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剪紙作為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剪紙逐漸傳入青海高原,勞動人民結合河湟文化創造出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河湟剪紙。
河湟剪紙
張敏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料甸鄉鑲藍旗村的一個滿族家庭,從5歲起開始接觸剪紙,「東北人農閒時間長,冬天的時候有剪窗花的習俗,看著貼在窗戶上色彩斑斕的窗花我就特別喜歡,後來在家人的影響下開始學習剪紙。」
文化歷史
1982年,張敏跟隨「支援大西北建設」的姨媽一家移居青海,作為家族第五代剪紙傳承人的她把剪紙帶到了青海,「剛到青海的時候,會剪紙的人不多,身邊的親朋好友過年或者過壽的時候會邀請我去剪『福』字和『壽』字。」
為了創作出更出彩的剪紙作品,張敏開始從剪紙教程中基礎的剪紙語言符號、剪法和構圖學起。隨著學習的深入,她的剪紙題材逐漸豐富,涉及山川河流、歷史傳說、民俗活動、文物古蹟、神話故事、動植物和象徵美好事物的吉祥紋樣等。
在西寧市國際村小學教語文課和國學課的張敏因為剪紙特長,又被聘為學校的剪紙教師,「十多年來,我教了1000多名學生,除了在學校上課外,三年前還成立了『張敏河湟剪紙工作室』,為更多熱愛剪紙的人提供一個學習平臺。」
「一把剪刀、一張彩紙將各民族連接到一起,並共同發揚剪紙文化。」張敏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傳承非遺的隊伍中來,讓河湟剪紙得到更好的發展。
【來源:西寧旅遊廣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