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7年後的初冬,一群南宋遺民詩人開展了一場大規模徵詩活動,數千詩卷從全國各地寄往浦江。這些詩都有同一個題目:春日田園雜興。
這就是被稱為中國詩歌史上奇蹟的月泉吟社徵詩活動。亡國後的南宋遺民詩人何來這股凝聚的力量?為何冬天要寫春日之詩?此次徵詩為何被稱為奇蹟?這一切都要立足浦江,從月泉說起,一路至月泉書院、月泉吟社,沿著浦江的文化脈絡,去探尋一以貫之的浦江人的精神家園。
遺民詩人的柔性反抗
浦江縣城西北二裡處,有一眼泉水。「其泉視月盈虛為消長」,月亮由缺變圓,泉水則增,反之則減,因而名為「月泉」。
除了擁有奇特的自然現象外,月泉還承載了厚重的歷史人文。朱熹、呂祖謙、陳亮等名儒曾在此駐足講學;《浦江縣誌》中的「浦江十景圖」中便有「月泉春誦」一景;柳貫、張應槐、曹開泰等詩人亦留下關於「月泉春誦」的詩句……在浦江,月泉就是一汪「詩泉」,是文脈。
南宋鹹淳三年(1267),浦江知縣王霖龍在月泉附近首創月泉書室,這就是月泉書院的雛形,開浦江書院之先河。
1279年,宋王朝走向覆滅。元朝建立初期,習慣了崇文氛圍的讀書人面對家國滅亡、民族屈辱乃至科舉廢除,失落、迷惘和惶恐的情緒無處安放。當時,不少文人棄官歸田,其中包括月泉吟社發起人之一吳渭。
吳渭是南宋時期的義烏縣令,宋亡後他退居故鄉浦江吳溪(今前吳村),扶助貧困、興學育才,深受鄉人尊敬。詩社的另一位靈魂人物是浦江人方鳳(字韶卿),宋濂認為他是「浦陽之詩為之一變」的人物,更有《金華詩錄》稱其開浦江文化之先河:「浦陽文學,皆韶卿一人開之矣。」
在吳渭和方鳳的感召下,曾與文天祥並肩作戰的福建人謝翱和麗水人吳思齊先後在浦江相聚,共創月泉吟社。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這樣的環境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們拿什麼抒發亡國之恨?詩以言情,歌以詠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月十五,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發檄徵詩,並定於次年正月十五收卷。
一石激起千層浪。徵詩活動引起各地南宋遺民強烈反響,短短3個月內便徵得2000多卷詩,作者遍布浙、蘇、閩、桂、贛等省。如此規模和速度,在通信條件並不發達的古代讓人驚訝。
這種沒有硝煙的抵抗受到多種制約。為避免元朝對文人的壓迫,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他們特將「詩社」設為「吟社」。選題也是田園之景。實際上,很多詩人都在現實的寒冬抒發對故國春日的懷念。
有章有法的嚴謹比賽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鐮在《元詩史》中將月泉吟社稱為「奇蹟」:作為一個民間詩人的詩社,月泉吟社具有一切特點……一個有兩三千人參與的文化活動,特別是完全處於自發狀態,起自民間,這在信息並不發達的宋元之間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個奇蹟體現在參與人數之廣、徵集詩歌數量之多,還體現在選題徵詩、評審開榜、排名奉賞及刊行等整個流程的嚴謹與規範,給後世文學發展帶來極大影響。
月泉吟社要求「同題詩歌」僅限五、七四韻律詩,並給出百餘字的《題意》,特意對「題趣」進行闡釋,要求應徵者既緊扣田園風光,又落腳「雜興」二字。
或託意於物,或直抒胸臆。在2000多首應徵的詩歌中,評審們最終評選出280首作品,這些入選詩歌於至元二十四年(1287)三月初三揭榜。這一評選過程也很公正,月泉吟社採取的是科舉考試的糊名制。前60名的作者使用的均非本名,而是另取別名:仙村人、山南隱逸、全泉翁、玉華吟客……
元初取消了科舉考試,這無疑讓那些致力於科考的讀書人陷入窘境。《月泉吟社研究》一書的作者鄒豔認為,這次類似科舉考試的糊名徵詩比賽「是一劑強心針,讓他們覺得親切,復燃科舉夢」。
此次評審之用心還體現在諸多細節上。在選出280首作品的同時,每件作品均附有謝翱等人的評語。第一名評曰:「眾傑作中,求其粹然無疵,極整齊而不窘邊幅者,此為冠。」第二名則是:「起善包括,兩聯說田園的,而雜興寓其中,末語亦不泛。」這與之前許多詩社「喝酒論賞罰」的慣例有明顯不同。
除寫評語外,月泉吟社還對前50名優勝者給予物質獎勵,包括筆、墨、絹等物。從《送詩賞小札》中可見依據名次的不同,獎品的數量和種類也有區分。
有趣的是,徵詩過程還有「禮尚往來」的互動:評審給獲獎者送小詩,獲獎者還有回禮。秋一葉版的《月泉吟社詩校注》中就有關於「送詩賞小札」和「回送詩賞札」的詳細記載。
