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的危機:30年水質惡化,一度淪為「臭水湖」?

2020-12-22 牧海唯真

滇池是雲南省最大的淡水高原湖泊,也是中國第6大內陸淡水湖。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滇池流域的居民人口很少,工業不發達,當時的湖水清澈透明,可以直接用來洗菜,水質基本上在Ⅰ類的範圍內。

從60年代開始,滇池周邊的城市人口開始增多,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就在這一時期,滇池的水質有所下降,但基本上還能保持在Ⅱ類水質的範圍內,很多市民經常在湖中遊泳、嬉戲。

滇池北部分為草海和外海兩部分

滇池:30年開出一張「生態罰單」

曾經的滇池水到底有多清澈?這個答案恐怕只有老一輩的漁民才知道。不過我們也可以從流傳下來的一句民謠了解個大概:「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遊泳痛快,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風光不再」。

民謠雖短,但卻是滇池水質變化的真實寫照和歷史縮影。

1969年底,滇池岸邊開始了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活動,最瘋狂的時候每天有10萬人往滇池裡傾倒石頭和泥土。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昆明八景之一的「壩橋煙柳」就被改造成了廣闊的農田。

最終,滇池周邊的圍湖造田面積達到了3萬畝,從1971~1982年累計的糧食產量為407萬公斤。圍湖造田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有著特殊的考量,但由此付出的生態代價也難以挽回。

圍湖造田、修建防浪堤、引水灌溉等活動不僅導致流入滇池的河道萎縮汙染,也使滇池湖體的交換能力下降,很多土著魚種的生境遭到嚴重破壞,部分物種甚至因此走向了滅絕。

滇池的位置及周邊環境

上世紀80~90年代,滇池的生態又遇到了新的危機——工業汙染。滇池周邊的工業發展速度很快,很多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快速崛起。滇池周邊的工廠企業有5000多家,如冶煉廠、造紙廠、皮革廠、磷肥廠、電鍍廠等等,很多都是「汙水大戶」。當時滇池的水質已經被汙染到劣V類的程度,湖水發出的惡臭味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很大困擾。

劣V類水質是什麼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無用髒水」,這樣的水已經不能用來灌溉農田了——灌溉的農業用水至少也要達到IV類的標準。

滇池土著魚類的命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滇池都是一個生產型湖泊,每年都能捕撈到相當可觀的漁獲物。在1957年之前,滇池中的魚類還是以本土魚類為主,漁業產量也很低;到了60年代後期,人們開始往滇池中引入鰱魚、鱅魚、草魚等經濟魚種,漁業產量也快速攀升,年產量能穩定在3000-4000噸左右。

滇池漁獲物,基本上都是鰱魚、鱅魚

從1973年開始,日本沼蝦和秀麗白蝦成了滇池中的「水產新秀」,風頭甚至超過了四大家魚。1999年,滇池中的漁獲產量進一步飆升到了8363噸,滇池漁業也開始進入黃金時期。

引進外來經濟魚類雖然能夠顯著增加漁業產量,但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比如,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將太湖新銀魚引到了滇池,由於營養充足、缺少天敵,銀魚很快就成了滇池中的優勢魚種,單種產量就有3500噸。銀魚繁殖速度快而且非常貪食,嚴重破壞了滇池原有的食物鏈,對土著魚類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在湖區捕撈的銀魚

據文獻記載,上世紀60年代滇池中活躍著26種特有的土著魚種,80年代就至少有15種土著魚類面臨著瀕危或易危的生存風險,其中就包括滇池金線䰾、滇池銀白魚、中臀擬鱨、中鯉和昆明鯰。

上面的土著魚類有些已經滅絕了,比如昆明鯰和中鯉,而另外一些魚類則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得以倖存並發展壯大起來——滇池金線䰾和銀白魚就是其中的「幸運兒」。

滇池金線䰾

2007年,我國的研究人員歷時3年終於攻克了滇池金線䰾的人工繁育技術,到了2010年已經可以實現年產100萬尾的育苗量了。

和金線䰾相比,滇池銀白魚的人工繁育進展晚了整整10年——2017年3月才成功孵化出第1批銀白魚魚苗,不過取得的成績也相當令人振奮,13尾野生親魚就繁育出了3萬尾魚苗!

