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珠峰測量登山隊員講述傳承的故事

2020-12-23 澎湃新聞

聽珠峰測量登山隊員講述傳承的故事

2020-05-06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王少勇 i自然全媒體

5月5日 珠峰大本營 晴轉雪

凌晨4點半,我的鬧鐘響了。據說這時,銀河會從珠峰東邊的山後面移到珠峰的正上方,而月亮會移到西邊的山後面,天空繁星閃亮。我做了大約5分鐘的思想鬥爭,起來還是接著睡?實在太冷,從睡袋裡出來需要很大勇氣,可錯過了看銀河的機會,我一定會遺憾萬分。於是我咬著牙鑽出睡袋,一件一件穿衣服,抓絨衣、羽絨服、羽絨褲,立夏的凌晨,我武裝得像個太空人一樣出門了。

上次看星空是凌晨2點鐘,天蠍在珠峰的東邊,北鬥七星在天頂。4點半,天蠍到了珠峰的西邊,北鬥七星勺子朝下,立在珠峰對面的天邊,那勺子愈發大了,仿佛它再沉下一些,就能從天邊舀出曙光來。銀河不像一條河,而像一條細長的嵌滿寶石的綢帶,像一片閃光的彩雲,從珠穆朗瑪峰頂延伸出來,橫跨整個天空。我安靜地站在黑暗的曠野中,像個接受洗禮的孩子。5點半,雲朵突然從四面八方的山後向天空中央聚攏,仿佛給滿天的星星蓋上了羽絨被。我想,星星該睡覺了,人間該醒來了。可眨眼的功夫,雲朵又飄散得無影無蹤,莫非他們在玩「快閃」。

今天下午,中國自然資源報社黨委書記、2020珠峰高程測量前方宣傳組第二階段組長徐志軍入住珠峰大本營。徐書記來的時候,恰巧測量登山隊員們正在大本營旁山坡的冰雪上訓練,他饒有興致地觀看了一個多小時。和昨天相比,隊員們操作儀器更加熟練了。他們看上去已經為登頂測量做好了準備。珠峰天氣瞬息萬變,目前大家都在等待好天氣,一旦窗口期來臨,一聲令下,隊員們就會往峰頂進發。

圖為測量登山隊員在練習儀器操作。

最近採訪了幾位測量登山隊員,其中一位名叫邢雄旺的隊員是位「測三代」。1975年珠峰高程測量時,邢雄旺的爺爺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炊事班長,每天晚上,他都提前準備好食材和調味品,盯著辦公樓,燈一熄滅,他就知道科研人員加班結束了,趕緊為大家做夜宵吃。2005年珠峰高程複測,邢雄旺的叔叔在原國家測繪局財務司工作,負責為測量任務採購儀器和裝備。此次珠峰高程測量,邢雄旺毫不猶豫地提交了申請書。當得知他入選測量登山隊後,叔叔特別高興,不斷地打電話、發信息鼓勵他。

圖為測量登山隊員邢雄旺。

在6500米的前進營地,邢雄旺和隊友們進行了12天適應性訓練,那時前進營地沒有手機信號,他12天沒和家人聯繫。下撤那天,到了5800米營地,手機終於有信號了。邢雄旺第一時間給妻子撥打視頻通話,他知道妻子牽掛他,他也牽掛妻子和兩歲半的兒子。電話接通了,妻子看到邢雄旺,聽到他的聲音,就把頭轉過去不吭聲了。邢雄旺看著她抖動的肩膀,知道她在哭。丈夫12天沒有消息啊!11天在充滿風險的高山上,她哪一天不焦慮重重,不胡思亂想,不徹夜難眠?邢雄旺也12天沒洗臉了,臉上曬得一片烏黑,他怕妻子看清楚了更加心疼難過,連忙把相機鏡頭反轉,對著美麗晶瑩的冰塔林,轉移話題,讓妻子和兒子欣賞美景。自年初開始訓練以來,測量登山隊員們為了使命和夢想,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邢雄旺已經寫好了入黨申請書,計劃在出發向峰頂衝擊時提交。

吃過晚飯,為了搞明白關於重力測量的疑惑,我採訪了國測一大隊總工辦副主任何志堂。何志堂是重力測量專家,2017年入選能源化學地質行業「大國工匠」。他曾前往南極,使我國首次在南極建立了重力基準,他曾在珠峰海拔5300米的地點,測定出我國目前最高的絕對重力值。何志堂待人和藹有禮貌,非常耐心地解答我的問題,很形象地向我講述了重力測量的知識。他說,很多人接觸幾次,我總是記不住,我覺得我記住你了。這讓我感到榮幸。

