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時候,在家鄉的小路上,盯著整片星空發呆,興奮地告訴媽媽,「媽媽、媽媽,那顆星星會動!」
那個時候,飛機還比較少,穿梭在群星中間,還會令人興奮地叫出聲。
後來,跟著父母去了上海。
在那個年代,就是換了世界。
家裡越搬越熱鬧,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已經看不見星星了。
別說星星,連一整片完整的天空都看不到。
加上連續轉學,沒了朋友。升學壓力,又密不透風。
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是緊湊著、擁擠著的。
報紙上看來,夏夜會有銀河,我就在半夜爬到38樓的屋頂上,還是什麼都沒看見。
大人們享受著這繁華的熱鬧,我卻毫無感覺。
很多年後的今天,我在一個二線城市,和很多上海的朋友還是很好的關係,但已經不計劃再回去了。
區別
很多分析比較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文章,人們腦海裡也有基本類似的想法:大城市機會多,小城市生活成本低。
對,也不對。
先來講講生活成本的問題。
其實,大城市的物價並不一定高,我記得在上海的時候,買什麼都很方便,當地人去的商場、菜場、小吃店,一點都不貴。
倒是很多三四線小城市的超市,裡面賣的牛奶什麼的更貴,還有衣服、鞋子(商場裡或者專賣店,還是國產二三線的牌子)賣的很貴。
農產品當地產的自然便宜,如果想買好一些的也比大城市更貴。
而且,上海的福利待遇好。
所以,基本的生活物資,是差不多的。
如果要買高端的產品,反正到哪兒都是貴的。
真正貴的,當然是房子、教育。
但是這種東西本身也是和收入、需求掛鈎的,沒什麼好談。
再來講講機會的問題。
依託大城市為背景的工作,比如金融啊,奢侈品,外資總部等等,自然是大城市有機會,但這是需要高端人才的。
普通一點的,小職員啊、公務員、教師啥的,小城市看看收入肯定低一點,但支出也低啊。
就像旅遊一樣,大城市的高樓大廈很漂亮,小城市的小橋流水也很漂亮。
小城市去大城市玩,大城市去小城市轉。
都是圍城。
相同
我甚至覺得現在的中國,隨便什麼城市,相同點都比區別多(僅指城市)。
第一,全是房子。
什麼辦公樓、商業樓、住宅區,無論人口多少的城市,都是房子。
於是,除了標誌性建築,其實每個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
第二,全是美女。
反正大的服裝品牌全國連鎖,潮流也是全國連鎖,今年莫蘭迪色,明年泡泡袖。
我感覺什麼江南美女、四川美女,到哪裡看美女都是一樣的。
反正口紅色系也就粉色、橘色、紅色嘛。
第三,全在趕著送孩子去培訓班。
直到疫情前,我還在感嘆,現在滿大街最多的就是教育培訓機構,大人捨不得花的錢,孩子都來不及花。
排名第二的是飯店,節假日去看,也都是帶孩子去吃。
新冠疫情出不了門,紅起來的還是網課。
每個地方貌似都是升學壓力最大的呢。
第四,全類同退休生活
不管你是大學教授還是農村大媽,退休生活一開始逃不脫帶孫輩,然後孩子大起來有空去跳跳廣場舞。
再自由一些去逛逛公園,旅旅遊。
碎碎念那麼多,好像沒有評比出一個好壞。
本就沒有啊。
說大城市緊張壓力大的,人家也在清晨的公園裡打太極。說小城市安逸休閒的,人家也買了一套房想著二套,買了二套房想學區房。
白日追逐都是一樣。
最近,我喜歡在工作日的夜晚去書店,那個時間人很少,滿滿當當的書架,配上寧靜的空氣和夜色,星星正一顆顆爬上來。
一人坐在最裡面的角落,沒有任何打擾,偶一抬頭,發現群書環繞,真是有一種坐擁天下的王者之感。
等心靜下來,再走出去,迎面吹來晚風涼爽,抬頭,那片星空竟然還在。
當然,沒有繁星能和小時候的相提並論。
卻至少,讓心裡泛起一絲曾經的感覺。
很多人去高原、去山巔追逐星空,那些不都是我們幼時習以為常的東西嗎?
想起一些生活本真的美好,去經常反思一下、比較一下。
無論大城市的霓虹閃爍,還是小城市的滿天繁星。
能讓你留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