銀白魚

如今,「雲南四大名魚」之首的滇池金線䰾已經被開發成了一種養殖品種。2018年5月,「䰾優一號」順利通過了農業部的認證,成為了雲南省首個獲得國家認證的水產養殖新品種。不過由於這種魚產量較低,生長緩慢,養殖難度也很大,目前的定價高達300~400元/斤,基本上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

追本溯源:滇池的水質為什麼會變壞?

滇池金線䰾和銀白魚雖然保住了,但是滇池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險依然沒有解除。那麼問題來了,滇池的水質為什麼會變壞呢?

滇池水質的汙染,既有人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

滇池流域的氣候比較特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5~10月,這一時期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總量的80~90%;而從11月到次年的4月份,滇池流域進入旱季,水體蒸發量大,降水少。滇池周邊的汙水處理廠能力有限,只能在冬季正常運轉,而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就基本上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了。

滇池流域水文示意圖

另外,昆明的地勢南高北低,而滇池恰恰位於城市的下遊。受地勢影響,城市裡產生的生活廢水就會直接匯流到滇池,滇池也因此成為了「集汙池」。

把少量的生活廢水排到滇池並沒有太大問題,因為湖泊本身就有一定的淨化能力。但是現如今廢水量太大,汙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滇池本身的自淨能力,生態平衡也因此被破壞。生活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磷、氮等元素,容易導致滇池水體富營養化——而這正是藍藻爆發的直接原因。

滇池藍藻爆發

藍藻爆發是滇池水汙染治理的一個大問題,最嚴重的時候整個岸邊都漂浮著一層厚厚的「綠膜」。對於滇池藍藻的整治,雲南省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經過30多年的努力才得以使水質稍微有所改善。

除了人為原因,滇池水質的惡化和自然因素也有很大關係。

滇池有著340萬年的演化歷史,按照湖泊的演化規律來看,目前的滇池正處於湖底升高、湖盆變淺的老化階段。滇池的現存面積是遠古時期的25%,蓄水量僅為遠古時期的1.9%,物質循環不暢、自淨能力退化,這些都是滇池本身就具有的「病症」。

另外,滇池所處的地區含有豐富的磷元素,每逢雨季,大量的磷質就不可避免地會隨著河道進入湖體,這進一步加劇了滇池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

滇池的未來:10年禁捕是最好的開端

為了保護滇池,昆明市在2017年12月底關閉了周邊的72個礦山,目前的修復治理面積達到了1萬畝。隨著滇池水質逐漸好轉,越來越多的土著魚種又重現滇池,紅嘴鷗、白鷺等水鳥也開始現身於滇池西南角的溼地保護區。

為了加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讓滇池的漁業資源休養生息,滇池已經於2019年11月正式全面禁漁,禁漁時間暫定為10年——和長江「同步」。在禁漁期間,禁止任何個人或團體在湖中開展漁業捕撈活動。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滇池中就開始有限度地實施「封湖育魚」制度了。當時的初衷主要是為了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生產,而去年的「10年禁漁」就不一樣了——完全是為了恢復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滇池中大多數魚類的繁殖周期都在3~4年,因此10年的禁漁期能夠保證大多數魚類實現2~3個繁殖周期循環,這對於繁榮滇池的土著魚種、保護物種多樣性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滇池的漁業捕撈活動已被禁止

不僅如此,近年來漁政部門還將人工繁殖的鰱魚、鱅魚等經濟魚种放流到滇池,這對於改善水質、控制湖中的藍藻起到了顯著的效果。一同放流的魚類還有滇池高背鯽、滇池金線䰾、銀白魚、雲南光唇魚等土著魚種。

總之,目前的滇池生態正在逐漸好轉,這是一個很好的跡象。在長江「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滇池生態環境的治理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滇池的未來,我們一起見證!

