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我視你的美貌,如昔日尼西的小船,
於芬芳的海上輕輕飄泛,疲乏勞累的遊子,
轉舵駛向故鄉的岸。
久經海上風浪慣於浪跡天涯,
海倫,你豔麗的容顏,你紫藍的秀髮,
你仙女般的風採令我深信,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
--《致海倫》埃德加·愛倫·坡
被蕭伯納譽為美國兩個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埃德加·愛倫·坡(英語:Edgar Allan Poe;1809年1月19日-1849年10月7日)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作為西方文明的兩大重要基石,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對於後世歐洲乃至世界文明提供了一條與傳統東方專制文明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本文試圖以埃德加·愛倫·坡所講的這句話為出發點,希望能探求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的特質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古希臘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一個籠統的稱謂。由於古希臘文明在地中海世界的重大影響,其文化被古羅馬吸收並帶到歐洲的許多地區。因此一般認為古希臘文明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Ancient Greece)指一段希臘的歷史時期,狹義上指希臘地區從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文明毀滅至公元前146年希臘地區被羅馬共和國徵服為止。廣義上指愛琴諸文明在羅馬人徵服前的全部歷史。
早在約公元前365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米諾斯文明(或稱克裡特文明),約公元前16世紀被邁錫尼文明取代,文明中心從克裡特島轉向了希臘大陸。約公元前1200年,多利安人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或「中古希臘」。
在公元前九世紀末期,海上貿易再次興盛,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公元前5世紀初在雅典與斯巴達的領導下,希臘城邦聯軍在兩次波希戰爭戰勝波斯帝國。
2006年,美國導演扎克·施耐德執導了《斯巴達300勇士》這部電影,影片由傑哈德·巴特勒、琳娜·海莉、大衛·溫漢、多米尼克·韋斯特和麥克·法斯賓達主演,發行商為華納兄弟,最終票房收入超過4.5億美元,是一部在票房上極為成功的影片。
這部電影是以希(希臘)波(波斯)戰爭中的溫泉關戰役為依據,進行藝術加工而成,公元前480年,波斯國國王王薛西斯一世統率50萬大軍大舉進攻希臘,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傑哈拉德·巴特勒飾)親率希臘聯軍扼守住地勢險要的溫泉關,但希臘守軍很快就被擊潰,列奧尼達斯命令希臘聯軍的主力迅速撤退,自己親率300名斯巴達勇士殿後,與數萬波斯軍展開了血腥的殊死搏鬥。最終,這300位勇士全部戰死,但同時也讓波斯軍隊在攻破溫泉關一戰中付出了2萬人死傷的慘痛代價。
經過兩次希波戰爭,希臘文明進入了最高峰,古典哲學,科技,藝術以及民主政治高度發展,被稱作「黃金時期」。
雅典的民主改革在伯裡克利時代正式完成,商業,工藝,哲學,科學和藝術空前發展。著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德謨克利特、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索福克勒斯、歐裡庇得斯、阿里斯託芬、索福克勒斯均為這一時期的人物。
公元前431年,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和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再次爆發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民主制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斯巴達人支持的寡頭政府。但斯巴達人的霸權沒能持續太久,希臘城邦就陷入了混戰。
公元前33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夷平底比斯,除斯巴達外的希臘眾城邦降伏,古典時代結束,但是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希臘地區後,古希臘文化播遷至從埃及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被稱為希臘化時期。