圖為國測一大隊總工辦副主任何志堂。

此刻,大風又吹得帳篷不停搖晃。我還有一個宣傳材料要趕出來,今夜不知幾時入睡。北京復興門外大街的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編輯部依然燈火通明,同事們正在緊張地編輯明天的報紙版面。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好天氣快快來臨。

想看之前精彩日記請戳 ↓↓↓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電話:010-83204960

i自然全媒體

中國自然資源報特派記者:王少勇

原標題:《聽珠峰測量登山隊員講述傳承的故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69名測繪隊員奮戰89天測量珠峰的「險」與「難」
    但看到這個嶄新的珠峰高度,在海拔5600米堅守的11天10夜又歷歷在目。  張偉琪已經在雲南執行外業測量任務3個多月。天冷了,在珠峰凍傷的三根手指時不時會感覺到疼和麻木。「高原凍傷就是這樣的,好不徹底,注意保暖就好。」他覺得,這是珠峰留給他的遺憾,也是收穫。  從3月2日展開基礎測量起,到5月29日交會測量結束,69名自然資源部國測一大隊隊員在珠峰奮戰了89天。
  • 登山——影像見證珠峰攀登60年(7)
    新華社照片,拉薩,2020年5月25日(體育)(7)登山——影像見證珠峰攀登60年60年前的5月25日4時20分,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名平均年齡僅有24歲的勇士,代表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巔
  • 在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中,
    5月27日上午11點,經過艱辛跋涉,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繼2005年之後,我國再測世界最高峰。  舉國振奮,河南自豪。在由專業登山運動員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測繪人員組成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中,有23名來自河南測繪職業學院的畢業生。
  • 珠峰登頂測量日期推後 登山隊全體隊員返回大本營
    原標題:2020珠峰測高·登頂測量日期推後央視網消息:記者從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了解到,受到攀登路線上積雪的影響,或有流雪的危險,登頂測量日期將比原計劃推後。據介紹,5月9日,原定前往海拔7028米營地的計劃取消,登山隊全體隊員返回大本營休整,等待第二個好天氣窗口期,已確定接下來的攀登日程安排。到底什麼是流雪?流雪的危險性到底有多大呢?一起來聽專家的解讀。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江齊:最近一段時間,從衛星雲圖上來看,珠峰處於一個多雲雨、多風雪的氣候條件。
  • 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在大本營開展訓練
    今年5月,由中國登山隊和國測一大隊共同組成的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將再次登頂珠峰,綜合運用GNSS衛星測量、精密水準測量、光電測距、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測量、衛星遙感等多種傳統和現代測繪技術,精確測定珠峰高程。
  • 登山與國運相連——中國人登頂珠峰60年
    12名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隨時待命,即將對世界之巔發起新的衝擊,書寫歷史。中國登山總與國家氣運相連。血肉之軀架成「中國梯」「我父親從來不在家裡談工作。從小對我來說,登山就是他的工作,沒有太多特別的概念。」
  • 珠峰「身高」怎麼測?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經常聽到有人成功登頂珠峰的消息,怎麼登頂測量這麼艱難? 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前線總指揮李國鵬說,業餘登山和測量登山承載的使命和任務完全不同。「登頂的8名隊員攜帶了超過20公斤的儀器,在峰頂工作了150分鐘,這是普通登山隊很難做到的。」李國鵬說。
  • 為登山英雄喝彩助力 向攀登精神學習致敬——記一次在珠峰大本營...
    為登山英雄喝彩助力 向攀登精神學習致敬——記一次在珠峰大本營開展的主題黨日活動 2020-06-02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獨家照片: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峰頂開展測量工作(圖)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峰頂開展測量工作。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 攝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將在峰頂豎立覘標,安裝GNSS天線,開展各項峰頂測量工作。
  • 珠峰「新身高」是怎樣測量出來的?
    作為2020珠峰測量特派記者,王少勇以日記的形式講述珠峰高程測量全歷程,還原了少為人知的測繪登山隊員工作與生活狀態,用詩意的筆調向讀者介紹了珠峰的危險、神秘與純潔,將70多個日夜的苦與樂,艱難與收穫,前行與回首濃縮於《珠穆朗瑪日記》。《珠穆朗瑪日記》12月8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9日,王少勇做客新華網講述了隨隊採訪的那些日子裡,登頂珠峰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