相關焦點

  • 市滇池管理局局長付文:今年確保滇池全湖水質Ⅳ類
    日前,市滇池管理局局長付文在市兩會接受集中採訪時介紹,今年昆明將重點抓好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147個項目的實施,抓好清水通道建設、溢流口整治、庭院小區雨汙分流示範等58個項目建設,聚焦汙染削減,補齊治汙短板,確保全面完成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各項目標任務,確保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
  • 滇池一湖清水還復來 昆明:你更宜居啦
    滇池畔、河道旁,處處環境優美,風景怡人。然而,曾經的滇池卻飽受創傷,一度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鮮明的對比,折射出滇池保護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也是昆明交出的一份優異答卷。20世紀70年代,昆明「向滇池要糧」,縮減了滇池水域和湖濱生態溼地;80年代,滇池水質惡化到劣Ⅴ類,富營養化嚴重;至90年代,滇池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痛定思痛,走向重生。面對嚴重汙染的局面,滇池保護治理引起重視。20世紀90年代,一場不見硝煙的「高原明珠保衛戰」在春城打響。
  • 代言人故事|杜勁松:堅守滇池治理一線 讓高原明珠再放光彩
    面對質疑 咬牙堅持1991年,杜勁松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畢業,2004年4月,被調入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工作,到如今,在這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杜勁松一直致力於滇池治理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及應用推廣等科研工作。
  • 市滇池管理局:堅定打贏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戰」
    2019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在Ⅳ類,其中草海水質保持Ⅳ類,外海水質為Ⅴ類,均達到國家考核和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明確的目標要求。滇池生物多樣性恢復明顯,湖濱溼地植物物種增加到290種,魚類達到23種,鳥類達到140多種。付文表示,2020年是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的決戰之年,也是滇池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 葛敬:滇池治理成效及經驗總結(下)
    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星海半島生態溼地察看滇池保護治理情況時,肯定了滇池治理的成效,並強調「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2020年11月3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北京組織了「流域治理滇池模式研討會」。
  • 《人民日報》關注中國綠色發展,滇池治理成鮮活樣本
    在滇池觀景大壩,遊客與海鷗親密接觸 楊崢 攝今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溼地,聽取雲南省和昆明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總體情況匯報,察看滇池、撫仙湖、洱海水樣和滇池生物多樣性展示
  • 【人民日報】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
    滇池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經過多年不懈治理,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五類上升為五類,首摘「劣五類」帽子;2018年,上升為四類,為30年來最好;2019年繼續保持在四類。
  • 在昆明滇池投餵紅嘴鷗,是否需要戴口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家手裡的麵包也越來越多了,這也是昆明紅嘴鷗增加最迅猛的30多年。從80年代初的6000隻,到千禧年的1.6萬隻,再到2008年後穩定的3萬隻,近兩年更是超過了4萬隻。2008年夏天,在滇池水域發現了約200餘只紅嘴鷗;2009年夏天,這一數據增加到500隻。
  • 2019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水質排名出爐:呂梁、營口、滄州、深圳...
    2019年1-12月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後30位城市及所在水體2019年1-12月,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水質排在後十位的城市依次是:呂梁、營口、滄州、深圳、邢臺、東莞、臨汾、阜新、遼源、廊坊等,其中呂梁仍排在全國倒數第一。
  • 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人民眼·生態治理)