古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是一個城邦林立的地區,因此許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區獲得實踐和發展,有些古希臘城邦如斯巴達一樣奉行君主制,將統治權集中在國王手中;有些城邦則如雅典一樣實行民主政治;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由少數人控制的議會(councils)進行統治。
雖然古希臘所處地域狹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廣泛的時間上獲得了豐富多彩的發展。僅就政體來分古希臘就經歷了貴族制、民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的演變。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類對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嘗試之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位於普尼克斯山上的演講者的平臺。這裡是公民議會的聚會場所,雅典的政治家們站在此處發表演講,「黃金時代」所有的政治鬥爭皆在此上演。
希臘化時代政治思想被專制政體所取代,君主通常以神權或半神權作為號召。亞歷山大大帝在埃及以上帝之子的身份統治,在希臘被美化為神來崇拜。他身故之後,希臘化的各個國家皆是仿效他的做法。這種情況以塞流卡斯王國和託勒密王朝更為明顯,塞流卡斯王朝君主安條克四世統治敘利亞用「上帝顯現」(Epiphanes)的銜號;託勒密王朝君主在籤署詔命時用「上帝」(Theos)的名義。
古希臘的教育
教育在古希臘生活中,自從創建城邦直到希臘化時期和羅馬統治時期,教育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古希臘教育起源於荷馬時代的貴族化傳統,在公元前5世紀受到詭辯家、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影響,大大地民主化。在希臘化時期,體育館的教育被認為是分享希臘文化的先決條件。古希臘普通教育制度的最著名的例外,是一個一直持續到羅馬時期的城邦——斯巴達,男孩和女孩同樣要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的斯巴達教育訓練制度(始於公元前6世紀)。
希臘化時代,教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許多私人所經營的學校,後來都陸續得到政府的贊助。有心想要進一步深造的學生,除了前往亞歷山大和雅典的高級學術中心之外,另有伊比鳩魯所興辦的學府可以選擇就讀。
古希臘的文化成就
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史詩:史詩是一種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書面文學作品。史詩包括兩部,分別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傳作者是大致生活於公元前10世紀至8世紀之間的盲人詩人荷馬,不過目前更流行的觀點是《荷馬史詩》是包括荷馬在內的許多人集體創作並反覆修改過的。
戲劇:希臘人認為悲劇是最高級的戲劇形式,希臘到公元前第五世紀,出現了不少悲劇作家。他們不約而同以傳奇故事、人與諸神的關係,以及命運與家庭對人生的影響等為主題。至於喜戲通常是在悲劇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後才會出現,作品和作家均較少。喜劇作品常諷刺雅典官員,或取笑當代的一些思想家。悲戲通常在早上上演,喜戲則排在下午上演。悲戲往往訴諸人的情感,表現人的優點;喜戲則訴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點。因此悲劇在情感上容易引起觀者的同情,而喜劇則令人感到幽默;西方四大悲劇作家中,希臘佔有其三,分別為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裡庇得斯,喜劇作家以阿里斯託芬作為代表,可見希臘戲劇在戲壇的重要性,是其他民族難以企及。
史學:古希臘為西方世界中第一個產生有系統的歷史著作的民族。希羅多德被尊為「歷史之父」,他描述了著名的波希戰爭。他以獨特的風格,和豐富的想像力,寫作他的史書。
第二位傑出的史家是修昔底德,他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雖然在他的生前並未完成,不過就他所完成的部分,仍為後世所推崇。他被視為第一位運用科學方法的史家,因他寫史的目的,是要客觀中立報導歷史的事實。第三位著名的史家為色諾芬,著有長徵記,被視為歷來最偉大的軍事史書之一。
希臘化時代史學家以波裡比阿為主,他在歷史研究方面,非常注重真實,並且重視歷史的社會與經濟方面因素。他的著作為《歷史》,主要是記述羅馬共和興起而終成為世界大國的過程。
古希臘藝術被視為是西方藝術的主要源頭。古希臘藝術突出的特點是重視寫實。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神共性使得古希臘藝術對人體的塑造充滿了興趣。古希臘藝術不僅在希臘世界盛行,還通過貿易等方式在影響了了古希臘周邊地域,如伊特魯利亞地區,在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後古希臘藝術更是向東方世界傳播,在羅馬徵服希臘後,古希臘藝術被羅馬人效仿和吸收。德國學者溫克爾曼是第一個對古希臘藝術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19世紀70年代後,通過在希臘地區的考古,許多古希臘的藝術品相繼被發現,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古希臘藝術的認識。