此次徵詩前60名作者的作品結集成冊,付梓刊行。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儒宗認為,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社總集」。月泉吟社詩集的原刻本已失傳,現有關於《月泉吟社詩》的存世版本,從明、清至今共有23種之多。
蔚為深遠的歷史迴響
縱觀收錄詩集的作品,字面上是秧苗麥壟、桑枝柳條、鳥飛蝶舞,處處江南春日田園景色。但細品箇中滋味,字裡行間無不抒發著對隱逸生活的憧憬和亡國痛楚的悲吟。
「採菊東籬下」的「陶氏心境」在詩集中尤為明顯。第一名羅公福寫道:「老我無心出市朝,東風林壑自逍遙。」第九名的全泉翁嚮往「倦遊歸隱白雲鄉,芳草庭閒晝日長」的生活。
「忙事關心在何處,流鶯不聽聽啼鵑。」「春風建業馬如飛,誰肯田園拂袖歸……吳下風流今莫續,杜鵑啼處草離離。」田園詩裡,杜鵑的泣血悲鳴抒寫了深切的故國之思。
大規模且嚴謹細緻的徵詩活動告一段落,月泉吟社的後續活動還有不少。據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施新考證,吟社詩人們同遊金華洞天、登釣臺悼文天祥、為南宋愛國志士徐應鑣舉喪,並吟詠六陵冬青之役的仁人志士。
月泉吟社對元代詩學產生了深遠意義,其影響力也一直在後世詩史上不斷迴響。後來歷朝歷代的詩人們常有結社賦詩,開展詩歌唱和活動。清《金華詩錄》編者朱琰云:「金華之詩,盛於浦陽。」
月泉的學問也得以代代相傳,黃溍、柳貫、吳萊等從學於方鳳;明朝開國文臣宋濂則師從吳萊、柳貫等人;明朝學者方孝孺(寧海人)則是宋濂的學生……近年來,「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受到學術界關注,被統稱為「婺州文學集團」。
如今在浦江,「月泉」成為浦江人著力打造的文化品牌。2011年,浦江成功創建「中華詩詞之鄉」,舉辦首屆農民賽詩會。在月泉吟社成立730周年的2016年,浦江縣政府以此為題開展全國性徵詩活動,意義非凡。近3年來,詩歌公益朗誦會、全球華語詩歌大賽、「夏青杯」朗誦詩大賽等活動一次次把浦江的詩歌氛圍推向高潮。詩人們齊聚浦江,一同為生活寫詩,為理想詠嘆。
盈盈一眼泉 脈脈已千年
一口泉,隨月盈虧間,千秋萬載天地緣。千年院,育才古今賢,薪傳火接續新篇。
浦江,從一口泉、一間書院、一個詩社便牽出諸多文氣,這是怎樣一片浪漫的土地?
面對一泓根據月亮圓缺而消長的泉水,徐木潤嘆之「萬古自輝映,一泓常湛清」,吳萊問之「玄機自消長,至理誰圓缺」,鄭守儒則以「朱呂談經傳絕學,方吳吟社有遺音」來記錄月泉的文脈。
如今的月泉在考古挖掘中被發現且施以保護,坐落在靜謐恢宏的月泉書院遺址公園內,繼續聆聽千年後的詩音。
又是一年隆冬時,浦江縣城西北方,月泉書院遺址公園內清雅別致,先賢祠、瑞雨閣、登雲橋等建築依景而設,西溪蜿蜒串聯。此情此景,可憑欄吟唱,可聽泉觀景,皆詩意延綿。
在重建的月泉書院旁,守候千年的月泉水清澈如初。到訪當天,恰是農曆十五之後,月泉井的水位明顯低於旁邊的月泉池水位,「與月共盈虧」的月泉至今仍讓人興嘆。
在月泉的不遠處,浦江人特意為月泉吟社建造了活動場所。院內,月泉吟社4位發起人的雕像肅穆生動。一刀刀,分明刻出了南宋遺民詩人對現世的憂愁和對「春日田園」美好生活的嚮往。
院內,「月泉」和「月泉書院」的題字分別是文懷沙和饒宗頤的墨寶。開園至今一年多,這裡已舉辦了多場文化藝術活動,逐漸成為浦江的文化地標。
建造遺址公園,由浦江縣原文聯主席何金海負責主持。「月泉書院的重建,一定會成為浦江文化繁榮發展並實現復興的裡程碑式標誌。」何金海指著前方十幾年樹齡的楠木林,語氣堅定,「楠木長得高聳筆直,幾十年後,等這些楠木長為參天大樹,我相信那時浦江也將愈發人才濟濟。」
簡介:
月泉吟社,是浦江成立最早的詩社,也是浦江唯一載入《辭海》《詞源》的文化遺產條目。《辭海》載:月泉吟社——宋亡後遺民組織的詩社。宋末義烏令吳渭,入元隱居吳溪,創此社,請遺民詩人方鳳、謝翱、吳思齊等主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出題徵詩,次年初應徵有2753卷,評選得280人,並將前60名之詩結集,以《月泉吟社詩》為名刊行。集中詩多隱含追懷宋室的思想。
【詩歌集萃】
對仙華雪懷
宋·方鳳
仙華萬仞石離離,
山上嶄嶄萬壑危。
雪與梅花俱在望,
琴攜野鶴轉相隨。
清如和靖西湖夜,
興如王猷剡上時。
我欲酬詩追雅調,
寒山鳥跡少於飛。
特別感謝何金海、浦江縣文聯和浦江縣融媒體中心的大力支持。
【來源:金華市文化信息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