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張涵 實習記者 / 易英子 紀佳文
編輯/劉汨
女嬰墜樓後被一位快遞員救起
這起最初只是一則「快遞員救起墜樓女嬰」的正能量新聞,隨著事態不斷發酵,人們才發現,背後還有一個飽含爭議、亟待關注的原生家庭。
11月30日,石家莊橋西區,鄭利平四個月大的女兒從樓上墜落,疑是被精神異常的生母從五層扔下。墜樓發生後,鄭利平的一系列舉動引起眾怒,他多次將孩子從醫院接回家中,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看病」,還籤下了《放棄治療協議書》。即使事發十多天後,面對北青深一度記者的採訪,他依然稱,將孩子送回醫院是「迫於輿論壓力」。
深一度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鄭利平8歲的大女兒也曾被母親趕出家門,因怕孩子「受到傷害」,此後親戚一直把她帶在老家撫養。在評價鄭利平對待孩子的方式時,他的親屬表示,「他不是不愛孩子,但從理念到方式都是錯的。」
接受採訪時,鄭利平一直表示不願孩子在醫院治療
「迫於輿論壓力」
女兒墜樓後,妻子也被送去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鄭利平每隔幾天都會去探望她倆,他希望母女都能儘早回家,認為自己能照顧好她們。
12月9日上午,鄭利平又來到河北省兒童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聽取醫生的診斷建議。在向媒體介紹相關情況時,醫生表示,鄭利平女兒的顱內出血,屬於比較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傷,存在留有後遺症的可能,未來恢復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即便如此,鄭利平對於孩子接受治療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我自己有辦法救」,他稱自己做過按摩師,當記者質疑按摩能否代替治療時,他表示「你小看按摩了」。看著病房進進出出的患兒,鄭利平小聲嘀咕,「實際上有好多不應該看,孩子自己就能好了。」
停留半個多小時後,鄭利平快步離開了醫院,他心裡還是有些不大情願,表示是出於「輿論壓力」才讓女兒住院治療,「還不如跟著我呢,跟著我越來越好,跟著他們盡有事兒。」
有志願者送來了一箱尿不溼讓鄭利平帶回去,他連連擺手說「不用了」,最後還是在他準備上計程車離開時,志願者跟著把尿不溼抬了上去。
在鄭利平位於橋西區的家裡,儘管自女兒墜樓後,不斷有社區工作人員和媒體記者到訪,但屋內的環境依然髒亂。在房間的一角,幾桶奶粉敞著蓋子,四周散落著瓜子皮和灰塵。桌上放著一袋幾天前買的饅頭,旁邊的碗和奶瓶還沒清洗。鄭利平指著一張布滿汙垢的粉色床墊說,這是平時他和女兒睡覺的地方,妻子睡在另一間房的大床上。
在志願者送來的奶粉旁邊擺著一盒藥丸,鄭利平說這是妻子之前「解決抑鬱」吃的。鄭利平和妻子結婚8年,他稱兩人是經婚介所認識,最初看不出妻子精神有問題,「要是知道我也不用(和她結婚),她是從第一次懷孕之後,精神開始出現異常的。」
鄭利平家還有很多書籍,多到裝滿兩個書櫃後有些就堆在沙發上,其中很多與養生有關,鄭利平對自己的理念深信不疑,「你的養生知識越多,孩子受的罪就越少」。鄭利平的堂哥也記得,前兩年鄭利平的母親因癌症去世前,鄭利平曾硬要把自己調配的藥水餵給母親喝,「說他配點藥就好了,一定要堅持喝」。
鄭利平的家中
兩次意外
11月30日中午一點多,住在鄭利平家樓下一層的欣悅聽見外面傳來「嘭」的一聲,她循聲望去,發現有個只穿著紙尿褲的嬰兒躺在後院的防護網上,掉落的位置再偏幾釐米,就是鐵絲圍欄。
墜落的嬰兒被一名快遞員救起,看上去沒有外傷,但身體很冷、全身發紫。欣悅記得,鄭利平趕過來時十分著急,「接過孩子時,眼裡含著淚」。但當醫護人員準備把嬰兒送上救護車的時候,鄭利平卻上前阻攔,直到民警上前勸說,他才跟著救護車一起離開。
在場的居民記得,救孩子的時候,孩子母親還在五樓的窗口對外叫罵。很多居民猜測是鄭利平的妻子發病時把孩子扔下樓的,一位居民曾聽鄭利平說:「我出門買奶粉去了,她在家就把孩子扔出去了」。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鄭利平也表達過類似的推測。
多位居民表示,這不是鄭利平四個月的女兒第一次遭遇不測。一樓的房東記得,8月6日時,她和家人來檢查水管時,聽見後院傳來「類似小貓的叫聲」,他們打開鎖著的院門後,發現一個嬰兒躺在草叢裡。
對於此事,鄭利平的解釋有些含糊,他稱是妻子「送下去的,反正抱上來一看什麼事也沒有」。但有居民表示質疑,仍然懷疑孩子是被扔下去的,「什麼叫送下去的?院門都是鎖著的。」