建築:古希臘建築,早期曾受埃及影響,後來則自成風格。最大成就在於,利用紀念性建築物展現出藝術形式,應用在公共建築上,如神廟、劇場、競技場。古希臘最常用的四種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是和諧、完美、崇高。而神廟建築就是這些特徴最為顯眼的標誌,同時也是對古希臘甚至全歐洲影響最深的建築形式。代表建築物為帕特農神廟、帕加馬祭壇,為世界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也對世界建築藝術留下極為深遠的影響。
希臘人重視公共建築,盡其所能要蓋得美輪美奐,但一般人的住宅卻很簡單,他們熱衷參與公共事務,而不肯建造精美的私人住處。可是希臘人的公共工程,如運動場、噴水池、法院、城牆等,往往要比炫耀私人財富的住宅受到人們更多的重視。
希臘化時代,建築多採科林斯式和愛奧尼亞式,不再顯露人文主義、均衡和雕刻,而以奢華宏偉的宮殿為主。
雕刻:古希臘雕刻,早期曾受埃及影響,後來則自成風格。公元前500年以後,雕刻漸以裝飾公共建築物,特別是以神廟為主,作品亦多以神祇為題材。除了供奉的雕像外,古希臘人也塑造紀念雕像。這種雕像作品一般是為慶祝戰爭獲勝、獎勵在運動場上奪冠的運動員,或是紀錄一些大的政治事件而塑造。
著名雕刻師為菲狄亞斯、米隆與波留克列特斯。菲狄亞斯是雅典娜女神像的雕刻師,他也為帕德嫩神廟雕飾,還替位於奧林匹克的神殿,雕刻了一座宙斯像,是希臘人盡皆知的神像雕刻家。另一位著名的雕刻家米隆,則雕出運動員和各種動物的雕像,且以石頭或青銅為素材,他的一些作品至今仍可見到。波留克列特斯特別精通塑造運動員,且以青銅為材料。
繪畫:古希臘繪畫作品,由於多用在布料或建物牆壁上,容易因天災人禍影響,而不容易保存下來,因此遺留下來的作品甚少,僅存的資料,大多數為挖掘出來陶瓶的裝飾。這種裝飾於是被稱為「古希臘瓶畫」,因此也就這樣代表了古希臘繪畫的概況,古希臘瓶畫可分為五種,幾何紋樣式、東方化紋樣式、黑繪式、紅繪式和白底彩繪式。古希臘瓶畫內容眾多,大部分是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神話故事畫是生動的史料,題材非常廣泛,例如戰爭、狩獵、生產、家庭娛樂、體育等等。至於英雄傳說畫大多有典故,多源自於史詩、神話以及戲劇。古希臘瓶畫是古希臘繪畫的奇葩,對古羅馬、文藝復興和近代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除了以上提及到的幾點,古希臘人在科學,特別在理論科學方面成就斐然。在天文學方面能算出日蝕和月蝕,也了解月亮反射太陽的光。至於在曆法方面,各個城邦則不盡相同,大致上陰曆為每年354日,陽曆為365日,為了配合季節,用閏月來調整。在數學方面,泰裡斯和畢達哥拉斯, 歐幾裡得,阿基米德的幾何學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在醫學方面,希波克拉底醫術高明,認為生病必定有其原因,據說有七十部以上的醫書,均是他的著作。另外他對古希臘之醫學發展貢獻良多,故今人多尊稱之為「醫學之父」。
希臘化時代在科學史上也是非常輝煌的時代。第一因執政者的提倡,亞歷山大大帝本人便大力贊助科學研究;第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科學知識的普及而為希臘人所發揚光大;第三因應當時時代的需要,以滿足對生活舒適的要求和解決問題。在此情形下,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學和物理學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法家耶林曾經說過,羅馬帝國三次徵服了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羅馬法成為西方民主國家的法律基礎)。
古羅馬文明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前期)的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縮寫為SPQR。
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臺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