    右上:滇池金線䰾特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下圖:滇池帆影(攝於2019年10月)。 王正鵬攝引子滇池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經過多年不懈治理,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五類上升為五類,首摘「劣五類」帽子;2018年,上升為四類,為30年來最好;2019年繼續保持在四類。今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來到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溼地,察看滇池、撫仙湖、洱海水樣和滇池生物多樣性展示。
  • 三萬餘只紅嘴鷗滇池越冬 22萬平方米「新家」建成
    每年冬天,雲南昆明的滇池都會迎來大批越冬的紅嘴鷗,成為冬季特有的景觀。據昆明市鳥類協會統計,目前,來這裡越冬的紅嘴鷗數量已達3萬多隻。而今年,這些前來的鳥兒,又多了一個「新家」可以棲息落腳。從1985年開始,每年的10月份到來年3月份,數萬隻紅嘴鷗就會從北方來到昆明滇池邊越冬,白天在滇池邊嬉戲,晚上就在滇池周邊的森林和溼地內休憩。12月19日,位於滇池北部的草海區域,一個佔地22萬平方米的溼地建設已經完成,紅嘴鷗又多了一個棲息之處 。
  • 洪水侵襲水質堪憂,蘇寧易購送10萬份水質檢測名額
    今年全國洪災不斷,截至目前,洪水已造成廣西、安徽、貴州、四川等近30省(區、市)受災,全國16個省區198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部分地區水位甚至「百年一遇」。 洪水退後,一些隱形的飲水衛生隱患漸漸浮出水面,全國飲水安全出現空前危機。
  • 昆明官渡:星海半島溼地提升扮靚滇池
    人民網昆明1月14日電 (符皓)2020年,昆明市官渡區對溼地水體淨化功能、水系連通、溼地展示區等進行優化提升。據官渡區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如今的星海半島溼地,水質淨化功能、削減汙染負荷功能增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滇池更加靚麗。
  • 挽救一條魚:瀕危物種滇池金線䰾「沉浮」啟示錄
    長期以來,滇池也是個生產型湖泊,提高水產品產量「解決肚子問題」任務繁巨。1957年前滇池魚類以本土魚類為主。60年代後期,滇池放養的鰱鱅魚、草魚成為主流,1969年水產品捕撈量3080噸。1973年起,日本沼蝦和秀麗白蝦成為滇池主要捕獲物,1975年水產品產量增至8363噸。上世紀80年代,外來物種銀魚開始成為主產品,單此一項產量曾達3500噸。
  • 臺灣面臨經貿危機:產業結構正在惡化、空洞化
    臺灣面臨經貿危機:產業結構正在惡化、空洞化 2020-01-10 13:40:25 參與互動   臺灣「中時電子報」9日發表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臺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文章說,說,日前臺當局財政部門公布去年臺灣進出口初步統計,仍是不痛不癢地把進出口狀況作了膚淺描述,但是如果稍加分析,就可發現臺灣當前面臨的經貿危機和政策的失敗
  • 人民日報點讚:滇池金線䰾重現折射生態治理成效
    右上:滇池金線䰾特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下圖:滇池帆影(攝於2019年10月)。以下是報導全文↓↓↓版面截圖↑引子滇池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經過多年不懈治理,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五類上升為五類,首摘「劣五類」帽子;2018年,上升為四類,為30年來最好;2019年繼續保持在四類。
  • 昆明首座半地下式水質淨化廠長啥樣
    2017年至今,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昆明滇投公司」)通過實施昆明市第十三水質淨化廠建設工程,著力提升主城西片區汙水處理能力,削減城市面源汙染,為滇池水質改善及西片區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加油助力。昆明市第十三水質淨化廠長啥樣?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都市時報帶你走進昆明市第十三水質淨化廠,一睹其「真容」。
  • 瀕危珍稀野鳥相聚滇池南岸
    遊客在滇池南岸觀賞野鳥。李繼明攝翠羽丹霞,萬頃晴沙。每到冬季,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南岸的晉寧溼地都會迎來一批批珍稀瀕危野鳥,它們視這裡為家,視滇池南岸為最美風景線。雲南野鳥會會員李繼明是晉寧本地人,他經常邀約五湖四海的「鳥友」「攝友」來滇池南岸拍攝,近年來,僅他一人在晉寧溼地拍攝到的野鳥就有近百種之多,後據晉寧區林草局統計,晉寧南滇池國家溼地公園共觀測到130餘種野生鳥類。「我們有幸住在滇池南岸,這幾年滇池一年比一年美,湖濱生態變好了,吸引了大量野生鳥類飛來。
  • ...質量狀況 1-11月,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2.0%、優良天數比例為87.9%
    其中,太湖和巢湖均為輕度汙染、輕度富營養,主要汙染指標均為總磷;滇池為輕度汙染、輕度富營養,主要汙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和總磷;洱海和丹江口水庫水質均為優、中營養;白洋澱水質良好、輕度富營養。與去年同期相比,滇池水質明顯好轉,白洋澱水質有所好轉,洱海、丹江口水庫、太湖和巢湖水質均無明顯變化;營養狀態均無明顯變化。
  • 全媒體走進「滇池衛士」志願服務一線活動舉行
    記者趙偉攝由昆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社會志願服務工作指揮部指導,市文明辦、共青團昆明市委、市滇池管理局主辦的「春城志願行 滇池明珠清」昆明「滇池衛士」志願服務系列活動之全媒體走進「滇池衛士」志願服務一線活動,昨日走進昆明市官渡區尚品書院學校(以下簡稱尚品書院學校),記者跟隨該校師生巡查了金汁河,並聆聽了他們的「護河」故事。