯示,在2007年至2019年的13年間,重慶市財政累計向軌道交通集團補助了62.24億元。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縱觀全球範圍,城市軌道交通虧損都是常態,基本要靠政府補貼才能維持正常的運營。不過,有一個城市可以說是例外,那就是香港。香港地鐵之所以能成為例外,除了其高效的運營及管理能力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依託TOD開發獲得的土地溢價來彌補地鐵運營的虧損。據悉,早在2011年,香港地鐵的資產總值就達到了1979億港元,全年總收入334億港元,實現基本業務利潤104.7億港元,企業淨負債權益比僅為11.9%。在這個意義上,重慶大力推動TOD項目建設,就是為了緩解軌道交通運營帶來的財政壓力,保障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更具有可持續性。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