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在最後一任王「傲慢者」塔克文治下因自己獨裁統治和琉克蕾西婭被兒子塞克斯圖斯強暴激起人民將其家族永遠放逐而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公元前454年,羅馬元老院被迫承認人民大會制定法典的決議,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解除了平民不受法律保護的局面,在各方面限制騎士階級和元老院的司法專橫,保障平民的生命財產,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徵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戰爭,在前146年徵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徵服大部分伊利裡亞、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文化對後世貢獻最大的,是法律、公共建設、語言與宗教信仰。羅馬由一個小城邦發展成為一個大帝國,政治制度上歷經王政、共和、獨裁和帝制等,成為歷代政治家和學者效法與研究的對象。
古羅馬的宗教
義大利原有本土宗教,相信在自然物體內有一些精靈或神明控制人類的命運,如森林之神、花神、灶神、門神等等。前三世紀開始受到古希臘宗教影響,便開始信仰希臘人所信仰的神祇。共和後期和帝國時期,來自中東和小亞細亞的信仰,如埃及的生育及繁殖女神伊色斯,小亞細亞的大母神,以及一些其他的神秘宗教,也得到古羅馬人的信仰。
帝國時期,基督教開始發展,教義倡導平等博愛、相互扶持,吸引大批社會底層的人民和奴隸信仰。由於拒絕接納羅馬信奉的諸神明、不願將羅馬在世的皇帝視為神明,故受羅馬政府的打壓與迫害。隨著羅馬帝國國勢走下坡,內部與外部危機的出現,不少上流社會的貴族亦改信為基督徒。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的米蘭敕令,基督教得到合法地位。狄奧多西一世在392年頒下詔令,獨尊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了廣泛傳播,對人類文明帶來了重要影響。
羅馬法
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所謂的「民法」就起源於羅馬法。在歐洲的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南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因為法國民法典而與羅馬法有著密切的聯繫。
在適用普通法系統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如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較晚出現的政治區域,羅馬法的影響比較小。但是在英國本土,羅馬法雖然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是卻是法庭歷來不敢公開忽視的重要法理論據。英國蘇格蘭地區至今仍然是民法(羅馬法)與普通法的混合體系。
羅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後,羅馬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經過兩千年多年的變遷,形成了今天許多國家的法律的基石。
例如,羅馬法提出了契約和侵權行為的不同之處。而在此之前(如古代希臘法),契約的不履行被簡單地視為一種侵權。另外,羅馬法也提出了佔有(一種事實狀態:某人擁有某種物體)與所有權(一種權利:某人可以對物體做任何行為)的區別。還有,現代的契約概念就來源於羅馬法中的合意規定。
羅馬法分為本國國民所適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與外國人的「萬民法」,後者就是現在的國際私法的起源。
羅馬法反映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現實。羅馬執政官保證了法律能夠適應一個迅速膨脹的帝國不斷變化的需求。但是,這種變化仍然是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下完成的。執政官並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過新的解釋或者修訂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對傳統的依賴以及對變動的懷疑態度正是羅馬人的思維特點。
羅馬法幾乎完全不涉及行政法或者刑法等問題,同時也有大量關於宗教、奴隸制的不再對現今世界有用的材料。但是羅馬法作為一個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體系,至今仍然影響幾十個國家的幾億人口,毫無疑問是古典文明和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希臘的榮耀,大家口口傳送的哲學與名著, 更多是精神層面的。羅馬和世界上同時間的國家相比,是一個bug一樣,逆天和超前的存在。羅馬人,身體力行,做事穩重,但絕對不保守,創建了方方面面都達到了工業革命以前人類文明可能達到的最高度。從高速公路到供水系統,從議會(元老院)到完善而公正的法律,從圖拉真大橋到萬神廟。
希臘和羅馬的過去,造就了歐洲的基礎和未來。希臘留給世界的是思想,
羅馬留給世界的是制度。希臘是浪漫的,羅馬是現實的。希臘是形而上的,羅馬是形而下的。
如果說希臘是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了閃光的火種,那麼羅馬則是學會了一整套保護火種並讓它持續燃燒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