此前,從鄭利平家還扔出過書、垃圾、收音機等各種雜物,一樓有人為此特意搭上了防護網,一些墜落物至今留在了上面。住在一層的一戶人家因為擔心孩子被砸到,甚至讓孩子進後院玩時都要戴上頭盔,「找他們家說過很多次別亂扔東西了,但都沒什麼效果。」
在居民們的印象裡,鄭利平沉默寡言,不太與人交流,而她的妻子常在路邊叫罵,還動手傷過人,「為此賠過好幾千塊錢。」住在鄭利平樓下的居民更是不堪其擾,她常聽見鄭利平的妻子在家裡大罵、砸東西,「不分時間,到了晚上也是這樣」。她報過警,也找居委會投訴過,「但找過去,人家就是不開門。」
小區保安證實,從去年開始,因為鄭利平家的情況,派出所、街道辦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曾來訪過數次。直到此次嬰兒墜落事件後,鄭利平家的陽臺才被加裝了護欄。
女嬰墜落的防護網
三個孩子
鄭利平的大女兒已經8歲,多年來,她一直遠離父母,生活在距離石家莊百公裡外的老家農村。鄭利平的姐姐說,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擔心孩子「受到傷害」。
幾年前,因為到了上學的年紀,鄭利平的大女兒曾短暫回到過石家莊父母身邊。臨行前,鄭利平的姐姐把自己的手機號寫在紙條上塞進大女兒的鉛筆盒裡,告訴她出什麼事情就聯繫自己。
鄭利平所在小區的保安記得,有天大清早,同事發現鄭利平的大女兒坐在保安崗門口的臺階上,她說自己是半夜跑出來的, 「我媽嘮嘮叨叨的,我睡不著覺。」
鄭利平的姐姐也接到過電話,是鄭利平鄰居打來的,告訴她,大女兒被母親推出門外,不讓進門,還說「你不是俺家人,給我走」。鄭利平的姐姐急壞了,趕緊把孩子接回了老家。
按照鄭利平的說法,在生下大女兒幾年後,他還曾有過一個兒子。鄭利平的父親記得,幾年前兒子帶回來一個男嬰,也打算留給他們撫養,但是自己已經養了一個孫女,「弄不了了」,於是讓鄭利平把兒子帶走了,結果才幾個月孩子就「沒了」。一位村民見鄭利平為此哭過,問他孩子出了什麼事兒,他不願再多說什麼。
鄭利平將生孩子比喻為遊戲裡的「存檔」。「你打遊戲馬上要攻最後一關,感覺打不過了,就存個盤接著打,即使輸了也不用重頭玩起。」他相信,人有「三災六難」,多一個孩子就多一個保障,因此「能要幾個要幾個」,「實在養不了,就讓親戚養,也是我們鄭家人」。
鄭利平也不掩飾自己「重男輕女」的傾向。他認為生兒子和女兒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有女兒是平平淡淡,但有了兒子家裡充滿活力,「要有個兒子,別人都高看你。」
因為擔心鄭利平夫婦撫養孩子的能力,堂哥曾建議他把小女兒送人,但被鄭利平果斷拒絕了。鄭利平的姐夫表示,每次鄭利平家懷了孩子都不會和他們商量,直到他抱著孩子回老家,大家才會知道。
鄭利平的父親騎著三輪車去接孫女回家
「從理念到方式都是錯的」
前不久,鄭利平帶著小女兒回過一次老家,村民們看見他抱著孩子,手裡還拿著奶瓶。有人提醒,「水涼了,別病著孩子。」鄭利平回道:「沒事,不能嬌慣,孩子得鍛鍊。」
也有村民記得,鄭利平回家的時候,大女兒看起來和他很親,「親親抱抱,還叫著小名。」鄭利平的堂哥認為,鄭利平並不是不愛孩子,「但他的理念方式實際上是錯誤的,他認為自己能管好孩子,也聽不進別人說的。」
去年鄭利平的母親去世後,8歲的大女兒大多由爺爺一人照顧。鄭利平的父親今年73歲,每天六點起床做飯,騎著三輪車送孫女上學,因為行動遲緩,總要多花上些時間。
鄭利平的姐姐快60歲了,患有癲癇病、高血壓,有時她也會幫著照顧弟弟的孩子,領去自家吃飯、給孩子洗髒衣服,還要買些新的衣服鞋子,「我爸年紀大了,我如果不管,這個孩子哪個能要?」
按照鄭利平的說法,他沒有收入,一家都靠妻子每月4000元的病退工資維持,老家親友也表示,鄭利平從沒寄錢回來過,回家也是兩手空空。鄭利平的父親住著「算是村裡最破的」土磚房,靠出租田地,每月有幾百元的收入,他一直擔心,孫女長大後,各種花銷會越來越多,家裡恐怕沒法負擔。鄭利平的姐姐也同樣擔心,「遇見這樣的父母,孩子太苦了」。
從網上看到弟弟的新聞後,鄭利平的姐姐氣得幾天睡不著,「我沒法了,我也愛孩子,可是我這個歲數也只能盡這個孝了」。鄭利平的姐夫表示,墜樓的孩子他們「管不了了」。
據橋西區人民政府12月8日公告,11月30日中午,石家莊市橋西區某小區女嬰墜落事件發生後,當日下午由所轄友誼街道辦事處牽頭成立專班,於12月4日下午14時將其母魏某送往精神疾病專科醫院住院治療;於12月7日晚22時將女嬰送往兒童醫院住院治療,目前女嬰生命體徵平穩。公安機關已經立案,按程序對魏某開展精神疾病司法鑑定。相關部門已經啟動社會救助程序。
目前,鄭利平的小女兒仍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在關注墜樓女嬰的微信群裡,有志願者提出,應該給孩子取個名字叫「小福」,寓意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