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於廣州增城區公共核心區域,地塊南依府前路,西臨金竹大道,北側、東側均有規劃中的城市道路。基地東北毗鄰荔枝文化公園,東面為增城圖書館,是一個集科學技術館、博物館、檔案館、城建規劃展覽館和人防101工程五大功能於一體的具有鮮明時代風格和嶺南人文蘊涵的科技文化中心,成為增城重要的知識信息樞紐和精神文明建設基地。
設計理念
「智慧寶盒,開啟未來」的整體創作意向
增城城市館以把握「歷史、現代和未來」三個跨越時空的主題為設計主旨,運用矩形體塊的立體組合效果和空間虛實搭配,營造出隱喻「智慧寶盒」的創作意向,巧妙地將科學技術館、博物館、檔案館、城建規劃展覽館四館形象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時將當地文化的特質通過具有嶺南建築和空間特色的設計手法加以表現,形成了鮮明整體的建築形象,並不因為功能內容的多樣性而放棄建築本身的性格特點以及整體融合的建築形象。
整體設計通過解構建築的體量關係和拉伸建築的空間位置,含而不露地將「開啟未來」的深刻內涵體現出來,猶如一本本書籍從寶盒中延伸開來。建築主體架於基座之上,體塊之間通過穿插、架空、疊加和懸挑等現代立體構成手法體現,將「通」、「透」、「靈」的嶺南建築空間主題充分地發揮出來。
「多元、生態、開放」的現代嶺南建築特色
嶺南文化多元開放,兼收並蓄,嶺南建築與園林也充分體現出「通、靈、透」的空間特色。設計中融合立體多層次生態院落,將首層環境與二層平臺綠化向市民開放,供市民休憩、體驗文化氛圍和荔枝文化公園的綠色景觀,並有意營造出一處室內、室外多層次開放的公共的文化參與場所。
多元——功能和空間的集約化發展
在本項目的設計中,系統地將科技館、博物館、城建規劃展覽館和檔案館整合到一個建築綜合體內,不但滿足了個體獨立的展覽功能需求,還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依託,從傳統的單一展覽模式提高到創新的多種展覽功能一體化的階段,給觀展者多方位的知識體驗和碰撞過程。高度集約化的功能格局,相對於單一的展覽建築,使得整體的公共空間節省了大約超過30%的面積。
生態——因地制宜的低碳節能設計
建築設計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與周邊山體環境。以小體量方式加大自然採光面,摒棄大進深的布局方式,同時以中心步行空間和庭院形成貫穿建築內部的風廊,積極調節建築內部和建築周邊的微氣候,並通過計算機軟體模擬風環境效果來進行設計的驗證與優化。各館的設計強調與園林布局的融合,輔以系統的遮陽措施,有效地隔絕直接的太陽輻射,將大幅度降低建築能耗。基於增城地區雨量充沛的特點,建築屋頂與場地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從而大大節約了建築用水。建築物以自然通風和天然採光為主,局部輔以人工採光和機械通風。
開放——多層次、立體化的「城市客廳」
設計從城市空間關係的大局出發,結合建築本身的公共性意義,同時關注遠期城市發展、自然生態環境與地域人文需求,融合周邊商業、山體、荔枝公園和增城圖書館,形成充滿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通過東西走向的結合城市生態軸線的空間「廊道」,建立真正具備文化、休閒、觀景和交往等多項功能意義的「城市客廳」。
設計圖紙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增城城市館
項目地點:廣東省廣州市
總用地面積:29850 ㎡
總建築面積:43090.1 ㎡
設計時間:2009年
竣工時間:2015年
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黃駿、林燕、包瑩、舒鑫、陸兢、王峰、俞洋、黃璞潔、張春意、餘斌浩、羅佳俊、劉小剛、過仕佳、黃良薇、曾志雄
項目獲獎
·獲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公共建築)三等獎
·獲2019年度廣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建築工程)二等獎
本文資料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