    中國登山協會李致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向登山隊員部位艱辛,永不放棄的精神表示喝彩,更為登山運動和我國高程測量科考工作的緊密結合而驕傲。45年前的今天,中國首次將覘標帶上珠峰頂端。在今天以前中國登山隊已經多次徵服珠峰。本次的登峰行動,與以往的一大不同點在於登山隊運用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大大提高了登上珠峰的效率和安全性。另外本次的登山科研意義重大,登山隊將會準確測量珠峰的高度,其對於研究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徵和地質活動具有重要作用。
  • 珠峰測量登山隊員通過「中國梯」
    27日9時36分消息: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正在向珠峰峰頂挺進,測量登山隊員通過「中國梯」。27日8時29分消息:記者從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獲悉,測量登山隊員已跨過第二臺階,準備攀登第三臺階,進行衝頂。27日7時50分消息:據@自然資源部,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已有兩名隊員登上第二臺階,預計10點至11點之間登頂。
  • 學習強國:我與珠峰系列(三)
    積極協調日喀則市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邊防支隊、公安局、定日縣政府、聶拉木縣自然資源局等單位,給所有參與珠峰測量項目的車輛發放臨時通行證,有效保障了項目的有序實施,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西藏登山學校校長桑珠是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的副隊長,通往峰頂的登山生命線就是在他的指揮下於5月26日修通的。
  • 為珠峰「量身高」一定要人登頂測量嗎?
    6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行動測量登山隊舉行出發儀式,30多名計劃登頂的測量登山隊員當日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向更高海拔出發,計劃抓住近日的天氣窗口,擇日登頂測量。如果成功,這將成為我國專業測繪人員首次登頂珠峰測高。
  • 珠峰測量隊背後的「修路人」:都是登山高手 「修路」用繩超7000米
    5月27日上午11時許,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的8名隊員成功登頂,並在頂峰停留150分鐘。而高程測量登山隊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和他們在攀登過程中身上所系的一條從營地到山頂的繩子密不可分。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條保證這測量登山隊生命安全的繩子,是由一支特殊的「修路隊」架設。
  • 珠峰測量隊隊員寧鄉人宋紅:登峰時隊友不到半小時凍傷三根手指
    31歲的宋紅是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隊員,從2008年開始參與登山測量工作,已有十多年測量經驗,但珠峰測高是第一次。北鬥系統為測量精度加碼2015年尼泊爾遭遇大地震之後,珠峰的高度變化成了熱門話題。「所以測量時需要反反覆覆在山上走,從珠峰大本營下撤點到山頂的路程只有24公裡,但測量隊員在珠峰走了200多公裡路程,所以測量和登山完全不一樣。」宋紅說。在操作重力儀時,宋紅需要小心轉動頂部一側的搖杆。為了方便測量,有時他冒著凍傷的風險,摘下了自己的手套。
  • 珠峰高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讓我們跟隨他一起走近珠峰測量的背後,感知和重溫他們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中國珠峰測量隊的隊員們整裝待發麵對極限,任秀波超越了自己。在極度缺氧和暴風雪中,任秀波一步一步走到了海拔7790米的2號登山營地。2005年珠峰複測,一大隊的領導幹部都衝在一線。大隊長嶽建利擔任珠峰高程測量現場總指揮,在珠峰大本營的兩個多月時間裡,隊員們輪流乘車去百公裡以外的定日縣洗澡、打電話,嶽建利卻一直堅守崗位,寸步未離。
  • 昂揚的中國精神,向2020珠峰登山隊致敬,向歷屆登山隊致敬
    本次珠峰高程測量工作在五方面實現技術創新和突破:一是依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二是國產測繪儀器裝備全面擔綱;三是應用航空重力技術,提升測量精度;四是利用實景三維技術,直觀展示珠峰自然資源狀況;五是測繪隊員登頂觀測,獲取可靠測量數據。時代發展讓我們感到敬畏,不斷奮鬥的中國人民砥礪前行。讓我們一起回顧上世紀60年代的攀登者。
  • 2020登頂珠峰成功意義精神 登頂珠穆朗瑪峰思考感悟分享
    2020登頂珠峰成功意義精神 登頂珠穆朗瑪峰思考感悟分享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27日上午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中國登山協會主席李致新在第一時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他為登山隊員們不畏艱辛、永不放棄的登山精神喝彩,更為登山運動和我國高程測量科考工作的緊密結合而驕傲。
  • 趙亞輝:珠峰高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這是我國第3次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珠峰,是世界之巔,也是觸達人類生存極限的苦寒之地。測量珠峰,對中國測繪人而言,既是一生的夢想,也帶來身體和心靈的極大考驗。讓我們跟隨他一起走近珠峰測量的背後,感知和重溫他們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